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明道立德
——道教人生理想

事件:学道、明道

学道原则:柔弱不争、为道日损

主要典籍:《道德经》、《老子想尔注》、《云笈七签》

figure_0042_0029

老君传道与学道之士图

图中以老子为中心,四周有各种云气,使人物有似处于一种天境或仙境的感觉,老子端坐于一铺着毛皮的岩石之上,皓首、大耳、两手交握,右手在上示阳,左手在下示阴,头部罩有黄色光环。左侧有一女仙,钗饰环珮,双手托一盘仙桃;右侧立一有三缕胡的男仙,身披蓝边绿袍,手捧笏板,双目圆瞪;坐前二仙之间,跪一学道之士。

道教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传统宗教,它对于门徒的人生理想有着明确的要求,那就是明道立德。既言道教,首要的肯定是学道,学道是为了明道,即对道要明白、通达。然而,明道不是为了明道而明道,明道的同时要立德,即自身的道德也要随之端正、充实起来。否则,明道无从谈起,得道更是枉议。说到学道、明道,道教有自己的完整体系。

道教认为,学道首要的是自主自愿,而且是倾心向道、学道,同时不可有任何功利的念头。“道”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可受而不可授,学道要依靠修行者自己的努力。因为道本身无形无象,仅靠人的感官是不能直接把握的。得道的人可以把他得道的感受告诉你,但是“道”本身,以及得道的人所体会到的道之精义,却是没有办法一一传授于人的。

有鉴于此,学道的人只能通过自己的苦修,从中用心体会、领悟,悟道那一刻终究会到来。若是心猿意马,总是指望旁人来指点你,告诉你,传授你,那就表示心不诚,修道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既然如此,是不是说学道、明道以及得道的整个过程全部要独立完成,而与旁人无关呢?那倒不是,道教一贯强调要有名师的指点,但切忌依赖,主要是自立和自悟。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历史上的葛洪、陶弘景、王重阳、马丹阳等高道都曾得到名师的指点,但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修炼和慧根。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苦修,经受历练已传为佳话。

具体地说,学道有一些固定的原则,必须明白于心。其中首要的是,学道、明道要恪守“柔弱不争”的原则。老子说,“弱者道之用”,道是柔弱的,柔弱是道的一种本性。学道的人,要遵守天地间大道的法理,顺乎自然,不要强求。《道德经》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之语以警醒后人。人的一生更不能贪财好利,《老子想尔注》说“求长生者,不劳精思求财以养身,不以无功劫君取禄以荣身,不食五味以恣,衣弊履穿,不与俗争”。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恪守柔弱,就是不争强好胜,不轻易为人先。老子就说过三“不为”,其中之一就是“不为天下先”。

明道立德要打通的关口

学道修道途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干扰,称之为关口。在清代人写的《通关文》中,列举了五十多个关口。依次为才智关、口舌关、不久关、不信关、幻景关、书魔关、无主关、生死关、任性关、色身关、色欲关、妄想关、因果关、阴恶关、执相关、自满关、财利关、闺丹关、冷热关、穷困关、诡诈关、夸扬关、炉火关、怕苦关、贪酒关、轻慢关、荣贵关、退志关、畏难关、耻辱关、恩爱关、高大关、速效关、猜议关、粗心关、累债关、虚度关、悬虚关、着空关、傲气关、假知关、装饰关、嫉妒关、暴弃关、暴躁关、嗔恨关、懒惰关、懦弱关、人我关、患难关。

这些关口、障碍基本上都是道教对耽误门徒修炼的俗世困扰的总结,据说这些障碍、关口一旦能被修道的人克服,通往明道立德的道路便畅通无阻,得道成仙指日可待。

在道教的经籍中,太上老君曾有一段专论“柔弱不争”的名言。其大意是,自然界有许多法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无论上天做什么不做什么,都不会刻意地去影响万物的生长,只是不去妨碍它罢了;因此深明大道的人——所谓的圣人,遵循的人生准则也和大道一样——顺其自然去作为,不与天争,也不和什么人、在什么事情上强争。圣人们始终如一地保持柔弱,不争什么,就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他,就像初生的赤子,尽管柔弱,但放在野外,猛兽、毒蛇都不会伤害他。而世上有很多人争强好胜,热衷于功名利禄,虽然他们表现得咄咄逼人,却容易导致失败,甚至进一步伤害到自己的存在。

知识点击

终南捷径

道门中历代受人们尊重的高道,之所以受到人们敬仰,都是发下了宏愿,道心坚定,而且持戒不懈。唐朝的高道司马承祯,德高望重,屡次被封官许愿,但他坚辞不受,一心苦修道果。与此同时,还有一位道士卢藏用,原来也隐居修道,声名远扬后便应诏出来做官。他在送承祯还山,途经京都附近的终南山时说:“这儿本来就有好去处,何必跑去天台山呢?”司马承祯笑着嘲讽他道:“以贫道看来,这不过是当上大官的捷径罢了。”后人由此抽象出“终南捷径”这句成语,专门用来讽刺那些用心不专,只是希望走捷径捞好处的行为。卢藏用弃道入宦,半途而废成了后人的笑柄。

道教在对大道推崇和认知的基础上,要求道教的门徒学道、明道、做人,保持和大道一样柔弱。“上善若水”,道教经籍中屡次被提及。道教的大家们解释说,正因为水是柔弱的,才能长期持续存在。道教教育自己的门徒,要像水一样保持持久,就会悟道、明道、得道、成仙。

第二,就是“为道日损”的修道原则。因为“道”与一般知识有着质的区别,所以明道之途和平常的学习大有不同。普通知识的学习强调日积月累,而学道采取的是“为道日损”的方法,是损而不是“积”。

道既然是不可名状的存在,无法触摸感知,无法解释,只能靠自身的悟来达到,那么就需要澄净的心来慢慢体验。而平常知识的累积,尘世的干扰只会使悟道的进程受到阻碍。因此,道教要求在人们学习道,明白道的过程中“损”,就是把自己的心“损”空,使自己慢慢抛弃已有的知识、概念和成见,抛弃以前的知识获取过程中养成的习惯,把隐蔽的道性渐渐地显现、展示出来,在渐渐静寂的心灵中,体会道的存在,最终领悟道真正深刻的含义。

“柔弱不争”、“为道日损”是学道、明道的过程中尤为重要的,只有深刻体会这两点的要旨所在,明道、得道才成为可能。但是,仅仅“明道”离道教的人生理想的要求还很远,明道的同时更要“立德”,其所谓“德不立,何为道”?

“立德”要以积累道德为出发点,以德行为本,排除各种障碍学道。一个人想要得道成仙,首先要做一个有完备道德的人,道教史上重要的人物,东晋修炼家葛洪曾说,行道的人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作根本,救人于危难。帮助人免于灾祸,救人疾病,这些都是最大的功德。正因如此,张角、张道陵等人在创立道教门派开始时,都要遍撒福水,普救众生。道教特别告诉自己的门徒,道德上没有建树的人,就算不停寻访长生不老的炼养方术、炼丹、服丹,都永远不可能得道成仙。他们宣传劝善行善,道教徒认为多积功德,在平常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德行的修养,时常检点自己的德行,认为这才是学道的基础。在德的基础上,逐步积累功德、提高境界,那么拥有慧根的人可以早些顿悟大道,一般资质的人通过长年累月的追求、探索与领悟,最终也会领悟真谛。无论有无慧根,通过渐修,明道立德,都可以得道成仙。

figure_0045_0030

得道飞升图

在道教长期发展过程中,其中的得道之士逐步总结出学道的九个规则以及面临的九个困难。学道、修道最终的目的是遵循道的规则行事,用对道的要求指导自己的具体行为。《云笈七签》中提出了九项学道应遵守的原则,被人们称为“九守”,分别是守和、守神、守气、守仁、守简、守易、守清、守盈、守柔。而“九难”则为衣食逼迫、意志懈怠、妻女牵缠、尊长遮拦(阻拦)、名利索绊、盲师(不明事理的老师)约束、议论差错、岁月蹉跎、殃祸横生等九难。

知识点击

修道的七个阶段

著名的高道司马承祯认为修道有七个阶段。首先要敬信,信心非常重要,坚信一定能够得道。第二要断缘,斩断尘缘,不为俗累,不应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三要收心,不能让心为外物所累。四要简事,尽可能的简单,逐步把心空出来,使之慢慢地变得澄净。五要真观,对于人生的变化,能安静的体察,把握规律,并可以气定神闲地看到事情发展的始终。六要泰定,也就是说,心不能总是牵挂着一件事物或者一个人,要力求精神状态一直保持安静和稳定,心如止水,泰山崩于前而面不变色。最后的第七阶段是得道。司马承祯描述得道的人:在大道中生存,没有生也没有死;任何事物都不能伤害他;他可以任意出入,享受毫无束缚的自由,永远自在和逍遥。

figure_0046_0031

西汉升仙图

墓室壁画表现人们追求仙境的思想,色彩艳丽。

做到“九守”,克服“九难”之后,就可以超越一切外在名利、地位的束缚,发露自己的本性,极度地张扬自我。要得到这样的快乐和自由,就必须在学道、修道、明道的过程中,学会把名利、地位、富贵荣华全部抛弃,消除自己患得患失的心绪,挣脱人世间的束缚,才是真正的自由,才可以获得逍遥自在的境界。道教明道立德,都是为了一个境界,这就是他们的理想——自在逍遥、渐修得道、飞升成仙。 ACuIi+0pHO0OhlTSoGCspU9gyKH3k9avmsGHku/pN+LlC3fjMVTYLPzyNTj32Bm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