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愁生死繁,但觉天地长
|
|
事件:道教对大道的发展
人物:老子
道的属性:自然
道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教,顾名思义,是以“道”为核心,以追寻“道”为目标,推崇“道”的一种宗教。那么,什么是道教的“大道”呢?
“道”的本义
“道”的本义是“道路”,后来引申出规律、规范的意思。
《说文解字》注释说:“所行道也,一达之谓道。”意思是,道本来是人所行走的路。路有许多种,沿一个方向延伸的路,才能被称为“道”。从这一层意思上又引伸出规则、规矩等含义。譬如说,天体运行有一定的常规,即所谓的“天道”。春秋时期,人们把“道”引申为天体的运行路线,日月的运行轨迹等。当时在天道的概念中还加入了规则一类比较抽象的含义,这样又有了“规律”的意思,天道一词的含义逐渐变得丰富,便和本义离得越来越远。
老子对“道的改造和发展”
老子骑牛图
道教老祖老子的“道”,在道路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基础上,做了高度的抽象。他第一次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把它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总根源。他认为,“道”是实在的存在,但又看不见、听不着,摸它又不知它在哪里,没有固体、特定的形象可言,是一种恍惚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既存在又感觉不出它存在的东西,没有办法用准确的语言来概括和描写。因此,老子写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常道;可以描述定义的“名”,也不是常名。
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道”是万物的本源。老子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有一个本源。源头是万物之母,不可能是万物的任何一个。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有”,源头就是“无”,“道”不是完全的虚无,只是无声、无味、无形、无嗅的存在。“道”的“无”能产生万物的特性,却不具备万物的特性。老子明确地把“道”作为万物的本源,同时设定宇宙万物有这样固定的生成模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阴阳经文
道生出万物后,仍然存在作用。它躲在万物运动变化的幕后,是看不见的那只手,主宰控制着万物。道不是有意志的神,而是无意志的客观存在。从这一点看,老子是唯物的。
“道”在老子眼中,又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任何事物,每个阶段的发展都由“道”驾驭、规范、控制着,从万物运动变化的角度来说,是万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的“道”有三个特性,首先是客观、自然。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受他物的干扰。其次是有虚和静的特性。虚,所以无形。静,才能成为万物动的根源。再次,“道”有无为的特性,无为就是顺应自然,无所不为,发挥自己的作用。
老子的“道”有自己的规律,它能够不断地扩大,铺展至一定的程度时,道开始向反方向回归,即“反者道之动”。老子的笔下,写满了对“道”之“反”的理解。他列举出,人类社会和自然社会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如大小、高低、正反、长短、智愚、有无、曲直等。老子认为矛盾的两个方面是正反相生,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所以又称老聃。老子是楚国苦县(今天的鹿邑县)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他曾经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据说,他聪颖勤快,幼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来出关到秦地讲学,最后死于扶风。
现在存世的老子著作,仅有《老子》即《道德经》(又称《五千文》)。《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在文中,老子阐发、构造了一个朴素唯物主义体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数千言竟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对“大道”的发展
道家发展为宗教——道教后,对“道”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首先,道仍然被认为是永恒存在的世界本源,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其次,道无所不在,无限的大。再次,道的本体是无,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道的超越性、无限性,决定了它与一切有形有质有具体时空位置的事物不同——具体事物都有确定的规定性,道无形无象,不具备任何具体规定性,是纯粹的虚无。
道教对道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其一,认为道可以幻化成神,道的化身就可以看做是一尊神,道的形式是虚无的,但具有神性。形象地说,分散时它是无形无象的气,聚集起来便是神。在道教中,老子就被塑造成这样的神。张道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道明确提到,道是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而太上老君是什么人呢?太上老君是道教中对老子的尊称。据说,道教最高的神灵一共有三位,分别是天宝君又称为元始天尊,灵宝君又称太上大道君,神宝君又称太上老君,他们都是道的化身,都是由道的一气所化。道教既然是宗教,在宣传所崇尚的大道的同时,也就宣传了这样的理论:人们只要跟随道教,信仰道教,按照一定的规则修行,就可以得道。人一旦得道也就变成了神,人变的神,被称为仙,或者称为神仙。道教这样教育世人——人人可以修道,只要勤恳、有悟性,谁都有机会成仙。
其二,道教发展对道的理解,其中重要的是对道的主要功能作进一步阐述。他们认为“大道”有生化功能:道无为而无所不为。道的生化功能,并不表现在它对事物做出外在的规范。它并不作为,只是让万物凭着自己的本性生存和发展,自然而然的生成、发育、成长壮大、衰老、死亡,即从无而有,又从有而无——这就叫无为。
关于大道化成的三位尊神
道教籍《九天生神章经》中曾专门论述过三位尊神,天宝君是为大洞尊神,又称玉清元始天尊,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元始天尊。他是道教“三清尊神”中的第一尊神,居住在三十六重天最上一重天——大罗天。天宝君度过太上老君、五方天地等神仙,后在龙汉(道教对劫难的一种命名,天地自形成到毁灭一次称一劫)元年化生天宝君。
灵宝君是洞玄尊神,又称“上清灵宝天尊”,通常简称太上老君。他在道教最高神序列中仅次于元始天尊。灵宝君居于上清境,即禹余天,被称为洞玄教主,传授洞玄部经典,后在龙汉开图时化生灵宝君。
神宝君是洞神尊神,即太清道德天尊,一说是由道家人物老子神话而来。因《老子》一书对道教理论形成影响颇大,后世便把他定位为尊神,并说是在赤明(也是一个劫名)元年化生神宝君。
依道教典籍说法,三位尊神分别由元气生化而来,这既说明道教大道的神圣,又说明了信仰本身的神话性。
孔子问道图
老子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同时代人,年龄比孔子稍长。由于老子学识渊博,孔子对他十分钦佩,曾亲自请教过他。《礼记·曾子问》一篇中就有几处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
其三,重新解释“大道”衍生出的“德”。“大道”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德”,道教发展了对“德”的解释。什么是“德”呢?德是道之得。德是道在万物中的体现,就具体事物而言,所谓的德,就是得到了道,或者说没有失去道。德与所谓的“道性”是一致的。由于道被认为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万物皆有道性,“德”是万物的共性。德是道的体现和形式,而道是德的根本所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对每一具体事物的约束、规范等作用必须通过德来实现。因此,道教要求人们循道而行,其根本的手段是使行为和德相合,逐步减少差错,力求在思想言行上,尽可能符合德的标准。这样才能体现大道,遵循大道,合乎大道,最后得道。
道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就具体的个人来说,德就是自己身上道的体现,但德也是要靠人们自己去体会的,因此要修德,只有修德才能合道。修德没有止境,要力求处处合乎道,一开始只是成为一个有德之士,继续下去,与道合为一体,就可以得道成仙,即我们所说的“真人”。
仙人图
道教重生恶死,相信人坚持修炼可以成仙,长生不死。道教的神仙系统是开放的,能化生为神,人人都可以修道,也都有成仙的可能。图中有四位仙人,以不同的年龄表示出了各自修炼品位上的差异。
归根结底,道的规律在于道法自然。自然原是道的属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总的来说就是顺乎一切事物和世界的本性,顺乎规律,遂其自身固有的性质和变化历程。
怎样才是道法自然呢?自然与无为一致,道教主张清静无为。道没有作为,没有强制,不加干预,却生发万物。做到这种积极的“无为”,便能够与道相合,最终就可以达到自然的境界了。
因此,要做到“道法自然”,也就是说,做到无为,就必须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不是简单的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道法自然”不是反对依据大道的本性去行事,而是积极的修道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