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为什么我们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这几乎是我遇到的最多的读者提问。

读者: 为什么自己一直很努力,却总是看不到希望

我问: 你是怎么努力的

读者: 一年前,我决心改变自己。此后,我开始每天早起,每周至少跑3次步、读1本书,订阅了3个学习专栏,报了很多网络课,重新开始学英语……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的。刚开始,我确实感觉自己变化很大,但越往后越看不到希望 ……

我问: 那你有什么产出吗

此时读者沉默了。

这是一个追求学习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如果不出意外,我相信你的改变之路也是这样开始的: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进步,终有一天,你开始痛恨那个懒散的、不思进取的、无所作为的自己,于是下定决心开始改变;从早起、读书、跑步到各种课程的学习,你坚信只要严格自律、勤奋耐心、持续学习,就一定能够改变人生,然而这条看上去无比清晰的成长路线并没有让你得到想要的结果,即使自己做的每件事看上去都正确且重要,即使自己每天都能持续行动,不浪费一点时间,但就是看不到希望。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经历过这种煎熬。如果你也面临这种困境(这种困境几乎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那不妨随我一起改变对它的认知,因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看不见的成长陷阱。相信我,一旦我们看清这个陷阱,就有可能省去数年的摸索时间,让自己真正远离沮丧和绝望,靠近幸福与成就。不过在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先认识一下“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这两个概念。

· 内向成长,即围绕自身展开的成长活动 ,比如早起、跑步、阅读等。

· 外向成长,即围绕外界展开的成长活动 ,比如写作、画画、编程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不妨把内向成长看作培养习惯,把外向成长看作打造技能。换成这个说法后,你可能马上就明白问题的症结所在了:我们过度专注于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不是吗?

我们每天早起、跑步、读书、学习,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忙碌到感动自己,然而这些活动都是内部循环,不直接对外产出,所以坚持这些习惯只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而不会让我们轻易成为很厉害的人。反之,如果我们能更多地投入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产出作品或价值,我们就能参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循环,就能被他人强烈地需要,从而感受到努力的希望。

可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

·我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去实践或把心得写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文章让别人受益,更别说不断打磨自己的原创作品了;

·我们一直在练琴,却很少能用完整、熟练的曲子向别人表演,更别说打造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了;

·我们一直在学画,却很少用作品去创造、去展示,更别说收获粉丝的欣赏和点赞了……

正是这一点点观念上的差异使很多人停滞不前。其实不只是你,几乎所有人一开始都是这样的: 享受努力奋斗的状态,却少有产出作品的意识 。不信的话,你可以点开朋友圈,那些努力和奋斗的状态一定随处可见,而持续发布有价值的作品的人却寥寥无几。

可见,这是一个普遍问题。而一个问题越普遍,我们就越应该感到高兴,因为一旦我们克服了它,便意味着可以领先一大批人,所以我们应该继续追问这个普遍问题背后的底层原因:为什么人们天生喜欢内向成长而回避外向成长呢?

答案很简单:培养习惯容易,打造技能难嘛!

说培养习惯容易,是因为它不需要严格的标准——可高可低、可紧可松 ,所以你可以锻炼一天,也可以锻炼一年,或者坚持锻炼一辈子。这种成长就像一场不用考试的学习,好坏不打紧,只要自己认可就行。 说打造技能难,是因为它的好坏全由外界评定——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所以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投入、怎么感动自己都没用,最终要看的,是你能否给他人提供长久且有用的价值。而 急于求成 避难趋易 是我们人类的天性,在缺乏觉知的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选择容易的模式。

有了上述认知,我们就可以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重技能辅习惯,重输出辅输入 。当然,这里说的“重技能”“重输出”需要尽可能达到“卓越”,而不仅仅是“会了”的程度,因为自娱自乐式的练习不能算作真正的技能,真正的技能必须能对外输出价值,能被他人认可或需要。 如果暂时做不到,也要争取每次在当前能力范围内做到最好,形成一个最小可用的作品或产品

比如你要读书,那就在读完后亲自去实践,并把心得写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分享给他人。这也是产出,比那些只读不想、不写、不做的人要强太多。你要练琴,那就练出点名堂来。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先努力在不看谱的情况下非常熟练地弹奏几首曲子,以便在各种场合临场演奏。这也是产出,比那些只练不演的人要强太多。你要画画,那就用画笔去绘制作品分享出去。如果暂时做不到,那就画和朋友们相关的东西并送给他们,他们肯定会喜欢你的作品并为你点赞,这比那些自娱自乐的练习要强太多。

总之,打造技能必须有产出,即使刚开始不完美,但只要持续打磨,你的产出就会变得越来越精细。就拿我自己来说,起初我也是只读不写、没有任何产出的,结果就是读完书什么也记不住,看不到自己进步的轨迹,也无法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更无法收获读者的喜爱、提升个人影响力。但自从明白了这个道理,我对打磨写作技能这件事就再也没有敷衍过。如今,我已深深感受到创造价值带来的改变和收获,它们不仅体现在认知、选择和行动上,也体现在成果、收入和个人影响力上。

当然,这种打磨过程必然会更加“艰辛和痛苦”。有时为了写好一个话题,我要查阅很多资料,要反复推敲一段话的表述;有时一两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有任何进展,甚至写了一天却要推倒重来……每次都这样死磕,直到形成自己满意的原创作品。比起那些只读不写的“纯学习”,这不知要“艰辛”多少倍,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努力的希望!

回过头来说,培养习惯并非不重要。虽然它不直接产出,却是支撑技能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基石。如果你持续实践“价值产出”这条路就一定会发现: 在技能卓越的情况下,那些良好的习惯才会大放异彩

以上是本书的引子。

在本书中,我将通过做成一件事的心法和技法与你一起探索创造个人价值的路径,助力大家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以此获得人生的成就、幸福和意义。当然, 本书所说的“成事”并非指一定要创造丰功伟绩,更多的是指养成一个习惯或练就一项技能这样的小事 。在本书的第六章,你会看到它的具体定义。

另外,在开始之前,我还要强烈建议你先去读《认识觉醒》这本书,因为《 认知驱动 认知觉醒 的姐妹篇,它们虽然各自成书,但内容却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是一体的 ,所以这本书会沿用《认知觉醒》中的一些基础概念,诸如 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避难趋易、急于求成、舒适区边缘、反馈、关联 等(为方便辨识,本书会用 蓝色字体 标示出《认知觉醒》中引用的概念,相信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些都是极好的概念,如果你有所了解,一定会受益匪浅;如果你缺少这些背景知识,可能会对理解本书有一定影响。当然,你也可以在我的公众号“清脑”中获取更多信息。

《认知觉醒》是我的第一本书。2020年9月新书上市时,我还只是一个写作刚满3年的新作者,在业内没什么名气,所以对新书的销量并无预期。谁知新书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11个月内加印15次,销量突破15万册,如今还在持续增长中。与此同时,我也收到了大量的读者反馈,诸如:“ 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写的”“此书于我,如同再造之恩 ”等。在各大读书平台,本书的口碑和评分也使我深受鼓舞。

这些成果让我既惊又喜,但说这些并非自我夸耀,因为这其中必然有一些看不到的运气存在。不过,好运的光临也需要价值的吸引,所以《认知觉醒》这本书的价值确定无疑,值得一读,同时它也间接证实了走“价值产出”这条成长之路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如果你是《认知觉醒》的老朋友,那你一定知道下一个翻书的动作就是我们的握手礼了。如果你是新朋友,那请允许我向你发出正式的邀请:“很高兴认识你,我是周岭,让我们共同踏上创造之旅吧!” SKCRiU3ubZl7mi4BoGcJHLX8BvTTPl6dQL0qfyBycFtfhm+9hCAaqeZyI0wrpe1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