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洞四辅十二类
——别具一格的道经

事件:道经的产生及发展

主要经典:《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

主要人物:张君房、葛洪、陆修静、孟智周

道教之所以成为中国主流宗教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传播和普及的过程中有着雄厚的理论基础——别具一格的经典文献,即道经。

figure_0020_0011

《道藏》明正统至万历刻本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教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神仙人物传记以及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作和天文历法著作等。

道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初只有《老子》、《庄子》、《列子》、《亢仓子》等基础理论,后来,道教门徒自己在修道、悟道中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文献,其中有一部分假托神仙所授,有一部分是道教自身方术、戒律、科仪、教义的总结。道教中人对这些典籍十分爱惜,几乎每一朝代,都有人搜集、整理、结集出版。

figure_0021_0012

今天,我们可以借以了解道经全貌大概的,主要有《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除此之外,明万历后也有一些经典的道教经籍。

道经的流传

道教的经籍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流传的呢?关于这些问题普遍存在两种说法。一是气化流行说,二是归于天神名下。

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七《道教所起》中是这样解释的,道经是道教所谓神秘遥远的空间“三元”中,自然奥秘之气凝结而成的“经诰”;具有金木水火土的特性,并且四散发出夺目的光芒。“经诰”的书写材料,不是黄金就是白银。由仙人写好了以后,秘密收藏在天上的“七宝玄台”之上,一般的人是没有机会看见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机缘,由仙者传授给某人。如《灵宝经》是由“天真皇人”传给有缘法的黄帝和帝喾,治水有功的大禹非常的诚恳,也被传授了。

知识点击

宋徽宗修《道藏》

宋徽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道君皇帝”,他对道教的推崇在宋代历史上达到顶峰。徽宗实行兴道抑佛的政策,并企图改造佛教将其纳入道教。出于对道教的尊崇,徽宗对道经的搜集编纂很重视。他曾经诏令天下搜访道家的遗书,在崇宁、大观年间再次校订《道藏》经典,使之增至5387卷。这部《道藏》又被称为《大藏》。后来,宋徽宗又先后两次下诏搜访道经。并且设立了专门的经局,招募了一批道士来校刊,编纂成《万寿道藏》。宋徽宗一生对道藏编纂的重视,客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宗教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figure_0022_0013

宋徽宗赵佶像

张君房的说法,充分显示了流传在道教内部颇有代表性的关于道经缘起的观点,即由神秘的气凝结而成,来自于天界,这也是道教宗教信仰的特性显现。但也有人认为,这说法从另一角度看,说明了中国古代人们已经开始探索宇宙空间,潜意识里感觉到人与天有某种内在联系。

关于道经,道教内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道经隶属于不同的天神。仍然是《云笈七签》的记载,在书中作者勾勒了道教所构建的天上三清胜境的基本轮廓。三清胜境里居住着道教三位至尊之神,又称“三宝君”。这三位分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三位神,每一位都说了十二部经,十二部不是十二本而是十二类。所有的道经,都被归于三尊神的名下,这是关于道经缘起的另一个说法。

这充分体现了道教神仙信仰的特色,有明显的神话色彩。在道经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字眼“元始天尊曰”、“灵宝天尊曰”,起因缘此。

道经的体例——三洞四辅十二类

六朝以来,历代的道门高士都积极地对道教经典道书进行收集和整理。

东晋时期,葛洪搜罗了天下几乎所有的经典道书,作《抱朴子·遐览》传于后世,提供了近乎全部当时流行的金丹派道经如《彭祖经》、《九生经》、《九仙经》、《混成经》、《元文》等,共260余种1200多卷,但没有图书的分类。而后有陆修静广集道书,纠正了错误,编撰《三洞经书目录》,增加了道经,并且分门别类,总括为“三洞”。这部书标志着道教图书分类的成熟,确定了道教经书分类的基本框架。

梁道士孟智周根据三洞作一部《玉纬七部经书》。所谓的七部就是“三洞”及“四辅”,四辅就是指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等四部辅经。又由于三洞包容范围较大,三洞下各分十二类,合为三十六部。十二类加上三洞、四辅,使得人们一般提起道经时,总称为——三洞四辅十二类。

唐朝开元年间,道教的第一部经典总集《开元道藏》(又称《三洞琼纲》)在三洞四辅体系架构下编纂而成。宋朝时编纂成《政和道藏》,在福州刊定印刷。在金、元、明历朝历代都有《道藏》的纂修,如金元时的《玄都宝藏》、《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道藏辑要》等,这些道藏被道教的各大名山名观珍藏。

陆修静和三洞

陆修静,是三国吴卫相陆凯的后人。他年轻时,就爱读道教方面的书籍,后来弃家学道。宋文帝时,命他入宫讲道。陆修静为他讲理说法,文帝感到很佩服。宋明帝时,曾请陆修静住在皇宫里,以便时时请教,并且希望陆修静在朝廷中担任高官,可是陆修静不愿意,于是,明帝根据他的心愿建了宗坛,供其宣扬道法。一次,宋明帝生病,陆修静在天印山经坛为宋明帝作《金录大醮》,表达他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同时他又借机宣扬了道教的经法威仪,一时间朝野震动,道教的经学从此盛行。

陆修静一生广集道经,把自己收集的道经放在一起辨别它们的真伪,进而加以整理校刊,最后总编为1228卷,分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经书。这些道经奠定了《道藏》的基础。后来,陆修静撰写了《三洞经书目录》,成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藏目录》。

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编修,使道教不断出现的道书得到整理和积累,道教的教义得以广泛的传播。《道藏》所集经书,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哲学思想、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卫生健康、道德教育、科学技术、民俗观念等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道教的经书包罗很广,但它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道教的信仰——神仙之道,经典的编纂和经典体系的架构都是围绕这个信仰体系进行的。

道教徒参学研习道经的目标是为了学道悟道、修道证道、传扬大道、度己度人、福国裕民,因此道经中还包括道门专门编辑的、提供给信仰者日常诵习奉持的类似教科书之类的东西。作为道教的信仰者,必须参究道经,才能明了信行修炼、教化济人的要义,否则就难以继承发扬自己所信仰的事业,也不可能真正得道成仙。

figure_0024_0014

抱朴子帖清赵之谦

《抱朴子》,东晋葛洪著,是研究中国晋代以前道教史及思想史的宝贵材料,分为《内篇》和《外篇》,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内篇》讲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外篇》讲人间得失、世事臧否。

道经研习在道教中极其重要,是修道成功的必由之路。作为一个道教的信仰者或研究者,要想真正地研究和弘扬道教就必须潜心研习经书,了而悟之修身护命以度己,得而发之以启迪世人。只有持之以恒的日诵、皈依、参究,才能如《高上玉皇心印妙经》所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

figure_0024_0015

《正统道藏》本烟萝子内经图

道家医师在脏腑解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对于脾脏形态与功能的描述就独树一帜,比普通医家更明确,而且补了医籍之缺。金元时代以论脾胃名世的大医学家李东垣关于脾的形态与功能的描述正是录自道教文献。 V0+T0KW2QAfQxn6Mvhsn8hNfcvAUzW18HTYd+DwwqggqBEqINPgq9xSeCJVEjF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