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同情心的三个发展阶段

同情心包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孩子6岁之前,其对人的情感反应能够发育成熟,而其对他人的认知反应则取决于长大时理解他人观念和感情的深浅程度。

在1岁之前的婴儿身上,其情感反应就能得以体现。如果旁边有孩子哭,婴儿会不断地转向他,并时时随之一起哭。儿童发育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同情心”,因为这时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和世界,因而把别的孩子的痛苦视同自己的。一至两岁时,进入同情心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孩子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且具备了试图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由于认知能力不成熟,不知道该如何做才好,因而导致了同情心混乱状态。下面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现象。

莎拉和梅拉妮在一起玩,当梅拉妮因跌倒而大哭时,莎拉便陷入同情心混乱状态。刚开始,莎拉自己似乎马上就要哭了,但她没有哭出来,而是放下手中的积木,转身轻拍梅拉妮。

梅拉妮的母亲跑过来,把女儿抱在怀里安慰着,而这反使梅拉妮哭得更厉害。莎拉看到梅拉妮仍很痛苦,但有人照顾她,因此便轻轻地抚摸梅拉妮母亲的胳膊。梅拉妮母亲发现孩子的裤子湿了,便抱着她离开了房间,留下莎拉一个人。莎拉显然对这种结果不满意,于是抱起玩具熊轻拍着,还不时拍拍自己的胳膊。

孩子们的同情心是各不相同的,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各有不同的变化。心理学家拉德克-雅罗和扎恩-瓦克斯勒在对瞒跚学步时的儿童进行研究后发现,有的孩子在看到同伴遭受痛苦时,表现出同情心,并想提供直接的帮助,而有的只是旁观,仅仅表示出兴趣而非关心。另外还有孩子对同伴的痛苦则显示出负面反应,离开甚至辱骂或殴打哭泣的同伴。随着感性和认知能力的成熟,孩子们渐渐能区分他人精神痛苦的不同表现了,并能用行为表达自己的关心。

6岁左右,孩子同情心的认知反应有所发展,具备了根据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认知同情心无需交流(如哭泣等),因为他们内心明白痛苦时的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否表现出来。下面的例子体现了认知反应的作用。

一次,凯文和妈妈去购物。当他妈妈正在商店购买晚饭食品时,他决定到商店外面去。这时他看到一位妇女,大约与他奶奶年龄相仿,提着满满的一包东西走向门口。出于本能,他紧走几步,替老奶奶打开了门,老奶奶对他的体贴抱以热情的感谢。

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母亲走过来了。她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提着购物袋。凯文再次敏捷地打开了大门,又得到真诚的感谢。后来,又走过来一位头戴画家帽、手端咖啡的男人、一位老年妇女、两个边走边聊的少年,凯文为他们每个人开门,得到每个人的感谢。

这些人虽然没有说出自己的要求,但凯文能理解他们的心中所需,并能给予帮助。这一过程便是凯文同情心的认知反应在发挥作用。

孩子们的同情心从认识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扩展到陌生人身上的过程被称作抽象同情心阶段。孩子们对处于劣势的人,无论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如果孩子对他人表现出仁慈和无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已经完全掌握情商中的同情心技能了。 VzoN8W2hMGOh+cy9njgme4FVMm0Lr3mwu52mokapeKLn2fe42qiQ0m/ajgnDqOg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