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族是渭河中游兴起的古老部落,周人的起源当从后稷说起。传说周人的始祖后稷名“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之女,名叫姜嫄,为黄帝的曾孙高辛氏帝喾的元妃。姜嫄年轻时心灵手巧、楚楚动人,是远近闻名的美女。一天,美丽善良的姜嫄带着祭品来到郊野,她见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在路中间,十分惊奇,便小心翼翼地踩着过去了,此后不久便怀孕生下一个儿子。因为姜嫄无夫生子,家人以为这是不祥之兆,就将这个孩子弃于小巷,想让牛马践踏而死。可是,当牛马走过时不但有意避过不愿踩踏,而且还用乳汁喂养他。于是,家人又把他扔到树林之中,但因许多人正在林中伐木而无法抛弃。最后他们就把这个孩子扔到了冰河之上,想把他冻死。可等家人走后,天空中飞来了许多鸟儿,它们展开翅膀把孩子保护起来,用松软的羽毛为他取暖。孩子得到温暖,醒了过来,哇哇大哭起来,声音十分洪亮。他的母亲姜嫄听到孩子的哭声,伤心地流下了眼泪。她看到苦命的孩子几次被抛弃,但都幸存了下来,以为他受神灵保佑,便把他抱回来哺养,并取名“弃”。
传说这位周民族的祖先弃,生来就有种庄稼的天分。他从小就喜欢把那些野生的谷子、高粱、大豆、小麦及各种瓜果的种子收集起来,亲自用小手种在地里。说来也奇怪,凡是他种的五谷和瓜果,都长得茁壮肥大,秋后的收获也特别多。长大以后,他还发明了几种农具,像耕耜之类。家乡的人都跟他学习耕作技术,从此食物有了保证。这件事由弃的家乡传到了有邰氏的各部落,后来一直传到国君尧那里。尧感谢弃为人民做了好事,就聘请他做农师的官。后来,继承尧做了国君的舜又把邰这个地方封给他,让他做诸侯,为后稷。“后”是首领、诸侯的意思,“稷”是五谷的总称,所以“后稷”是善种五谷的首领或诸侯之意。后稷死后,被人们奉为农神来祭祀。
周部族诞生以后,为了自身繁衍和发展的需要,曾经几度迁徙,在经历了一次次背井离乡的痛苦之后,他们一次次创建新的家园,从困境走向新生,走向强大。
公刘是周部族的祖先,相传为后稷的曾孙,鞠的儿子。公刘之时,周部族处于戎、狄之间,时刻受到他们的威胁。而且当时的周部族以畜牧业为生,而公刘却始终对放牧的生活方式不感兴趣,时刻想念着太祖后稷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为了躲避异族的威胁,找到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公刘带领部族跋山涉水,迁徙到渭河对面的豳(今陕西旬邑西南),此处有山有水,土地肥沃,适合从事农业生产,公刘部族便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公刘在豳地发展农业,据说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使用陨铁制作的生产工具了,这样就大大地促进了周部族生产力的发展。公刘继承了后稷的传统,重视农业发展,为后代周族的强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族的后代铭记公刘的伟大功绩,这在《史记》和《诗经·大雅·公刘》中均有记载。
古公亶父是公刘的九代孙,他出生在公刘邑,是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季历的父亲,后人称其为太王。他继承了周祖遗风,继续致力于豳地的开发,是公刘之后又一位勤政爱民的杰出首领。
古公亶父的生活起居异常朴实,他非常关心周族的下层劳动人民,平时不住宫室,常与普通氏族成员一起住在简陋的窑洞里。每年春天,他和妻子一起亲自到田间耕作。夏天暴雨倾盆,他与青壮年一起加固堤堰,疏浚河道。秋日黄叶飘零,他带领大家贮藏粮食。等到冬季大雪纷飞,他又忙着访疾问苦。他的美德如太阳的光辉温暖着周族的人民。
《史记·周本纪》载,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载之。”当时的戎狄獯育部落攻之,“欲得财物”。给了财物以后,他们还不满足,又要再来进攻,欲得地与民。豳地百姓被激怒了,纷纷主张打仗。这时,古公说:“老百姓拥立君主,是希望君主保护老百姓的福利。现在戎狄想来攻打我们,是因为我有了土地和老百姓。老百姓在我这里,和在他那里,只要生活得好,那有什么关系呢?现在老百姓们为了我个人的原因去打仗,用杀死别人父子的手段去达到我当君主的目地,这样的事我不忍心去做!”他不忍看到双方人民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经反复思量,采取了妥协退让的政策,决定把世代居住的豳地让给獯育,自己向南迁移。他对人民说:“你们愿意跟我向南迁移的,我欢迎,不愿意的就留下。”许多民众都表示愿意跟古公南迁。
在绵绵秋雨中,豳地的人们成群结队,扶老携幼,带着农具和财物,跟随古公离开了豳地,南下岐山周原。古公在周原与妻子太姜一起察看地形,安顿居民,规划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并重建城池和宫室,使周原成为西岐的第一大城。他还在城中建了宗庙,定法度,设官署,一时间,周原便呈现一派祥和鼎盛的景象。附近的各族人民,风闻古公忠厚爱民,纷纷前来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