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易经》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分开,二者相辅相成。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占据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的。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偷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10万精兵及3000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国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傲狂大,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万仞宫墙
曲阜旧城的正南门,又称仰圣门,前门上嵌有“万仞宫墙”石额。这源于《论语》中的一个典故:鲁国的大夫议论说子贡比孔子要强,子贡以墙比作学问,称自己的墙只有肩头高,而“夫子之墙数仞”,后世增为“万仞”,以此赞誉孔子的道德学问渊博高深。今石额为清乾隆皇帝重书。
敌已明,友未定 [1] ,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2]推演。
【解语注译】
[1]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同盟者,亦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2]《损》:出自《易经·损》:“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使自己获得利益。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猳,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襄,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按语阐释】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其事地在城门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发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子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向刘备献计,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那么樊城被围的困境自然会得到解脱。”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最终兵败,于麦城被俘。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国一举消灭了宋国,一时间国家势力大增,声名远扬。齐国的强盛被秦昭王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心想:齐国一时飞扬跋扈,目中无人,长此以往,我的地位唯恐不保。得好好教训教训他们。
为了彻底整治这一潜在的强劲对手,秦昭王决定利用中原各诸侯国的矛盾打击、削弱齐国。为此,秦国开展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如先后会见楚顷襄王于宛(今河南南阳),会见赵惠文王于中阳(今属山西),会见魏王于宣阳(今属河南),会见韩王于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大行离间之能事。
为了“先出声于天下”,以给其他国家做出榜样,秦昭王又派将军蒙武攻齐,夺占了齐国9座城。
通过这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和军事上的“示范”行为,秦昭王挑起了中原各诸侯国联合伐齐的战争。齐国此时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公元前284年,乐毅以燕上将军职,佩赵国相印,率燕、秦、赵、韩、魏5国军队联合攻齐,半年内就占领了齐国70余座城,使齐国元气大伤。秦昭公不费力就把自己的对手打败了。
春秋时期,齐国有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勇士,很得齐景公的宠爱。三人结义为兄弟,他们自封了一个名号为“齐国三杰”。他们挟功恃宠,横行霸道,颇有“老子们天下第一”的派头,就是在他们的主子齐王面前也“你我”相称。乱臣陈无字、梁邱据等乘机收买他们,阴谋夺取政权。
这令相国晏婴很头大,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这种恶势力逐渐扩大,妨害他的治国大计。他明白奸党的主力在于武力,三勇士就是王牌,所以屡次想把他们3个干掉。但他们正得宠,如果直接行动齐王肯定不同意,反而会弄巧成拙。
有一天,邻邦的鲁昭公带了司礼的叔孙婼来做国事访问。景公立即设宴款待,为了面上有光,景公把场面安排得有样有派:相国晏婴司礼,文武官员全体列席,以壮威仪,三勇士也陪伴左右,虎虎生威。
三杯酒下肚,晏婴心中有了数,上前奏请齐王说:“眼下御园里的金桃熟了,难得有此盛会,可否摘来宴客?”
景公即派掌园去摘取,晏婴却说:“金桃是难得的仙果,必由我亲自去监摘,这才显得庄重。”
金桃摘回,装在盘子里,每个有碗口那么大,香浓色艳,看了都让人流哈喇子。景公问:“只有这么几个吗?”
晏婴答:“树上成熟的就只有这6个!”
两位大王各拿一个吃,鲜美可口,互相赞赏。景公乘兴对叔孙婼说:“这仙桃是难得之物,叔孙大夫贤名远播,有功于邦交,赏你一个吧!”
叔孙跪下答:“我哪里及得上贵国晏相国呢?仙桃应该赐给他才对!”晏婴一听,自然少不了一阵谦虚,给对方也来几句吹捧。
景公便说:“既然你们这么谦让,就各赏一个吧!”
最后盘里只剩下两个金桃了,晏婴一看时机到了,便对景公说:“难得大王今天这么高兴,我们来个评选大赛,名额不限,文武百官都可参加,各人自报功绩,功最大的两位就可以享受金桃。”景公点头赞许。
这下,“三杰”哪会放过这显摆的机会。勇士公孙捷一马当先,说:“从前我跟主公在桐山打猎,亲手打死一只吊睛白额虎,解了主公的围,这功劳大不大?”
晏婴说:“嗯,擎天保驾之功,应该受赐!”
公孙捷得意地笑了,很快把金桃咽到肚里去,傲视左右。古冶子不服,蹦起来说:“打虎有什么了不得,我在黄河的惊涛骇浪中浮沉5千米,斩骄龟之头,救主上性命,你看这功劳怎样?”
景公说:“真是难能可贵,要不是将军,一船人都要到河里喂鱼!”说罢,把金桃和酒赐给他。
这时,另一位勇士田开疆坐不住了,他本来几次想跳出来都被抢了先,他不甘示弱地说:“本人曾奉命去攻打徐国,俘虏500多人,逼徐国纳款投降,威震邻邦,使他们上表朝贡,为国家奠定盟主地位。这算不算功劳?该不该受赐?”
晏婴立刻回奏景公说:“哇,田将军的功劳,确比公孙捷和古冶子两位将军大很多倍,可惜金桃已经赐完了,可否先赐一杯酒,待金桃熟时再补?”
景公安慰田开疆说:“田将军!你的功劳最大,可惜你说得太迟了。”
田开疆听了这话,急得脸红脖子粗,头一扬,按剑大喊:“斩龟打虎有什么了不起!我为国家跋涉千里,血战功成,反受冷落,在两国君臣面前受辱,为人耻笑,还有什么颜面立于朝廷之上?”于是拔剑自刎。
公孙捷大吃一惊,亦拔剑而出,说:“我功小而得到赏赐,田将军功大反而吃不着金桃,于情于理,绝对说不过去,我也不活了!”手起剑落,也自杀了。
古冶子也跳出来,激动得几乎发狂说:“我们3人是结拜兄弟,誓同生死,今两位已亡,我又岂可独生?”话刚说完,人头已经落地,景公想制止也来不及了。
可惜这3个莽夫,就这么被两个桃送掉了性命!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夏侯渊与刘备在阳平打架,夏侯渊光荣牺牲。曹操不服气,亲自率领大军来到阳平,准备与刘备来个大决战,为他的爱将夏侯渊报仇。本来大家可以看一出两大枭雄大战的好戏,谁知人家刘备玩起了闭关,依据险要的地势,就是坚守不出。曹操急得只好悻悻而归,回了长安,派于禁协助曹仁前往挑衅。
正当于禁、庞德大军屡战屡胜之时,天公不作美,一场大雨把魏军困在了一片汪洋之中。刘备的二弟关羽闻讯狂喜,立即带兵前往,将魏军围得跟铁桶似的。魏军四面冲杀,结果大都被关羽放倒了。于禁一时动了求生之念,便下跪投降了关羽。
许昌城内,曹操听到于禁投降后,破天荒地流下泪来。这令他的手下很费解:主公以前可从没在人前流过泪。曹操说道:“于禁跟我打打杀杀多年了,立的战功也不少,想不到他会晚节不保呀!”贾诩提醒道:“主公,现在还需要想救援樊城之事。”曹操说道:“你说得对,谁愿意再领兵前往?”徐晃说道:“主公,让俺去吧!”曹操说道:“一定要小心,不可重蹈于禁等人的覆辙。”徐晃说道:“俺一定不辱使命!”
话分两头,就在关羽战樊城的同时,东吴的都督吕蒙又突然告病,陆逊成了接班人。这个陆逊也不简单,提笔给关羽写来了书信,信中满是对关羽的敬佩之情。关羽心想:小后生一个,不足惧也。他一时得意,就将荆州全部驻军都撤了出来,加大攻打樊城的力量。
这边,关羽听得徐晃前来,自信满满地说道:“徐晃与我是多年的朋友,这回他可能不会全力攻我。”(看来关羽在政治上有点白痴。)两军阵前,关羽上前说道:“多年不见,公明一向可好?”徐晃也施礼道:“云长头发可都白了,故人在这里有礼了。”关羽正要说话,就见徐晃提着大斧说道:“众士兵有谁能取关羽首级的,赏金千两,封万户侯!”关羽以为自己听错了,大惊道:“公明,你,你这是做甚呀?”徐晃说道:“我与云长的交情,是私事;现在为俺大哥效力,救援樊城,这是公事。徐晃虽只是一个粗人,也不能因私废公!”说完,拿着大斧摆了几个姿势,魏军就“啊,啊”地冲杀了过来。关羽见状,只得拿出他的青龙偃月刀应战。
两边战得正酣之时,樊城内的曹仁也带兵冲了出来,这样蜀军成了肉夹馍的心,受到了魏军的两面夹击。关羽见势不妙,就说道:“众人随我撤回荆州,以后再图樊城。”蜀军一阵冲杀,终于冲了出来,但是人马死的死,伤的伤,损失惨重。
就在关羽返回荆州的途中,却听到荆州已落入东吴之手的消息。起初关羽还不信,他说道:“吕蒙已是一个病人,陆逊又是一个书生,荆州定然不会有失。”但再向前走,荆州守将赵累却狼狈地逃了出来。关羽大惊道:“莫非荆州真的丢了?”赵累对关羽哭诉了荆州的丢失经过。原来,就在关羽调全部荆州守军支持樊城时,东吴的都督吕蒙用白衣渡江之计,成功越过了长江。荆州防备已是形同虚设,吕蒙没用什么劲就成功突袭取了荆州。关羽无奈之下,只得退往麦城避避风头,又让人去周围请求援军。但关羽驻荆州时太不懂为人要低调,气势太盛,早已将周围的同僚都得罪完了。结果公安太守傅士仁、糜芳投降了东吴,上庸守将孟达则投降了曹魏,全都没有发来援军。这下,关羽可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东吴都督吕蒙四面围住了麦城,最后活捉了关羽。
吕蒙将关羽带到建业,孙权对关羽父子又是好酒好肉地招待,又是让美女天天表演歌舞节目。自己好言好语地劝慰,但关羽这个铁骨头誓死不降。孙权那个气呀:嘿!我放下身份劝他,这人却这么不识抬举!气愤之下就将关羽父子斩了首。张昭从外面视察回来,听说孙权杀了关羽,大惊道:“吴侯,这一下子你可闯了大祸哟!”孙权问道:“啥大祸?”张昭说道:“关羽和刘备、张飞可是拜了把子的生死兄弟。刘备要是晓得吴侯杀了关羽,肯定要带着大队人马过来为他兄弟报仇!刘备现在是兵多地广,到时候领着几十万人马杀过来,我们哪里扛得住呀!”孙权后悔道:“也是我一时气愤,才把那愣头青给杀了。那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张昭道:“不如将关羽首级送往许都,让刘备以为是曹操那小子杀了关羽,那时候就是他们替我们挨砍了。”孙权点头称妙,立即命人将关羽首级送往许都。
关公秉烛夜读图
曹操接到关羽首级后先是一愣,继而问道:“孙权把关羽的脑袋送来,是搞什么名堂?”司马懿说道:“魏王,这是孙权的移祸之计。他一定是一时脑袋发热才杀了关羽,事后又怕刘备来报复,才将关羽首级送给魏王。他想一旦这样,刘备就会认为杀关羽是魏王之意。”曹操笑道:“碧眼小儿,还会有这样的鬼法子!不过我可不会上他的洋当,传令百官,将关羽按王侯之礼安葬,文武百官和我都要挂孝给他送葬。”曹操感叹道:“当年我与云长相识,哪想到会有今天!”次日,许都城内一片白色,曹操带着文武百官,亲自为关羽挂孝。曹操在关羽坟前站了很长时间,流了好多眼泪,最后才慢步回府去。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挟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连胜明王朝之威,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13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13:1,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后金军3次大规模的进攻。明军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金兵。袁崇焕乘后金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后金军惨败。努尔哈赤遭此败绩,身负重伤,取代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过了2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古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金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做好迎敌准备。后金军刚到,即遭迎头痛击,后金军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崇焕成了他的心病。
明袁崇焕墓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别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皇太极订下密约,故此后金军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不用惧袁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1936年冬天,苏联国内的肃反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无数无辜的共产党人被投进了监狱,不明不白地被枪决了。德国法西斯像老鹰般时刻关注着苏联国内形势的发展。
一天,盖世太保将一份情报送到了希特勒的案头上。这份情报可是有来头的,上面说:根据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判断,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有可能发动反对斯大林的政变。希特勒反复研究了这份情报,心想:这群饭桶也太低估我的智商了,居然弄份没证据的情报来糊弄我,便随手把它丢在了一边。
当他离开办公室时,又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这份情报——这一眼可是杀伤力巨大,就是这一眼要了图哈切夫斯基的命。突然,他那鬼脑筋灵机一动,一个阴谋诡计新鲜出炉了:不管图哈切夫斯基发动政变是真是假,他作为苏联红军中一位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将来必然是德国军队的一个难缠的对手。如果乘此机会将他除掉,不就等于扫除了德军进攻前苏联的一大障碍了吗?于是,他急忙将情报头子海德里希召进他的办公室,命令他组织“搜集”、编造图哈切夫斯基所谓的反苏“证据”。
海德里希也是个“天才”啊,在不长的时间里,即编造了大量的“证据”。其中有伪造的图哈切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与德国法西斯高级将领之间制定政变计划的密信,图哈切夫斯基向德国法西斯出卖情报所获巨款的收据,德国盖世太保给图哈切夫斯基复信的抄本,等等。这些东西弄得比真的还真。接着,海德里希指示手下情报人员把这些情报暗示给苏联谍报人员。不久,苏联统帅部以300万卢布的代价,通过谍报人员买下了这份假情报。
苏联最高当局虽然对这份假情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最终还是没能识破希特勒的阴谋,很快将图哈切夫斯基及涉嫌“谋叛”的8名高级将领逮捕。在军事法庭上,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在大量的“证据”面前有口难辩,只得听凭法庭的指控。整个审讯过程只用了十几分钟,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即以“里通外国的反叛罪”被判处了死刑,并在12小时内全部被枪决。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
本计的核心要点是:借他人的手来除掉某个对手,引诱别人去杀人;利用间接的方法去伤害别人,自己却不抛头露面;利用自己以外的人或事达到目的,借的刀不一定是人,也可能是一种物或一种势力。所以,此计在使用上没有固定的程式,要因地、因时、因势而“借刀”。
《三十六计》中,“借刀杀人”的含义很宽泛,它利用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使其互相对立、斗争、抵消。我不用力或小力制敌、歼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卞庄刺虎”、“二桃杀三士”等典故,都是尽人皆知的故事,其中都包含着“借刀杀人”的原理。
借刀杀人除了用于军事和政治谋略外,也经常用于现代经商赚钱。俗话说,商场如战场,企业之间的残酷竞争就类似于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势力、地位争夺。企业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保存实力,在竞争中会更多地运用“借刀杀人”之计来消除其他同类企业对自己的威胁。如一些谈判高手总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条件:借用社会力量(社会公众舆论等)给对方施加压力;借助法律条文或财经制度等驳斥对方的无理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借助他人之言与对方进一步讨价还价,实现谈判成功的最终目的。还有企业之间的价格战、广告战、人才战等,最后都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