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子湖畔的苦读时光

浙江大学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前身是一八九七年创建的“求是书院”,一九二八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我国著名教育家、近代地理科学和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校长的引领和管理下,成为当时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浙江大学最老的一首校歌,原名为《大不自多》,由现代著名学者马一浮作词,著名音乐家应尚能谱曲。因为歌词典雅、曲谱优美,这首校歌曾在二〇一四年举办的“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评选中荣登榜首,获得“最美校歌”称号。

“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形上谓道兮,形下谓器。礼主别异兮,乐主和同。知其不二兮,尔听斯聪。国有成均,在浙之滨。昔言求是,实启尔求真。习坎示教,始见经纶。无曰已是,无曰遂真。……”

这是歌词的前半部分,用白话文翻译过来,大意就是:从不自大自满,才能像海纳无数的江河。求学也是如此,像天地一样从来没有边际。世界上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叫道理,有形的、具体的东西叫器物。礼,规范着世上的差异;乐,引领着社会的和谐。如果能把道器、礼乐融为一体,相辅相成,弄懂这个道理的你,才是聪慧的学子。这所有名的国立大学,位于浙江之滨。以前名叫求是,实质就是启发你去追求真理。教师要尊重学生天性实施教育,并以自身品德做示范,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显现,学校也才能因此壮大。万万不可自以为是,也万万不可以为穷尽了真理……

从这首校歌歌词里,不难感受到,浙江大学建校一百多年来一直坚守的办学宗旨,就是“追求真理”。

竺可桢校长在主持浙大十数年期间,又亲自把浙江大学的校训浓缩到只有两个字:求是。这条只有两个字的校训,被誉为浙大诞生百年来最珍贵的精神遗产。

浙大每逢新生入学时,竺可桢校长都会向新生们提出两个非常经典的问题:“第一,你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

浙大还把这两个问题印在新生录取通知书上,让每个被录取的新生首先都能看到。而每年毕业生离校的时候,学校又会把这两个问题印在毕业纪念册上,让这两个问题伴随着每一个告别母校的学子,去往四面八方。

母校倡导的“求是”精神,也为林俊德打下了坚固的“精神底子”。

除了“求是”精神,还有竺可桢校长的两句著名的“座右铭”,一句是“水滴石穿”,另一句是“一丝不苟”。这两句话不仅伴随了竺可桢先生的一生,也像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一样,播撒在很多浙大学子的心田。

我们从林俊德后来每一次攻克科研难关,以及他毕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国防科研工作的态度上,都能看到“水滴石穿”和“一丝不苟”这两种宝贵的精神。

刚开始时,因为不太懂得学校的规定,也实在是因为家境太贫寒,节省惯了,夏秋时节里,林俊德竟然每天就赤着脚在校园里走来走去,甚至赤着脚走进教室和图书馆。

有的老师和从农村来的同学也许能够理解,无非是宽容地报以一笑而已。但是一些来自城市的家庭条件优裕的同学,就不能理解,甚至没法容忍这种赤着脚板、露着“泥腿子”进教室、进图书馆的“仪表”。有的学生心生不悦,表情和言语上不免带着奚落和讥讽。

这种情景,倒真像是安徒生童话里的丑小鸭,在池塘边和草地上遭受小天鹅们的白眼和奚落。

“喂,林俊德,你注意一点儿大学生的形象好不好?这里可不是你们家乡的稻田和打谷场!”

“就是嘛!前一段时间穿着草鞋进教室也就罢了,现在可倒好,光着大脚丫子就跑来上课了!这样实在是‘有碍观瞻’啊,你晓不晓得?”

听到个别同学这样刺耳的数落,林俊德的自尊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无言以对,只好低下头,满脸羞愧地跑回了宿舍。

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内心的委屈了,他就蒙着被子大哭一场,还得极力压低自己的抽泣声,生怕被同学听到了,又落下笑柄。

不过,也有的同学十分同情和理解林俊德,甚至为他打抱不平。

“拜托你们这些大少爷、大小姐,收起你们那些优越感好不好?”有一位同样来自农村的同学,趁着课间休息的时间,站起来替林俊德辩解道,“我看你们这就叫‘饱汉不知饿汉饥’,你们可能都想不到,俊德当初来学校报到时,为什么会迟到了好几天!难道是他故意不肯准时来报到吗?不!他是为了节省下那点路费,有的路程连一张车票都舍不得买,是赤着脚奔跑着,赶到火车站的!”

“别说了……都怪我,都怪我,给同学们丢脸了……我以后一定改正!”林俊德站起来,满脸羞愧地说。

“不,俊德,你做得没有错!咱们国家现在还很贫穷,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供得起孩子上大学的,尤其是在偏远的农村!你们知道吗?俊德的寡母,一个人在家里从事生产劳动,起早贪黑的,要抚养好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俊德能来这里上大学,也是靠他的母亲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才筹措够了学费……你们想想这些,还会忍心这样奚落和挖苦他吗?”

这位同学的一番话,一下子把那几个对俊德表示不满的同学说得哑口无言了。

“对不起,林俊德,我们不知道你的真实情况……”

“是呀,俊德,我们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地责怪你。”

不久,负责林俊德他们这个班生活管理的一位老师,听到了同学们反映的这个实情,也觉得自己有点失职了,就悄悄发动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慷慨解囊,为林俊德和另外一位情况类似的同学组织了一次小小的募捐。这位老师自己还送给了林俊德一顶崭新的蚊帐。林俊德用同学们资助给他的钱,买了他渴盼已久的圆规、角尺等学习用具。

后来,回忆起在杭州度过的这段大学生活,林俊德记忆尤深的,还有这样的情景——

因为没有多余的换洗衣服,所以每逢周末,他就会悄悄步行到西湖边,找一块比较隐蔽的、没有游人的树林,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洗干净,挂在树枝上等着晒干,自己就穿件单衣躲在树丛里看书。等衣服晾晒干了,他再穿上返回校园……

当时,国家每年都会给大学生发放一些助学金。读大学期间,林俊德每年得的助学金总是最高的。伙食由学校免费提供,不需要交纳伙食费。学校每个月还会发给他两块钱的零用钱。大学五年,林俊德就靠着每月两块钱的零用钱,积攒着,省吃俭用着,竟然解决了包括穿衣在内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节省下来的助学金,林俊德都寄给了在老家的阿妈。

大二之后,让林俊德觉得奇怪的是,自己不仅没有再受到任何同学的奚落和嘲笑,相反,倒是越来越获得了同学们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毕竟都处在十七八岁的青春年华,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一代骄子”,大学生们一个个有的是热情,有的是力量和梦想,都怀着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都渴望尽早学好为建设祖国服务的本领,都梦想着在天上飞……

林俊德也是一样。浙江大学机械制造系档案室里,还保留着林俊德这一届学生当年的学习档案。从档案上可以看到,林俊德每科成绩都是优秀。他留给很多同学的印象,都是两个字:刻苦。

“竺可桢老校长‘水滴石穿’这句座右铭,林俊德在大学时代就深深地领悟了,并且落实到了自己的学习上。”有一位同学这样回忆说,“林俊德的‘刻苦’,就是一种‘水滴石穿’的精神。”

“老校长的另一句座右铭‘一丝不苟’,则体现在林俊德后来所选择的核试验事业上。”另一位同学这样说。

“我来自山沟里的穷苦人家,没有党的关怀和培养,我上不了大学;没有国家对贫寒子弟发放的助学金,我也读不完大学!”林俊德后来对同事、对战友、对后辈念兹在兹的,是这几句发自肺腑的感恩之语,他总是说,“没有共产党、新中国,就没有我的一切。” 8CFBnWDVy5bPkUKTFslwnXCCgTUaPMKfAzUCLrxJDHaFUqurnHbywtjAlp87QYs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