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嘉靖年间众多的抗倭将领中,要把他们的事迹一一都作个介绍无疑是件很费力的事,比较熟悉的有戚继光、俞大猷,也有历史上出现不是很频繁的朱纨、张经、王忬、卢镗、汤克宽等人。胡宗宪也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有过很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功劳便是诱杀倭寇中的中国籍大首领汪直(又作王直)、徐海等人。历史上的胡宗宪,确是一个威风凛凛的伟岸男子,足智多谋且胆略过人,与倭寇作战时,每每身先士卒,冒着炮火羽矢,亲临战阵,指挥作战。虽然在他报捷请功的奏折中常常多有夸大,但与倭寇数十仗,也确实是少挫多胜,是戚继光以前对倭寇最具威胁的人物。
然而,国内有关胡宗宪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且常常是作为严嵩的党羽而以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出现,而且一般也是以一个典型的颟顸官僚的形象出现。为什么多年之后,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被人们冷落,被历史遗忘了呢?
抗倭图 局部
此图描绘倭寇船侵入浙江沿海,登陆、探查地形、掠夺、放火、百姓避难、明军出战、获胜的全过程。这段是明军与倭寇激战的情况。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安徽龙川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山东益都县令,在任期内因为精明能干,政绩凸显,可能是在破案方面能力比较突出,声名在外,引起朝廷的注意,而屡获升迁。胡宗宪是个文官,在扳倒张经后,又扳倒张经的继任者杨宜,并取而代之成为兵部侍郎,总督东南军务,统领整个东南的军队,担任起平复倭患的重担。所以在他担任军队统帅指挥作战的时候,就不能再称之为文官了,而是一个将领,又因为他战绩彪炳,所以也不妨称之为“名将”。
《筹海图编》 明 胡宗宪
赵文华也曾与倭寇作过战,但他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还连带着让胡宗宪也吃了一场大败仗。不学无术的赵文华通过虚报战功升为工部尚书,又在老契爹严嵩的帮忙下取代了大臣沈良,兼任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军务。赵文华之所以明知倭寇不好理治,还争着揽这个瓷器活,冲着的就是手里有胡宗宪这个金刚钻,他的目标就是私吞两浙、江淮、闽粤几省所征召的丰厚军饷,于是,他把除征发粮饷以外的所有军务很爽快地交到胡宗宪手上。
至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倭寇泛滥。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为总督,总制7省军务抗倭灭寇,并联手时任工部侍郎的赵文华,得到明世宗的重用。胡宗宪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胡宗宪按察浙江,当时倭寇的主要首领徐海、陈东和麻叶在乍浦一带建立据点,四处抢掠。
胡宗宪对倭寇也并非一味没有章法的剿杀,他曾在外交上作过努力。他请旨朝廷派使臣与日本政府建立联系,约束本国海寇。但此时正是日本传奇英雄信长发动一统诸岛的大内战的时代,因此外交上的措施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从日本回来的使臣陈可愿却带来了一个倭寇中国籍首领汪直与其义子毛海峰有意归顺的消息。胡宗宪立即将此事上报,兵部的官僚们对此甚为谨慎,认为汪直希望明廷开市通贡的要求无异于是对朝廷的要挟,“其奸叵测”,对汪直颇为猜忌,于是,令胡宗宪严加防备,并令转告汪直,要表示诚意,就得先灭了舟山群岛一带诸倭寇的巢穴再说。
《筹海图编》书影
汪直等人要求招安做官,以冲州撞府来增加谈判筹码,就很有点当年梁山好汉逼招的味道。其实,如果能处理得好,这是个简单解决倭患的机会。中国历代就有招贼为兵的传统,如宋时的名将杨再兴。许多招降来的反政府武装到后来往往会成为国家支柱,朝廷干臣。但汪直等人要求“开市通贡”,就很可能是其最终悲剧的根源。
明朝乾坤一统海防图局部(福州府部分)
此后,胡宗宪得到兵部授予他的“便宜行事”的权限,便意味着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以实施他的对敌计划而不受过多的干涉。胡宗宪在徐海等海寇头子之间制造矛盾、挑起他们自相残杀,利用这一办法,各个击破。胡宗宪以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
胡宗宪于戎马倥偬中还曾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书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等情况,内容翔实,记载入《明史》之中。此外,还著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汇录》等。
万历十七年(1589年)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之天马山。谥号襄懋。
众所周知,他因为阿附奸相严嵩的义子——大明朝十大奸臣之一的赵文华,并曾伙同赵文华参与陷害抗倭功臣兵部侍郎张经,冒领张经抗倭的战功,而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无可原谅的污点,人们称其为奸臣。因此在他活着时名声就不大好,死后更被当作严党的走卒成为士人与百姓眼中的另类,这也许就是他永久地失去与后来的抗倭功臣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一起成为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的资格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