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劳动分工

自古以来,人们在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及劳动判断力上的不断提升,都是劳动生产力得以改进的最佳证明。而这些改进,似乎都是分工带来的。

社会行业分工的这种效果也许不太容易理解,为此,我将以制造业为例来加以说明。

在很多人看来,只有那些无足轻重的制造业,分工才是最完全的。其实,这些并不重要的制造业,分工并不比那些重要的制造业周全多少。

福特汽车生产流水线

无关紧要的小制造业只生产供给少数人需要的少量产品,雇用劳动者的人数必然不多。这些工厂中从事不同部门工作的所有劳动者,可以轻易地被集合在同一个工厂内,由此,工厂的整个生产过程总能让观察者尽收眼底,并感到井然有序。

与此不同的是,那些重要的大的制造业由于要生产供给多数人需要的大量产品,所以必然需要雇用更多的劳动者。而要将更多工作部门的所有劳动者集合到一个部门或工厂内,便不大可能。这样,这些大制造业分工的真实状况便不易为人发现,甚至会给人一种分工不明确的假象,但事实上,它们的工作部门比小制造业分得更多、更细。

分工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效果就是:但凡采用分工制度的工艺,劳动生产力便会得到相应的增进。这个好处逐渐被工厂主发现,行业分工的现象由此日渐形成。

在分工不明确的时代,一个劳动者常常要肩负整个生产过程;而在分工明确的进步社会,这个生产过程常被分任给其他部门的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因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的这种分工,不仅没有因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生产成本,相反,它使相同人数的劳动者完成了比未分工时更大的劳动数量。为什么分工后劳动人数大量增加,劳动效率还提高了呢?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劳动者的劳动技能日益熟练。

行业、工种的分工,将劳动者固定在一种单纯的操作上,使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日益得到提高。

比如铁匠,让使用铁锤的劳动者去制作铁钉,虽然这两种工作都属于一个行业,但由于工种不同,熟练程度不同,可以肯定,对于这个陌生的工种,这名劳动者一天产出的铁钉绝对不会超过300枚。而且,即使这名劳动者偶尔也制作过铁钉,就算他一天竭尽全力也断然制造不出千枚以上,因为制作铁钉并不是他的主要工作或专业。

制作铁钉,并不是简单的工作,终生以此为业的人,劳动操作才会达到极为熟练的程度,产量自然也很惊人。我曾经看见过几个以制造铁钉为业的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奋力工作一天,甚至能产出多达2000多枚铁钉。这个数量若非亲眼所见,确实令人难以置信,但人的手确实有这么大的本领。

第二,分工使未分工时工种转换过程中浪费的时间得以节省。

分工产生之前,劳动者负责所有工作,往往需要从一个工种换到另一个工种,这时,他们就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来过渡和适应,以便重新进入工作状态。

比如耕种小农田的乡村织工,从纺织机转到农田,从农田转到纺织机,中间肯定需要耗费不少时间。这时你可能会想到,如果将这两种劳动集中到一个地方,转换起来就便捷多了,而且可以节省转换过程中耗费的时间。是的,你说得很对,但我要说的是,这仍然不够。

即使工作地点在同一个地方,但由于工种的差别,劳动者从一种工作转向另一种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转换过程中,他们的精神常处于放松甚至悠闲、偷懒、休息的状态,这势必会在新工作开始时表现为心不在焉,难以很快进入正常、高效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工作产量大打折扣。这点在农村劳动者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农村劳动者一生之中,几乎每天都要从事20种不同的劳动,每半小时就要换一次工作和劳动工具,在转换过程中形成的随意、迟缓、懒散、闲荡等种种习惯,可以说是自然而然养成的,甚至是必然会养成的。这种长久以来的习惯带来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在农事非常紧张的时候,他们的工作量也难如人意。

第三,分工的精确加速了有利于简化和缩减劳动的一些机械的发明,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合适的机械能简化和节省劳动,从根本上说,这些合适的机械也是因分工而产生的。

如果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如今用于分工精密的制造业上的机械,大多都是由一线的普通工人发明的。这是为什么呢?

众所周知,人类将所有精力贯注于单一事物上,会比分散到诸多事物上更容易发现达到目标的更简易便捷的方法,分工的结果就促使了这种情况的产生。劳动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自己精确而单一的工种上,所以,只要工作上还有进一步改良增效的可能,各个工种部门雇用的劳动者便会自发地找到这个类似于捷径的方法,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举个例子。最初蒸汽机工作运行时,需要雇用一个小工来按活塞的升降,不断开闭汽锅与汽筒间的通路。一次,担任这个工作的一个小工因为要和朋友玩,又要使蒸汽机正常运转,便想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将开闭通路的舌门的把手系在机械的另一部分上,舌门便不需人力而自行开闭。原为贪玩想出来的方法,就这样成为了蒸汽机的一大改良举措。

普通工人从事最单纯的操作,时间一长便会摸清门道,进而发明一些简化操作、节省劳动的便捷方法,正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但也并不是说,所有劳动机械的发明和改良,都来源于普通劳动者,也有许多出自机械锻造师的技巧,甚至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智慧。

在一个治理得当的国家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富裕,包括普及到最底层人民的富裕,归根到底也是分工带来的。

劳动分工使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既能满足从事各种行业的所有劳动者自身的需求,又能使他们得到足够多的产物,用以出卖、交换得到其他所需物品。别人需要的物品,他能充分供给;他自己需要的物品,别人也能充分供给,社会各阶层的全面富裕就是这样实现的。

一个文明而繁荣的国家,它的任何一种日常用品,都凝结着无数人的劳动。的确,一个人也可以完成这些日常用品的生产,但由于分工,每个劳动者只需在其身上投入很少的劳动力,它便可以被生产出来,所以说,参与生产的劳动者人数多得难以计数。

总之,在劳动分工的时代,一切产品都是千万人参与和协作的结晶,没有这无数人的劳动,即使维持最简单的生活日用品的供给,也会成为难题。

链接
亨利·福特的流水线作业方式

亨利·福特(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8日),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改革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一些社会理论学家将这一段经济和社会历史称为“福特主义”。

世界上第一条流水装配线出现在1913年4月1日的福特汽车工厂,其想法来自芝加哥食品包装厂用来加工牛排的空中滑轮。早期的流水线上装配的是底盘,很快整车都在流水线上装配了。

流水线的原则是:

按照操作程序安排工人和工具,这样,在走向成品的整个过程中,每个部件都将经过一段尽可能最短的距离;

运用工作传送带或别的传送工具;

运用滑动装配线,将需要装配的零件放在最方便的距离处。

以流程为本、保证流程本身的顺畅和效率是其关健。运用这些原则,工人减少了无谓的思考和停留,把动作的复杂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几乎只用一个动作就完成一件事情。

工业化大生产的流水线使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曾经,工人装配一台飞轮磁石电机需要20分钟,后来工作被分解成29道工序,装配时间最终降低到5分钟,效率提高了4倍;直到1913年10月,装配一台发动机还要10个小时,半年后用传动装配线降低到6小时。福特公司后来日产量达4千辆,工人还不到5万——如果没有流水线,将不得不雇用20多万人。

借助流水线,亨利·福特的“单一品种、超大规模”战略得以实施。T型车在20年内生产了1500万辆,汽车从五六千美元的“富人专利”变成了几百美元的大众消费品。 o9XCE1gnXna20FaexnTZTe0p1/qPMN5MoaQQq6RQauqnXrdnv/lRezSvhhtH59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