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式部(约973~1014)是日本女作家、歌人,《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本名无可考,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藤原为时是有名的中国文学学者,擅长和歌和汉诗,曾担任过地方官,地位不高。紫式部自幼从父亲学习中国诗文和和歌,熟读中国典籍,并擅乐器和绘画,信仰佛教。约22岁时,她和比自己年长20多岁、已有妻室子女的地方官藤原宣孝结婚,因而亲身体验了一夫多妻制家庭生活的滋味。婚后3年,丈夫逝世。在寡居生活中,因创作《源氏物语》而文名远扬,受到藤原道长等高官显贵的器重。宽弘二至三年(1005~1006)间入后宫,任藤原道长之女、天皇皇后彰子的女官,为她讲授《日本书纪》和《白氏文集》等汉籍古书。因其官名为藤式部,所以后改称紫式部。据传,紫,是《源氏物语》的主人公的名字,式部源于她父亲的官名“式部丞”。1013年离开后宫。《源氏物语》直到逝世前才成书。该书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她还另有《紫式部日记》和《紫式部集》等其他著作。
《源氏物语》从体裁上看属于日本10世纪左右形成的一种“草纸文学”。所谓草纸,又名草子。草纸文学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指用假名(日本字母)写成的物语、日记、随笔等散文,以区别于用汉字写的文学作品。另一说是指日本中世和近世文学中的一种群众读物,一种带插图的小说,多为短篇。前说物语、日记和随笔与民间口语相结合,发展成为新鲜的更具有日本民族特点和具有文学意味的散文。而紫式部的《源氏物语》(约1004~1009)的出现则标志着这种文学形式的成熟。
紫式部像
“人们对我有不堪赞赏之评论——面容娇美”,画中人物紫式部如是写道,“性偏羞涩,喜独处而好古事……”
《源氏物语》的社会背景是藤原道长执政下的平安王朝贵族社会盛极而衰的转折时期。小说艺术地再现了贵族内部的尔虞我诈的权利斗争,揭露了贵族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
源氏物语绘卷及早期版本
《源氏物语》共54回,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41回之前是前半部,写的是源氏的故事。源氏本是天皇桐壶与一爱嫔生下的儿子。桐壶帝对小皇子非常疼爱,因为考虑到他没有靠山,将其降为臣民,赐姓源氏。源氏长大后相貌堂堂,多才多艺,极受天皇宠爱,并让他与左大臣的女儿葵姬结婚,但源氏并不喜欢葵姬,逐渐开始追逐其他的贵族女性。他凭着他的才情与特殊权势,前后染指妇女近20位。不久他竟与桐壶帝新纳的皇妃藤壶(亦即源氏的继母)私通,并生下一子,取名冷泉。桐壶天皇不知道真情,把冷泉立为太子,同时源氏在仕途上也平步青云,官至近卫大将。桐壶帝逝世后,源氏异母兄长接任皇位,这便是朱雀帝。源氏开始一落千丈,被逐山乡。然而朱雀帝很快就病逝了,冷泉天皇(即源氏与藤壶的私生子)登基。冷泉帝在服丧期间得知源氏是自己的生父,从此源氏东山再起,执掌朝廷,享尽荣华富贵。他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六条院,把过去结识的与之有情爱关系的十多位女子迎入其中,与其同享荣华富贵。晚年源氏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势,娶了朱雀帝的女儿三公主为妻。谁料他竟然发现三公主与葵姬的侄子柏木私通并生下了一子,取名薰君。懊丧的源氏视为上苍报应,不久正妻死去,万念俱灰的源氏痛感人生无常,遁入空门。
原小说到42回结束,后十几回主要写的是源氏之子薰与宇治山庄女子及少女浮舟之间的情感瓜葛。薰爱上了八亲王的大女儿,但她的早逝使得薰极为悲痛。他得知少女浮舟系八亲王的私生女且容貌与死去的大女儿相似,便决定移情于她。然而不幸的浮舟却被他人玷污,她夹在两个男子之间不能自拔,最后投湖自杀。虽然人们将她及时救起,但她已看破红尘,决意出家。薰屡次想与浮舟见面,均未能如愿。
《源氏物语》对于日本作家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日本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在颁奖仪式后举行的晚宴上的致辞中曾经特别指出,他的成功除了学习西方文学技巧之外,还非常强调“民族性在文学中的表现”。他坦承先前对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不感兴趣,但现在他“重新发现了《源氏物语》”,并且在创作实践中也贯彻这种思想。
《源氏物语》全书共54回,近百万字。故事涉及三代,历70余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其中印象鲜明的也有二三十人。人物以上层贵族为主,也有下层贵族、宫女及平民百姓等等。从中反映出了平安时代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尖锐矛盾。全书以源氏家族为中心,上半部写源氏公子与众妃及其他女性的种种爱情生活;后半部以源氏公子之子熏君为主人公,铺陈了复杂纷繁的男女纠葛事件。从体裁看,该书颇似中国唐代的传奇、宋代的话本,但行文典雅,很具散文的韵味,加上书中大量引用汉诗,及《礼记》、《战国策》、《史记》、《汉书》等中国古籍中的史实和典故,并巧妙地隐伏在迷人的故事情节之中,使该书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学的气氛,中国读者读来,有读本国小说那种强烈的亲近感。而且该书与《红楼梦》一样,所涉人物都是皇族,虽然所展示的场景是日本的贵族阶层,但对爱情生活的着墨点染却与《红楼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被认为是日本的“《红楼梦》”。
《源氏物语》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除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之外,还在于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日本民族普遍的审美意向。书中的源氏生为皇子却不得不降为臣籍,空有济世之才却无心仕途,酷爱紫姬却不断拈花惹草,一世风流却落得剃度为僧的结局。他的一生伴随着许多矛盾和烦恼。作者大写特写这些生活中无法摆脱的矛盾所造成的苦闷以及精神上接连不断的碰撞所形成的无奈,正是要说明人生的苦痛和悲哀,显露了作者以哀动人、以悲感人的美学观。而作者在诠释这些观点时,又不可避免地掺入了“人生无常”、“四大皆空”等佛学观念,使得这部著作在写实的基础上具有了形而上的哲学内涵。虽然这种观点可能是肤浅的,但它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却一直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源氏物语》被认为是三千万日本家庭不朽的国民文学,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问世于11世纪,是日本文学中一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也一直对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源氏物语》仍是日本作家的灵感之源。同时,《源氏物语》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写实小说。因此它无论对于日本文学还是对于世界文学,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源氏物语》屏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