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二〇一三年二月十九日,在“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主持人含泪宣读了组委会为已故的将军院士林俊德撰写的颁奖词。
林俊德(1938—2012)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也是在罗布泊大漠里隐姓埋名奋斗了几十年,为新中国铸造起坚固“核盾”的英雄之一。
林俊德一从大学毕业,就被国家挑选出来,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试验任务。他也是少数几位参加了我国全部四十五次核试验任务的科学家之一,为祖国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事业的发展倾尽了毕生的心血。直到晚年,他患上癌症,还仍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在病房里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生前的最后几天里,林俊德院士知道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毅然拒绝了手术和化疗。因为他是一位从事秘密工作的科学家,他需要把保存在电脑里的许多没有完成的课题,一一交接给他的同事和学生。
在病房里,他浑身插满了各种管子,身体已经十分虚弱了。可是,他先后九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家人只好把他的电脑桌抬进了病房。于是,病危中的林俊德,被家人搀扶着,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医生和护士们都被这位老科学家坚强的意志感动得哭了。工作了两个小时后,已接近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稍微清醒时,他反复叮嘱学生,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几个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变直了。他留给人们的最后一句话是:“请把我埋在马兰……”
马兰,是林俊德院士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在那片大沙漠上,无论是坚韧不拔的胡杨树,还是迎着风雪盛开的马兰花,不仅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而且每年最早给罗布泊沙漠带来春天和希望。林俊德和他的战友们工作过的核试验基地,就是以“马兰”命名的。
在马兰,还有一座庄严肃穆的“马兰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新疆罗布泊大漠中的马兰基地生活区西门边。往南走就是博斯腾湖,往北去就是巍峨迤逦的天山。自一九五八年新中国的一代英雄儿女在这里组建了核试验基地以来,有许多部队的官兵、科技人员、后勤人员……都牺牲在了这片鲜为人知的“战场”上。
庄严肃穆的马兰革命烈士陵园,就是在当年这片胡杨林地上建起来的。陵园里并排竖立着三百多座洁净的墓碑,三百多位用血肉和智慧铸就了共和国“核盾”的马兰英雄,静静地安睡在这里。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笑容,他们年轻的生命,在戈壁大漠上化作了永恒。他们的英灵,就像罗布泊的胡杨树一样,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
凡是在罗布泊战斗过的革命先辈们,在他们去世后,几乎无一例外,都会留下一条遗言:把我送回罗布泊,送回马兰,埋在那些早逝的战友身边。曾经率领着千军万马进军罗布泊的中国首任“核司令”张蕴钰将军,是这样做的;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亲身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等核武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被人们称为“战略科学家”的朱光亚院士,也是这样做的。
陵园里矗立着一座高指蓝天的“马兰革命烈士纪念碑”,基座上镌刻的碑文,也是由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亲笔题写的。
碑文里这样写道:“这是一块沉睡了千年的国土,又是一块挺起祖国母亲脊梁的热土!自一九五八年组建核试验基地以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次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实验。瞬间的辉煌铸造了共和国的和平盾牌,也为社会主义中国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争得了地位,更激起了饱受外国列强屈辱的炎黄子孙的自尊与骄傲!安葬在这里的人们,就是为创造这种惊天动地业绩而献身的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们的生命已经逝去,但后来者懂得,正是这种苍凉与悲壮才使‘和平’二字显得更加珍贵。安息吧!前人所钟爱的事业将继续下去,直到世界宁静之日;他们曾参与创造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已为后来者继承和发扬;他们的英名将彪炳史册,久仰后人!……”
“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为了这一句誓言,林俊德和他的战友们默默坚守,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二〇一四年清明节,林俊德的骨灰也被护送到了他工作和战斗了大半辈子的马兰,安葬在这座陵园里。从这一刻起,他再也不用“隐姓埋名”了。因为“林俊德”这个名字,早已镌刻在了我们伟大祖国国防科技建设事业高大而坚固的丰碑上!
在这座丰碑上,不仅闪烁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辉,也凝结着为锻铸民族利剑,捍卫国威、军威的科学英雄和强国功臣们生命的光华。
那么,这位不朽的将军院士和马兰英雄的故事,我们该从哪里讲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