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抗倭名将胡宗宪缘何被历史遗忘?

在明嘉靖年间众多的抗倭将领中,要把他们的事迹一一都作个介绍无疑是件很费力的事,比较熟悉的有戚继光、俞大猷,也有历史上出现不是很频繁的朱纨、张经、王忬、卢镗、汤克宽等人。胡宗宪也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有过很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功劳便是诱杀倭寇中的中国籍大首领汪直(又作王直)、徐海等人。历史上的胡宗宪,确是一个威风凛凛的伟岸男子,足智多谋且胆略过人,与倭寇作战时,每每身先士卒,冒着炮火羽矢,亲临战阵,指挥作战。虽然在他报捷请功的奏折中常常多有夸大,但与倭寇数十仗,也确实是少挫多胜,是戚继光以前对倭寇最具威胁的人物。

然而,国内有关胡宗宪的影视作品并不多,且常常是作为严嵩的党羽而以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出现,而且一般也是以一个典型的颟顸官僚的形象出现。为什么多年之后,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却被人们冷落,被历史遗忘了呢?

figure_0040_0032

抗倭图 局部

此图描绘倭寇船侵入浙江沿海,登陆、探查地形、掠夺、放火、百姓避难、明军出战、获胜的全过程。这段是明军与倭寇激战的情况。

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安徽龙川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初任山东益都县令,在任期内因为精明能干,政绩凸显,可能是在破案方面能力比较突出,声名在外,引起朝廷的注意,而屡获升迁。胡宗宪是个文官,在扳倒张经后,又扳倒张经的继任者杨宜,并取而代之成为兵部侍郎,总督东南军务,统领整个东南的军队,担任起平复倭患的重担。所以在他担任军队统帅指挥作战的时候,就不能再称之为文官了,而是一个将领,又因为他战绩彪炳,所以也不妨称之为“名将”。

figure_0041_0033

《筹海图编》 明 胡宗宪

赵文华也曾与倭寇作过战,但他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还连带着让胡宗宪也吃了一场大败仗。不学无术的赵文华通过虚报战功升为工部尚书,又在老契爹严嵩的帮忙下取代了大臣沈良,兼任右副都御史,提督浙闽军务。赵文华之所以明知倭寇不好理治,还争着揽这个瓷器活,冲着的就是手里有胡宗宪这个金刚钻,他的目标就是私吞两浙、江淮、闽粤几省所征召的丰厚军饷,于是,他把除征发粮饷以外的所有军务很爽快地交到胡宗宪手上。

至嘉靖年间,江浙一带倭寇泛滥。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宗宪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为总督,总制7省军务抗倭灭寇,并联手时任工部侍郎的赵文华,得到明世宗的重用。胡宗宪召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徵明为幕僚;以俞大猷、戚继光、卢镗为大将。胡宗宪按察浙江,当时倭寇的主要首领徐海、陈东和麻叶在乍浦一带建立据点,四处抢掠。

胡宗宪对倭寇也并非一味没有章法的剿杀,他曾在外交上作过努力。他请旨朝廷派使臣与日本政府建立联系,约束本国海寇。但此时正是日本传奇英雄信长发动一统诸岛的大内战的时代,因此外交上的措施没起到什么作用。但从日本回来的使臣陈可愿却带来了一个倭寇中国籍首领汪直与其义子毛海峰有意归顺的消息。胡宗宪立即将此事上报,兵部的官僚们对此甚为谨慎,认为汪直希望明廷开市通贡的要求无异于是对朝廷的要挟,“其奸叵测”,对汪直颇为猜忌,于是,令胡宗宪严加防备,并令转告汪直,要表示诚意,就得先灭了舟山群岛一带诸倭寇的巢穴再说。

figure_0041_0034

《筹海图编》书影

汪直等人要求招安做官,以冲州撞府来增加谈判筹码,就很有点当年梁山好汉逼招的味道。其实,如果能处理得好,这是个简单解决倭患的机会。中国历代就有招贼为兵的传统,如宋时的名将杨再兴。许多招降来的反政府武装到后来往往会成为国家支柱,朝廷干臣。但汪直等人要求“开市通贡”,就很可能是其最终悲剧的根源。

figure_0042_0035

明朝乾坤一统海防图局部(福州府部分)

此后,胡宗宪得到兵部授予他的“便宜行事”的权限,便意味着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以实施他的对敌计划而不受过多的干涉。胡宗宪在徐海等海寇头子之间制造矛盾、挑起他们自相残杀,利用这一办法,各个击破。胡宗宪以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并加少保。

胡宗宪于戎马倥偬中还曾辑著《筹海图编》十三卷,书中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战具、倭变、战事等情况,内容翔实,记载入《明史》之中。此外,还著有《三巡奏议》、《督抚奏议》、《忠敬堂汇录》等。

万历十七年(1589年)宗宪孙胡灯奏准,御赐葬故里之天马山。谥号襄懋。

众所周知,他因为阿附奸相严嵩的义子——大明朝十大奸臣之一的赵文华,并曾伙同赵文华参与陷害抗倭功臣兵部侍郎张经,冒领张经抗倭的战功,而成为他人生的一个无可原谅的污点,人们称其为奸臣。因此在他活着时名声就不大好,死后更被当作严党的走卒成为士人与百姓眼中的另类,这也许就是他永久地失去与后来的抗倭功臣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一起成为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的资格的原因之一。 IiZui+Awgs4LxS9UchFXzDHcDEcaSz+WpzF9Jm5eGKSLplPVk1VKZL145z0LNsgz



施琅是叛徒还是忠臣?

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疑问:说施琅背叛了明朝难道不是叛徒?他收复了台湾,推进了统一中国的步伐,怎么不是爱国的功臣呢?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参加了郑成功领导的武装。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不过,战功卓著的施琅不小心触怒了郑成功,结果父子3人都被扣押起来。后来,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但他父亲和弟弟却惨遭杀害。1652年,施琅投降清廷,立志打败郑成功,收回台湾,以报家仇。

有学者认为,要评价作为明清之际历史人物的施琅,首先不能站在明朝的立场上,更不能充当明朝的遗老遗少,要客观地认识到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满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成员。在此前提下,对施琅作出评价,就会比较客观,比较接近事实。

figure_0043_0036

施琅水师指挥台

施琅被康熙帝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后,便积极整顿水师,演练军队。这是他当年操练水师的指挥台,位于福建东山县九仙山下。

figure_0044_0037

师泉井

据传施琅在平海卫练兵时,饮用水奇缺,施琅在天后宫焚香求神,天后宫前的苦水井中涌出甘泉,可以满足3万将士的饮水需求,施琅因此立“师泉”碑于井边。

首先,来看看施琅叛变的大略经过。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次年4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曾德,然而曾德原在郑氏军中地位较高,虽一度隶属于施琅部下,无论犯法与否,也无论施琅是否已经解除兵权,施琅都无权擅自将他处斩。于是,郑成功盛怒之下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施琅被捕后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陆,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于7月间竟把施大宣、施显处斩,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施琅得知消息后,遂死心塌地投靠清朝政府,一意同郑成功为敌。

施琅降清后任福建水师提督。他之所以力主收复台湾,目的是为了祖国的统一,认识到只有使“四海归一”,才能使“边民无患”。后来,他几经周折,拼力说服清廷不可放弃台湾,最终使清廷下决心在台湾设府建制。施琅为实现统一台湾的理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加以评价。

第一,清朝平定三藩之乱以后,那时郑氏政权已无恢复明室的可能,只想保住在台湾割据的局面。他们在与清朝的谈判中,多次要求“不剃发,执朝鲜事例”,“称臣纳贡”,“世守台湾”,“照琉球、高丽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他们的这种设想,从主观上看,未必意识到要分裂中国,但客观效果则不堪设想。如果清朝同意郑氏政权的要求,台湾这块自古以来的中国领土,就会在那时从祖国分割出去。而那时的康熙正好采纳的是大学士明珠的意见,决定先招抚,招抚不成,再用武力。于是,在遣使与郑氏代表谈判中,作出了很大让步,即郑氏归顺清朝以后,可以在台湾居住,“保境息民”,但郑氏必须成为清朝臣民,台湾必须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对于这样的让步郑氏政权依然没有同意。不久,郑经病死,郑氏内部彼此争权,政局动荡。这时力主乘胜收复台湾的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征台的时机已到,就向康熙帝再次奏请进取台湾,并推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此奏很快得到康熙同意。

从以上史实不难看出,清朝用施琅征台,已不是民族战争的继续,更不是什么明清两个帝国之间的对抗(那时的明朝早已不存在,就连南明诸政权也早已相继结束),而是清朝要么统一台湾,要么允许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割出去。

众所周知,清代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的基础,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施琅正是完成清初统一大业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第二,清军攻下澎湖以后,有人向施琅进言:“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灭之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毋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他还向郑氏手下的人声明,“断不报仇!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今日之事,君事也,吾敢报私怨乎?”施琅的胸怀可见一斑。

第三,收回台湾后,清廷内部发生了一场对台湾的弃留之争。许多大臣对台湾的历史、地理缺乏认识,竟然认为台湾地域狭小,得到了不会增加领土面积,失去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就连康熙皇帝也这么认为。

众大臣中只有少数人主张守而不弃,其中包括施琅。在台湾弃留之争中,施琅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反对放弃台湾,并奏请朝廷设官兵镇守。为此,他还专门给康熙写了《恭陈台湾弃留疏》,反复陈述台湾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指出台湾是关系到江浙、福建等地的要害所在,如果弃而不守,必将酿成大祸。更可贵的是他高瞻远瞩地指出,如果放弃台湾不守,无论是荷兰人还是叛徒,随时可能乘隙而入,而台湾如果再次被外国侵略者所侵占,那时恐怕后悔都来不及了。在施琅等人的力争下,康熙很快改变了原来的主张,决定对台湾设官治理。

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县施琅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这是对郑成功和施琅功绩客观、完美的写照。至于施琅究竟是叛徒还是忠臣自有后人评说。

figure_0045_0038

施琅故坊石刻

施琅率兵击败郑军,统一台湾,为国家立下丰功伟绩,这是为表彰他而制的石刻。 IiZui+Awgs4LxS9UchFXzDHcDEcaSz+WpzF9Jm5eGKSLplPVk1VKZL145z0LNs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