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靠父母的“码头”不如自己修“码头”

一个生长于奢侈之中的青少年,时常依附于他人而无须用自己的努力挣饭吃的青少年,自小被溺爱的青少年,是很少能具有大本领的。富家子弟与穷苦少年相比,就像温室中的幼苗和饱受暴风骤雨吹打的松树相比一样,而只有那些经受过风雨洗礼的大树,才能看见更加蔚蓝的天空。

有这样一则民间故事: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儿子长大以后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弄得他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俩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但等他们办完事回到家里,儿子还是饿死了。原来儿子只知道吃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这个故事可能有些夸张,但寓意深刻警人。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些青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十分差,特别是有的独生子女已经上了大学或参加了工作,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仍比较严重。

依靠拐杖走路,尤其是依靠别人的拐杖走路,是很多人的一种懒惰行为。对于能拼能赢者而言,他们的习惯选择是扔掉别人的拐杖,迈动自己的双脚!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艺术家,跟随他学习绘画的那个青年将来会不会成为一个大画家。

他回答说:“不,永远不会!因为他每年有6000元的进款。”这位艺术家知道,人的本领是从艰苦奋斗中锻炼出来的,而在财富的蜜罐中,这种精神很难发挥出来。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在早年往往都有过贫苦的经历。成功的人大多是从困苦中锻炼出来的,大商人、教授、发明家、科学家、实业家和政治家大多是经历了苦难才有所成就的。

成功是排除困难的结果,伟人都是从同困难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不经过艰苦的拼搏而想锻炼出能耐来,那是不可能的。

日本教育界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外,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或做家庭教师来挣自己的学费。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无一例外地要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这样,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相反,许多中国家庭却很少有这种培养孩子吃苦精神的自觉意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让孩子认真读书,包办了孩子应该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于是,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日久天长,孩子要求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越来越多,而且心安理得。这种环境怎能培养出孩子的吃苦精神呢?

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养成独立自主的好习惯呢?

1.培养吃苦精神,应该从日常生活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吃苦精神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靠日常的锻炼来提高。平时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一个事事依赖父母、靠别人帮忙的人是不会具备吃苦精神的。

2.体育锻炼是一种很好的磨炼意志、提高吃苦能力的方式。当你不管刮风下雨每天跑上5000米的时候,你不仅在锻炼身体,同时也在锻炼自己的意志。

3.阅读名人的吃苦故事,学习他们的吃苦精神。古今中外名人艰苦奋斗的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激励自己的吃苦意志。

4.有意识地给自己设置一些吃苦项目。《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北大附小四年级的王一妍横渡琼州海峡的故事。2003年8月,10岁的王一妍经过10小时零5分的奋力拼搏,游完了21.08千米的路程,成功地横渡琼州海峡,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年龄最小的横渡琼州海峡者。

郑板桥曾经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这虽然算不上为人处世的金科玉律,但却阐释了一个铁律:千靠万靠,不如自靠——天地万物之间,你最能依靠的人就是你自己。 IagZ8odFPDzT+/WZ/5JBOKOcqQH1jLA6ZI1S9PjdZcCbxAW9F229uclfjnLixve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