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过程的结果是产品,是使用价值,例如木梳、衣服等。虽然木梳、衣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生活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还构成社会进步的基础。但是,资本家并不是为了木梳、衣服而生产木梳、衣服,他们要的是无穷无尽的货币。
在商品生产中,资本家并不是喜爱使用价值本身,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只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能够换到货币。他们所关心的只有两点:第一,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既用来出售的商品。第二,使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价值,并大于其预付的价值,从中获利。资本家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还要生产价值,更重要的是生产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我们假定某个做木梳的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劳动力日价值为60元,可以做300把梳子,假设所需原料的木材价值220元,在生产过程中用的机器的磨损及其他的一些消耗共20元,这样资本家总共投入为:60+220+20=300元。
而每把木梳的价值是1元,资本家把手中的商品卖出后,就会得到:300×1=300元。
资本家没赚到钱。可见,资本家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殖,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事实并不是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做木梳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劳动力日价值仍为60元,可以做400把梳子,假设所需的木材价值300元,在生产过程中用的机器的磨损及其他的一些消耗共20元,这样资本家总共投入为:60+300+20=380元。
这样资本家就得到了20元。同时也把价值增殖隐秘藏到了价值形成的过程中了,这20元的增殖额就是剩余价值。
那么,价值是怎样增殖的呢?价值形成过程是怎样变成价值增殖过程的呢?关键在于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资本家之所以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上例中,工人的劳动力日价值为60元,而工人劳动6小时就可以创造出这60元的价值,就是说,工人每天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只需花费6小时的劳动。但是,工人在出卖劳动力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归资本家所有。尽管工人劳动6小时就可以生产出劳动力价值的等价,但资本家不会让工人只劳动6小时,而是要工人劳动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8小时里,工人可生产400个木梳,尽管为此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相应的由220元增加到300元,但是,工人在8小时的劳动中却创造了新价值100元。这样,木梳的总价值就等于300元加上工人多劳动2小时创造的新价值100元,共计400元。而资本家在此之前所预付的资本仅380元,如按400个木梳的价值卖出,资本家就能赚20元。
我们把一个普通的生产过程拿出来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了某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一定点,资本所预付劳动力价值与新创造的价值等同,那就是一般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定点而延长下去,那就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
画家笔下的资本主义工厂全景图。
资本家开工厂,就是要获得那部分增殖的价值,工人的劳动过程,就是价值增殖过程。这包括任何一种生产,不管它的生产工艺有多繁琐、需要经过多少工人的加工。
以生产镍氢电池为例,镍氢电池是早期镍镉电池的替代产品,它是目前最环保的电池,不再使用有毒的镉,可以消除重金属元素对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首先是各种原材料如氢氧化钠、镍粉、钴粉、带状发泡镍、铜网等进入第一车间,生产电池最基本的要素正极片和负极片。然后电池生产进入第二车间进行装配,对正负极片进行卷绕、点焊,利用壳、盖、帽等辅料,将电池做成圆柱形或方型。电池成型后,进入第三车间进行检测,然后到第四车间包装。最后,一个质量合格的电池就生产出来了,该产品的价值增殖过程也随之完成了。
关键词:价值增殖 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