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较量
——音乐思想

核心内容:纷繁复杂的音乐思想

主要观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代表人物:阮籍、朱熹、刘勰、沈括

在纷繁复杂的音乐思想中,主要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种是唯物主义的音乐思想,一种是唯心主义的音乐思想,而古典音乐的发展就是在这两种思想的较量中不断前行的。纵观古典音乐的发展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从没停止过,而在激烈的斗争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代表人物,阮籍、刘勰、朱熹、沈括等人的思想都很有代表性。

阮籍的唯心主义音乐思想

阮籍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竹林七贤之一,是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所著的《乐论》集中反映了他的观点,如:“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故圣人之所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故律吕协则阴阳和。”“故圣人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便事之节,定顺从之容,使天下之为乐者,莫不仪焉……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其凡似远物之音,故不可妄易。”“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

阮籍认为音乐只能由圣人创作,而普通的人民大众只能接受,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自己随便创作。他把音乐看成是万物的本性,如果能创作出协和的音乐,就可以稳定万物的本性,使万物和谐统一。所以,他认为统治者创作音乐就是为了统一天下,让全天下的人民都无条件地臣服顺从。他主张由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创造权利,因为他认为统治者既为王者,便可以代表天的意志,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自然要顺从天的意志,接受统治者的安排。

figure_0030_0017

高逸图——阮籍

阮籍是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在他看来,音乐是万物的本质。

关键词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现实主义

阮籍反对一切形式的民间音乐,因为他觉得这些错综复杂的反映当时现实社会生活的音乐会妨碍万物的和谐统一,不利于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意志。他把音乐看成了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工具。而且他还反对一切形式的创新,盲目地颂古驳今。但令人不解的是,阮籍的行为似乎与他的思想并不合拍,他所创作的琴曲《酒狂》就是一首带有强烈反抗情绪的曲子,这显然与他的音乐思想是背道而驰的。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音乐思想

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客观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朱熹有一整套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而他的音乐思想就是这套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他认为宇宙是先有理而后有气的,理即是精神,是无形的,气即是物质,是有形的,人的生命就是理与气的结合,而理又在人的心中得以体现。《朱文公文集》有这样的描述:“此理须以心为主而论之,则性情之德,中和之妙,皆有条不紊……其所谓中,乃心之所以为体,而寂然不动者也。……其所谓和,乃心之所以为用,感而遂通者也。”

朱熹认为,心是人的主人,是第一性的,心应该去支配物质,而不应该受物质的支配。《朱文公文集》有云:“夫心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者也,一而不二者也,为主而不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大抵圣人之学,本心以穷理,而顺理以应物。”从朱熹的哲学思想去推测,就不难理解他的音乐思想。由于他认为心是第一性的,所以他觉得音乐也是在人的心中产生的,他不认为音乐可以反映客观事实,也不承认音乐可以独立存在或表达独立的思想感情。

朱熹非常重视音乐的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性并非同一概念。他认为音乐只能在人的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必须脱离物质关系而存在,这样才能得到思想,得不到思想,就得不到真正的音乐。如果得到了思想,那么即使失掉了音乐,也是无伤大雅的。在分析音乐、歌词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时,朱熹曾表示:思想是根本,歌词是用来表现思想的,而音乐又是用来表现歌词的。他把音乐看成了无关紧要的东西,只有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这显然是对音乐的曲解。

朱熹本人并不是音乐家,他对音乐的了解也十分有限,他对音乐的评价主要就是从他的哲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比如他认为古琴上最低的音最好,代表天的音,七徵上高八度的音次之,代表人的音;古琴上越靠左边的音就越好,可以代表君子,而靠在右边的音则代表小人;等等。这些看法显然是非常幼稚的,不过他非常赞成他的学生蔡元定研究乐律问题,并在精神上给予很大的鼓励和支持,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虽然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音乐思想对广大人民的音乐实践没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他的思想都对统治阶级和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隋唐时,天子、诸侯在宴饮上所奏的音乐有二十八调。

刘勰的唯物主义音乐思想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他的代表著作《文心雕龙》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刘勰虽然只是偶尔会从文学的角度接触到音乐问题,但他的音乐思想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他的音乐思想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因素。首先,他承认物质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物质的变迁,人的感情也会发生改变,而歌辞就是在感情的基础上创作的。如他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就曾经提到:“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刘勰认为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也要随之改变。既有继承,又有发扬,同时还要有创新,这样音乐才能有永恒的生命力。他在《时序》中曾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通变》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figure_0032_0018

《文心雕龙》书影

在音乐的起源问题上,刘勰认为音乐产生于人声,来自人的生活,且乐器也是在模仿人的声音。他在《声律》中写道:“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故知器写人声,声非学器者也。”他还认为歌词是音乐的灵魂,而曲调则是音乐的形体。如他在《乐府》中所写:“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务正其文。”刘勰的音乐思想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他能够辩证地看待音乐的流传与发展,这在当时社会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燕乐大曲是宋代戏曲的源头之一。

知识点击

《酒狂》

《酒狂》是阮籍所作的一首琴曲,虽然他的音乐思想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但他却是当时一位反对黑暗统治的有名之士。他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晋代司马集团的统治之下,当时的士大夫为了免遭杀戮,以求洁身自保,纷纷隐居山林,弹琴作诗,借酒佯狂。阮籍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了《酒狂》,以酒醉佯狂之态来发泄内心的忿懑和不平,以此来表达对统治者的批判和不合作。

沈括的现实主义音乐思想

沈括是北宋时著名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同时也是唯物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沈括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且这些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事物的变化规律也有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之分,不可拘泥于固定的规则。如“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阳顺阴逆之理,皆有所从来,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等他在著作中所表达的看法,都很好地说明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沈括提倡用音乐来表达真实的情感,曲调与歌词也应该紧密地结合,如果用悲哀的声调去唱快乐的歌词或者是用快乐的声调去唱悲哀的歌词,那就不可能打动人。他批评当时的某些人不懂音乐,不注意曲调和歌词的搭配,生硬地将歌词套入现成的曲牌中。他在《梦溪笔谈》中写道:“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其志安之,则以安和之声咏之。其志怨思,则以怨思之声咏之。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安且乐;乱世之音怨以怒,则诗与志,声与曲,莫不怨且怒。此所以审音而知政也。……哀声而歌乐词,乐声而歌怨词,故语虽切而不能感动人情,由声与意不相谐故也。”

沈括赞赏古人既重音乐形式又重音乐内容的做法,批评当代某些音乐家只重形式不重内容。他主张音乐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乐者的思想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相结合,反对形式主义的填词和技术性的卖弄。沈括的音乐思想,即使到了现代,也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节拍是指强拍和弱拍的均匀交替。 mL0px5EHlwSuYESEP2AxFlSaHVp708W8ukf/EOm4bg7SIldkOrkAM0c2ZomNtE3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