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揭开火星的秘密

1877年,意大利天文学家斯基阿帕雷利用米兰天文台24厘米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对火星进行观测,发现火星表面上分布着有规则的暗线条。当时,正是火星的“大冲”时期(即在它轨道的近日点附近与地球会合,此时距地球最近)。这些宽120千米,有的长4800千米的暗线纵横交错,成网络之状。他猜测它们是天然的分割大陆、连接海湾的水道。因此,他把它们命名为“沟渠”。但是,这一结果译成英文时,却被误译成“运河”。

到了19世纪80年代,由于有人把这些“暗线”与火星上由“智慧生物”构筑的运河联系起来,这一话题才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美国的天文学家洛韦尔最早提出这个具有“轰动效应”的观点。

他认为火星的极冠由冰雪构成,夏季融化的冰雪成为生物的水源;智慧生物构筑的灌溉系统密布于火星表面,各暗线向中央地区交汇,明确显示了要将极地的水引向干旱的赤道地区的意图,而且他把许多暗线交错处的暗斑看成是绿洲,这些绿洲构成了火星文明的中心。

但是随着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望远镜越来越精细。人们用望远镜观察,发现被当做“运河”的一条条连续的暗线,实则是由许多孤立的、形状不规则的暗斑组成的。

火星

火星表面有许多引人注目的特征,如荒漠、高山、深坑及巨大的火山等。火星的两极也有冰帽,它们随火星的季节而变化。夏季,由二氧化碳冻结而成的冰帽逐渐融化,现出岩石层;冬季,冰帽又重新形成。

1971年11月,美国的“水手9号”探测器对火星的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这些照片显示,火星表面有许多类似河床的地质构造。这种火星表面冲刷形成的“河床”,是由像水等易流动的液体所造成的。它们的具体位置和形状与洛韦尔所描绘的大相径庭,毫无疑问,它们只是一些天然河床。

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对火星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火星探测者”和环火星探测器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科学家们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一些峡谷底部有干涸的“水塘”痕迹和巨型卵石。这些痕迹明显是被洪水冲刷过,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在38亿年前,火星上确实曾经有过汹涌的洪水。

像地球一样,火星的表面也是起伏不平的;其自转一周的时间与地球几乎相同;也有四季的交替和气候的变化。不同的是火星的公转周期长达687天。而且火星体积较小,它的直径只有地球直径的53%,体积是地球体积的15%,质量是地球质量的10.8%。从天空中观察火星,有稀薄的大气层以及火卫一、火卫二两个“月亮”围绕着它运行。其大气的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占95%,此外还有2%~3%的氮,1%~2%的氩,氧的含量很少。火星表面气温和气压变化都很快,一天里,最高温度为-13℃,最低温度为-73℃。这些都让我们备受鼓舞,如果可能的话,火星也许将是人类的第二个家园。 +4ueqRv/KxuVTU8uOSqV9PD4oLtLtearuLuel0yT/AG92CBAEiRMiAqYaF6QPHU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