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Foreword

你知道如何减肥,但你不知道如何变成“瘦子”

也许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封面的设计,也许是因为网络上的正面评价,总之,你买下了这本书。

我也买过好几本减肥书,只是没有把任何一本完整地看完,它们的归宿就是被放在书架上的某个角落,以此证明我曾下过决心想要减肥。

首先我必须坦诚地告诉你:这本书不会有任何瘦身食谱,也不会有新奇的瘦身饮食法则或特别的运动方式,更没有2周瘦10斤的瘦身计划。

我刻意回避这些内容,因为我觉得你不需要它们,我相信你也已经看过太多太多类似的内容了,可结果呢?你依然有大量的减肥困扰,也依然有数不清的减下去又反弹的经历。

你瘦不下来,原因是没有找到某个减肥食谱、某种瘦身饮食方式或运动项目吗?当然不是!

百度搜索“减肥方法”,会得到3000多万个结果。其实也不光百度,每个想要减肥的人,都能说出好几种减肥方法。你当然知道如何减肥,所以我不认为你需要再花时间阅读一本讲述“减肥方法”的书了。

事实上,每个人都不缺减肥方法,人们真正缺的是对减肥正确的认知, 缺的是让减肥方法能够真正持续下去的“心”法,缺的是让“胖子”变成“瘦子”的“方法”。你需要的是有人告诉你:如何成为一个“瘦子”,这也是我瘦身60斤后,想分享的心得。

在你即将看到的内容里,也许有很多你一时间无法认同的观点,但我希望你能够给我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我并非标新立异,而是人们对减肥的误解真的很深。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不想在吃喝上委屈自己,不喜欢运动(特别是有氧运动),不想再一次承受减肥失败的摧残,几乎很难坚持任何事情,那么这本书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

这注定是一本“非主流”的关于减肥的书,但我希望有一天它会成为主流。

在正式开始前,我想先聊点跟减肥无关的内容,比如“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

你知道“捷克斯洛伐克”的英文单词怎么拼写吗?

我在《潜意识》一书中看到过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说,当一个新的信息(观点)来到我们思维的大门口敲门时,如果它有助于我们构造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我们就会让它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随即“放行”使其进入大脑;如果我们不喜欢这个信息(观点),则会要求它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比如拼写“捷克斯洛伐克”的英文单词Czechoslovakia。

举个例子,如果你认为减肥就是坚持少吃、多运动,那么当你看到围绕“能量缺口”讲解减肥方法或饮食指导的文章时,你就会很轻易地给出你的认同,甚至可能主动为它打开思维的大门。

而当你看到我表达减肥应该允许自己吃、不要计算卡路里之类的观点时,你可能会抱着怀疑的态度让我拼写“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把这些观点(信息)拒之门外。

人做判断的时候会有两种模式:

1.“科学家模式”,即先找到证据再下结论;

2.“律师模式”,即先有(预设)结论再去找证据。

很显然,我们大部分人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是“律师模式”。

我们更喜欢看到可以印证自己本身观念的东西,而不爱看那些不符合我们固有认知的东西。

这种现象叫作“确认偏误”,也就是人们会倾向于寻找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会更加关注,或者把已有的信息往能支持自己观点的方向解释。

简单说就是,我们一旦相信一套理念,就会对此越来越深信不疑,并试图用这套理念判断和解释其他事物。

几年前,我刚瘦下来那会儿,我妈说她有个很胖的朋友最近又胖了,出于健康考虑,她想叫她的朋友赶紧减肥。于是我妈劝她:“你看我儿子,那么懒的人,都能从两百斤瘦下来!”

我呵呵一笑,我妈接着说:“我说她就是毅力不够,对自己不够狠!不能管住嘴!不能坚持!”

我说:“并不是这样的,减肥不需要毅力,你儿子我就没毅力,又很懒,这不照样瘦下来了?”

我妈说:“减肥就是要有毅力!没有毅力怎么坚持?!”

我说:“可是我真的没有坚持啊。”

我妈说:“不对!减肥就是要有毅力!坚持到底就能胜利!”

我说:“真不是你想的那样,过度的坚持反而不利于减肥,不然所有人都能瘦下来了。”

我妈坚持争辩说:“减肥就是要有毅力!减肥失败就说明毅力不够!”

当我意识到这段对话毫无意义之后,我转移了话题。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你认为人类最大的缺点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历,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三观体系。思维的深度在此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思维的广度却很难进一步拓展,具体表现为,越来越难客观地看待、评价、理解、思考与自身固有三观不符的事情。”

»农场主假说

长辈往往比我们有着更丰富的人生经验,但这些经验也许会阻碍他们客观地看待新的观点及事物。

在摸索、学习、探究这个世界时,我们会经常展开思考,通过接触足够多的现象,收集足够多的证据,试着得出推论,然后进一步求证。而在度过“学习期”后,由于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掌握了足够多的规律,我们更喜欢通过经验来判断和理解新的事物。

人类经过千百年的进化,大脑形成并保留了通过经验代替思考的运作机制,那它必然是合理的。大多数时候,用经验代替思考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对每件事情展开深入思考,而且日常生活中的确没有那么多事情值得我们展开思考。

经验可以防止我们犯同样的错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直觉判断,往往也来源于过往的经验。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经验更适合应对日常的琐事。

当面对新的事物或观点时,继续使用经验代替思考,便很容易得到与固有三观相违的结论,最终我们的视角会越来越窄。根本问题在于,过往的经验未必靠谱,我们不可能对每件事情的看法都是客观正确的,而且也不是每件事情都有一个绝对意义的对和错。

《三体》里讲过一个“农场主假说”。

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11点来给它们喂食。

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到这个规律,发现近一年都没有例外,于是这只火鸡“科学家”认为自己发现了“火鸡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上午11点,就会有食物降临。

火鸡“科学家”在感恩节的清晨向其他火鸡公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上午11点并没有食物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当我们自认为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后,就不再展开深入的思考——进入思维的舒适区。久而久之,经验(固有认知)在思维中扎根,替代了思考的过程,逐步掌管越来越多的“判断权”。

而一旦展开深入思考,意味着我们要走出舒适区(不遵从经验的判断),最终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的结论,过往的认知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冲击,甚至被推翻。这样的过程会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毕竟,谁都不愿意轻易地认错,谁也不想天天被刷新三观。

接触、思考、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过程必然不会那么轻松,所以,我们更愿意待在自己思维的舒适区里。

经验不足也许是我们年轻人相对于长辈的短板,但如上文所说,这未必是一件坏事。经验不足的时候,我们才会抱着学习的心态,从舒适区走出来,多尝试和思考新的事物。

年轻人的另一个优势在于信息的获取能力。比如,长辈刚学会用百度没多少年,年轻人已经知道知乎和果壳;长辈刚装好新闻App,年轻人已经在微博上第一时间看到了某个大新闻。

人的年纪越长,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少,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会不断下降,所以对新的事物会更加依赖经验的判断,也就很难对新事物展开深入的思考,从而得到与固有认知不同的结论。

我们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本身是为了提高认知水平,让我们站在更高的层次上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让我们顺着同样的思路,在舒适区中一次次印证固有的观念。

跳出思维的舒适区进行思考,并不意味着要全盘推翻固有认知,而是对新的观点尽可能减少偏见。

这当然不会是件轻松的事情,但如果只在同样的认知体系下看待事物,我们就和已经置入程序的机器人没有什么区别了。人工智能越强大,程式化的思维和技能越廉价。只有主动学习和思考,不断自我修正和进步,才能发现和创造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我当初就是这么带孩子的”

生活中大多数观点的碰撞,都源于两方观点不同,或者说一方的看法有违另一方固有的认知。当一个与自身观点不符的信息出现时,讨论的过程往往是按如下顺序进行的:

1.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

2.重复第一步,确保对方听懂了自己的看法;

3.把对方的观点代入自己的逻辑,反证对方的观点有误。

这种讨论模式最终的结果无疑是“双输”的,但凡有一方是为了“赢”,另一方就被迫代入一场辩论之中,双方都没有机会展开进一步的思考,自然也就很难得到事实或共识。比起输赢,在思考或讨论过程中让自己走出舒适区,最终得以更客观、更全面地认知一件事,才是更有价值的事情。

生活中,最常发生观点碰撞的主题也许就是育儿问题了——跟减肥一样,这是一个人人讲起来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的话题。

比如很多长辈认为,新生儿超过一定月龄就必须断母乳,几个月之后的母乳就没有营养了。而现在的新晋父母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渠道也更多,他们可以通过专业的文章了解到母乳并不会没有营养,配方奶也未必比母乳更好。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卫健委的建议是纯母乳喂养直到6个月,添加辅食后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甚至更久。母乳到底有没有营养,以及应该何时断奶等问题,其实是很容易查证的一件事。

我有个朋友,坚持母乳喂养,但长辈觉得孩子身高增长比较慢就是因为母乳“没有营养”,沟通无果,她为了“自证清白”,只好把母乳送去实验室检验“营养程度”,但结果依然没有改变长辈对母乳的成见。你看,有时候即使拼出一个“捷克斯洛伐克”,也很难动摇固有认知。

当你试图与长辈解释时,他们并不会因为专业文献和数据、理论而改变自己的看法。很多育儿问题的讨论都会以“我当初就是这么带孩子的”来结束。长辈看待事物的方式,更依赖自己固有的认知和经验。

问题在于,“我当初就是这么带孩子的”这样的论据,只能证明在过去特定时间里特定养育方式没有出现问题,但无法说明这样的养育方式更好、更科学,更无法确保这样的养育方式是绝对安全的。就像前面讲的“农场主假说”,我们的经验也许仅仅是一种巧合和运气,而并非客观事实。

如果是新手爸妈讨论母乳喂养的问题,当一方提出不同的看法时,另一方更多时候会选择自行查证,而不是马上展开驳斥。当然,在其他方面的讨论中,也不是总会像讨论育儿问题一样理性。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依然会进行一场“双输”的无意义争辩。

区别在于,在育儿问题上,新手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有足够多的经验,同时他们又想尽可能地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完美,所以更容易脱离思维的舒适区,进行辩证的思考。

如果把减肥次数(经验)和儿女数量类比一下,很多朋友在减肥上已经是“子孙满堂”的祖宗辈了。我们自认为已经有了足够的经验和理论储备,哪怕它们过去并没有真正让减肥成功过。我们也会把自己当作一个轻车熟路的“二胎父母”,这意味着在减肥问题上,需要拼写“捷克斯洛伐克”的信息就越来越多了。

也许,最终我们都会说出那句——“我当初就是这么带孩子的”,但如果过往的经验至今没能让你瘦下来,不妨找回“新手爸妈”的状态,重新思考一下减肥相关的事情。

»别让任何人代替你思考

曾经收到过一个留言,我觉得讲得很好。

乐天,我觉得减不下来就是因为懒和胆小吧。“懒”就是总在寻找最简单、最快速的方法,却不想耐心地一点一点改变,认真去思考怎样成为一个瘦子;“胆小”就是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不敢承认自己的现状,一味逃避和埋怨。

我想到有个知乎网友通过付费提问找到我,说自己非常胖,他想付费让我指导他减肥,求我“救救他”。

我把自己过去的文章目录发给他,拒绝了一对一的付费“指导”。不是我冷血,也不是我跟钱过不去,而是我认为,我写的文章已经覆盖了减肥中大部分的问题,也写了详细的方法。俗话说“天助自助者”,若真的想改变,完全可以去阅读我公开的免费文章。

随后他问我是否有QQ、微信群,想跟大家一起交流,我也拒绝了。因为他期待的“交流”,是有人能给他一个简单明了的指示,而我认为这样的内容对当下的他来说并不会有太多帮助。

这位朋友在减肥上最大的阻碍,是懒——不是懒得动(他之前运动过量导致拉伤),而是懒得思考,他总是希望用现成的方法或他人总结的经验,代替自己思考的过程。

我收到过很多留言和评论,有的朋友在看过我的文章后觉得“醍醐灌顶”,也有的朋友则认为“啰唆至极”。在如今的快餐时代,人们习惯了简单粗暴的总结。各种广为人知的减肥方法,要么是指导内容非常简单,要么是让你觉得见效特别快。

比如:少吃多运动——不需要任何说明,坚持到底即可;低碳饮食——只需要掌握特定饮食法则即可;21天减肥法——相对较为复杂,但21天就能瘦。

这些方法之所以流行,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太懒了,懒得思考,懒得走出舒适区,而代价就是,要付出额外的毅力和精力不断试错。

我更希望我的文字可以引导你去思考,从而得出符合你自身情况的对你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东西。人人皆知“管住嘴迈开腿”,可如果这几个字真有用,你又何必买一本减肥书呢?

这本书里会讲到详细的瘦身方法,但我把这部分内容安排到了最后,我当然没办法阻止你现在就翻到后面的章节开始执行,但我真心希望你按顺序阅读。 对你而言,重新认识减肥,比重新开始减肥更加重要,也更加迫切。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你一定会看到一时间无法接受的内容。先别急着皱眉头,试想一下自己的判断依据是源于经验和固有认知,还是源于客观事实或证据。试着跳出由经验和固有认知掌控的舒适区,思考一下再得出结论。

以上就是在你正式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想说的一些话。现在,我已经准备好向你拼出“捷克斯洛伐克”了,准备接招吧。 BmS7kNZC9Lr2CS4viZLB+VYHehClCAD2bUU7e+seAKUIiwePRtiUJu7myjADD2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