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毫无例外地把人类居住的地球看成是宇宙的中心,这就是有名的“地心说”。直到16世纪,哥白尼才提出了“日心说”向“地心说”挑战。经过长时间艰苦的努力,哥白尼的“日心说”逐渐占了上风,取得了这场争论的胜利。“日心说”的主要贡献是把地球降为一颗普通行星,而把太阳作为宇宙中心天体。到18世纪,赫歇耳又进一步指出,太阳是银河系中心。到20世纪,卡普利批驳了太阳是银河系的中心的说法,他把太阳流放到银河系的悬臂上,认为太阳离银河系中心有几万光年之遥。
当太阳“离开银心”之后,谁坐镇银河系的中心就成了天文学家特别关注的大问题。因为,银心距离人类并不算太遥远,理应把它的“主人”搞清楚。但是,由于银心处充满了尘埃,要想透过这层厚厚的面纱,看清银河系中心的真相,实在不容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观测银河系的手段也在不断改进,人们对银心的了解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方法主要是接收尘埃无法遮挡的红外线和射电源,然后再对之进行分析研究。就像医生测人体心电图一样,天文学家们从红外线和射电波送来的大量有用信息来观测银河系的内部结构。
银心射电图片
这一射电望远镜所呈现出的银心的射电,覆盖了一个跨幅约450光年的区域。在图片中心的下方就是人马座A复合体(白色的明亮块),而弯曲的特征区就是弧弦,在左上端是人马座B2的巨型分子云。
最先接收到银心射电波的科学家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詹斯基。
由于银心核球的红外线和射电波信号很强,詹斯基认为,它似乎不是一个简单的恒星密集核心,而很可能是质量极大的矮星群。1971年,英国天文学家提出了这样的假设:核球中心部有一个大质量的致密核,或许还是一个黑洞,其质量约为太阳质量的100万倍。这种假设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核球中心真有一个黑洞,那么银心应有一个强大的射电源。于是,天文学家们开始了对银心射电源的探测。
20世纪80年代,美国天文学家探测到以每秒200千米的速度围绕银心运动的气体流,这种气体流离中心越远速度越慢,他们估计这是银心黑洞射电源的影响造成的。另一些美国天文学家也宣布探测到银心的射电源,这说明银心可能是一个黑洞。
但这种说法遭到了苏联天文学家的质疑,他们认为证明银心是黑洞的证据不足,并提出了另外一种假设:银心可能是恒星的诞生地,因为其中心有大量的分子云,总质量为太阳质量的10万倍,温度为200K~300K。
由于天文学家对于银心是否为黑洞的问题争论不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天文学家海尔斯提出了一个假设,即一对质量与太阳相当的双星从黑洞旁掠过时,其中一颗被黑洞吸进后,另一颗则以极高速度被抛射出去。这个假设得到了天文学家们的认同。但经过计算,根据掠过黑洞表面的距离,这样的机会并不大。海尔斯的判据虽不能最终解决问题,但不失为一条探测的路子。然而,要最终搞清楚银心的构成,仍有许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