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融只待乾坤醉
|
|
事件:太极与阴阳概念的产生演变
人物:陈抟、周敦颐
道术基础:气
主要典籍:《无极图》、《太极图说》
道教的太极与阴阳观念是道教宇宙观基础的组成部分,道教其他的教义也大多从太极和阴阳的理论中衍生出来。谈太极和阴阳,首先要谈道教关于气的理解。
气与道的内涵
道教教义认为,道是支配一切事物运行的所在,可以理解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规律”。道是实体,但表现出来的状态是无。道体,充斥在天地之间,就是所谓的“气”。整个世界都是由气组成的,气弥漫在全部的空间内,宇宙万物,所有的一切都在气的包围之中。气是世界统一的基础;它是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如自然万物、人类社会)的本原;也是一切意识的东西(如神鬼和人的思想及精神活动)的本原。总之,气贯穿一切,又组成了一切。
《太极图》(阴阳鱼)
这种《太极图》据考始制于东汉炼丹家和气功学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它反映了阴阳两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种阴阳对立互根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按照道教教义的说法,因为气有不同的属性区分,所以构成了万物。平时所说的精也是气,不过它是气的精粹,即所谓的“精气”。春秋时的管仲说,气的精按特定的次序排列结合起来,便能生成各种各样的东西——即万事万物。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说,人的身体由三种基本元素构成,分别是精、气、神,它们其实是同一气的不同表现形式。显而易见,人是由气组成的。后世的武学也经常提到这几个概念,大致也出于此。既然神、人都和气联系在一起,神与人有正邪之分,因而气也就有了清浊的区别。同样是一气所化,正气就化成了神和好人,而邪气、戾气化成了恶鬼、恶人。道教又标榜自己有义务用正气去消灭和压制邪气。
道教理论承认气存在的同时提出人是可以通过修道把握气的,认为人一旦把握气、驾驭气,就能使自身本性渐渐合于大道,长生不老,直到成仙,另外还能得到超出自身的巨大能量,甚至能够移山填海。总之,就能完成一般人无法完成的事。
归根结底,气是道教全部道义、道术的基础,是道教修炼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道教的主要理论思想之一。
无极与太极
道教思想认为无极是太极的根源。
要研究太极,先要了解无极,因为无极是太极的本源。《老子》二十八章讲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思是说圣人明察秋毫,却安于暗昧,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如此以来,“德”才不会有什么差池,终能返璞归真。其中首次使用“无极”的概念来形容“大道”。后来道教人士对此进行了阐发:道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而无极恰有此意。到了唐代,道士成玄英明确提出,无极就是道。在道教的理论中逐渐就用无极来称呼道。在修道时,讲求与道合一,也就是“与道合真”,复归无极,返回到元初的终极状态。在解释宇宙演化的过程时,用无极和太极相对,指代天地尚未开辟时比太极更混沌的状态——无极是太极的根源。
《河图》、《洛书》中的五行和八卦
传说伏羲(中华民族的祖先)时,从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时常祸害百姓,后被伏羲降伏。它为了报答伏羲的不杀之恩,潜入河中背负着“河图”游出,将其奉献给伏羲。伏羲得到了河图,从中悟出了八卦思想。大禹的时候,又从洛水中浮出一个神龟,背负着“洛书”,大禹因此创立了蕴涵“五行”思想的“洪范九畴”。“河图”记载的八卦及“洛书”记载的五行,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八卦和五行蕴含的辩证思维方法和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在西周以后被概括成“和”,后来又被丰富为“和合”。“和合”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哲学、文化思想真谛,广泛融入千百年来的政治和社会理想之中。从“河图”、“洛书”中得到八卦、五行的思想渊源,体现了中原文化遗产的风格特色。
道教的典籍中,从无极到天地开辟之间分为五个层次,也就是“五太”,五太分别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和太极。五太是对道演化出天地以前前后相继的五种状态的表述。
太极最早在《庄子》中提出,书中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该书集中论述了太极与道的关系,通过太极描述了道的无限性。太极的概念是《易》学的重要概念,尤其在道教宇宙论的形成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说,“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原,太极产生两仪(如阴阳、天地等),再由两仪生成春、夏、秋、冬四时,然后四时又衍生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八卦由此成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对后世道教思想影响深远。道教长期以来把太极作为该教理论重要概念,并不断丰富它的内涵,久而久之形成了太极思想,《太极图》成为其重要标志。
《太极图》相传由陈抟(五代时的高道)所作,最初称为《无极图》。陈抟生前把《先天图》、《无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了自己的学生种放,种放把图分别传给穆修、李溉等弟子,穆修又将《无极图》传给了周敦颐。周敦颐继承了《无极图》后将其改称《太极图》,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写下了《太极图说》解释太极和太极图的概念以及演化过程,《太极图说》至今我们仍能看到。《太极图》的含义是什么呢?
五行思想今天被广泛用于占卜前程命运——八字算命。它的主要手段是分析一个人的五行“金水木火土”是否均衡。五行如果不均衡,一个人的命运或正常的生活秩序会被冲击,不顺心的事就要发生。反之,如果五行比较均衡的话,办任何事情都会比较顺利。什么是生辰八字呢?就是从专门历书中查出的某人生日的天干地支八个字。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者认为,天地之间到处存在着五行。因而把天干地支都套上了五行,认为人若用天干地支的八个字来表示自己,一生的命运就可通过八字分析五行相和、相克推算得知。八字算命和五行说有密切的关系,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不全是胡编乱造。
上文已提到,《太极图》是由《无极图》演变而来的,叫做《太极图》时,和原图的图形类似,但是读的方法正好相反。
无极图主要用于解释内丹修炼的道理,读它的顺序是从下而上,依次为得窍(玄牝之门)、炼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和合(五气朝元)、得药(取坎填离)、脱胎还虚(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太极图,是要从上往下读的。同一图却从两个相反的方向来读,为什么呢?道教教义认为,从大道化万物的顺序看,是从太极分阴阳开始,而炼内丹是顺着来路返回到大道的,所以是反着读的,按照这个读图方向修炼,才可以和道保持同一体,能够长生不死,最终变成神仙。
周敦颐继承两图的精神,写下的著名的《太极图说》。他在介绍太极的提纲中,阐发了关于太极的精辟个人见解。他提出“自无极而太极”,认为在无极中,生出了太极。后来,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整理注解了《太极图说》,改成“无极而太极”,认为无极是形容太极的,否认了太极之上更高的本原无极的存在。实际上朱熹篡改了陈抟的《太极图》原意,使太极图失去了原有的道教色彩。
后世的道教信徒们基本上认同周敦颐,道教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也采纳了周敦颐的图说。因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解释太极图的语言,是符合道教最初的思想和见解的。
太极图还有一种简捷的画法,就是用一个以柔和的曲线(形状类似于解析几何中的正弦曲线)分隔的圆表示,这是我们平常最常见的一种太极图解。图中,这条曲线将圆面分成对等的两半,一半白一半黑,白者代表阳,黑者代表阴,合起来表示阴阳对立并存;白中有一个黑色圆点,黑中有一个白色圆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意味着阴阳互相包容,互相转化。大体上看,这个图形的阴、阳两部分就如同两条鱼紧密地粘附在一起,因此该图又称为阴阳八卦鱼。
五行图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论说宇宙间构成万物的元素论,它的特点是从万物中分析出五种完全不同形质的基本物质——水、火、木、金、土,认为这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根本元素。图中实线所示为相生关系,虚线所示为相克关系。
阴阳,实际指代世界上一切事物中包涵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双方。按照道教教义的说法,阴阳是蕴含在气中的,而气在宇宙中涌动,无极生出了太极,太极动则产生了阴阳,阴阳变化相互作用又推动了宇宙中存在着的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道教在用“阴阳”朴素辩证法诠释世间万物时又引入五行(木、火、土、金、水)的概念作为辅助。所谓五行是从世界上现实存在的几类基本要素中抽象得到的。五行,尽管以木、火、土、金、水来命名,但不仅仅指代这些具体事物本身,而是以它们作为一种框架,把世界上一切现象分成基本的五大类,用五行来表示万事万物的属性。
乐山大佛景区凌云禅院的八卦图
八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组重要符号,它所表示的是天地万物的基本归类,通常又用以代表天之八节、八区和地之八方。这组符号也为中国古代医学所借用。
帛书《阴阳五行》 西汉
“阴阳”观念在史前时期可能便已萌芽。春秋末期,出现了“五行相胜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战国初期,出现了“五行相生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阴阳是宇宙中最基本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力量。阴和阳之间相辅相成,蕴涵在每一事物当中。而其表现形式则千差万别,如在人类中,具体体现为男女之别;天地之间,表现为天是阳,地是阴。总之,山、水、草、木、土、石、鬼、神,天下所有的事物都隐含着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五行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世界万物的基本联系。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所谓相生,是指五行依照一定的顺序相互生成,循环不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谓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又依照一种顺序彼此挟制(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这一生一克之间又是对“矛盾”的生动说明。阴阳五行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总的来说,道教的演化体系可以归结为:气产生了无极,无极产生了太极,太极生阴阳,而阴阳变化交合,产生了五行。这些概念——气、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是道教最中基本的理论框架,其他的方术、理论、教义都根生与此。譬如说,道门人士在炼气功、施法术中都要运用阴阳五行的原理。因此,道教的太极和阴阳是道教气、无极、太极、阴阳、五行整体理论的核心部分,是道教教义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