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散家家月,花开处处春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

事件:道教派别的产生及流变

代表人物:张角、张道陵、魏夫人、陶弘景、全真七子

主要道派:符箓派、金丹派、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楼观派、茅山宗、全真道

由于道教思想渊源的复杂性,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起义志士、普通百姓等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其加以利用,于是道教分裂出众多的组织派别,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汉末道教组织重要派别

figure_0014_0006

道教符箓 南北朝

此类符箓为道教祈禳平安的用品之一,常常以“急急如律令也”收尾。

(一)符箓派

符箓派是早期道教组织中占重要地位的一派,包括汉末有影响的道教教派太平道、五斗米道。符箓派,顾名思义,以符箓作为传教布道的主要形式,“符”指相合,曾经作为古代帝王下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据,拥有了“符”就代表着拥有了权力。道教中人认为,天神有符,道士们得到了神的授权,就拥有了驱使鬼神的权力。他们的“符”是用朱笔或者墨笔画成的一种有字有图、有点有线的神秘图案。“符”可以驱使鬼神,治病避灾。而“箓”呢,是通神的一种符号。符箓派的书写方式以及基本的功用大体上是一致的。因此,后来道教的门徒把二者合而为一,统称为“符箓”。

符箓派在当时重要的代表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

太平道,以信奉《太平经》而得名。汉末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人们对不平等的现实不满。巨鹿人张角,以符水咒语治病为手段,以《太平经》其中宣传平等的教义来发动群众,组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当时“符箓”成为太平道发动群众、取得人民信任的一种有效方式。

五斗米道,创始人为张道陵。五斗米道的做法,有人说,最初也是以符箓作为手段来给人治病。不同的是,接受治疗的人以五斗米作为报酬。五斗米道,在组织上实施了“政教合一”的方针,成立了“二十四治”,后来又扩大为“四十四治”,治相当于教区。在教区里,首领领导教众,进行户籍管理、征纳财物,如同政府的功能。五斗米道的首领被教众尊为“天师”,他们所传的道,被称为“正一盟威之道”,后来又发展为“天师道”和“正一道”。

(二)金丹派

道教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派别为金丹派。他们以金丹作为修道传教的主要方式,以炼制金丹的经典如《周易参同契》,作为理论基础。金丹之学其实来自于中国古代历史悠久的巫医传统,中国很早就有人相信并企图炼制出真正的“长生不老药”。据葛洪《抱朴子·内篇》记载,金丹派最早和魏伯阳有关,传至左慈、葛玄、郑隐、葛洪,金丹术逐渐被发扬光大。

figure_0015_0007

“苍天乃死”字砖 东汉

魏晋南北朝道教组织派别

魏晋时期,道教开始分化。道教开始向上层发展,逐渐和统治者的政策靠拢,同时在社会下层传播也很广泛。这一历史时期国家长期处在分裂割据的状态下,社会动荡不安,各种力量分化组合,道教也反映出时代的特性,形成了许多教派。

知识点击

太平道和黄巾起义

太平道的创建者张角,是河北巨鹿人,他曾经仔细研读过《太平经》。张角有两个弟弟,即张宝和张梁。另外张角手下还有8名弟子,在组建太平教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大作用。张角自称是“大贤良师”,先后派自己的8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奉太平道的教徒总数达到几十万人,传播的范围也很广,声势十分浩大。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乃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黄天”,其部卒有36万,皆着黄巾,同日反叛。史称“黄巾起义”。尽管黄巾起义最终没能成功,但瓦解了东汉的统治,使之名存实亡。

figure_0016_0008

张道陵画像

张道陵(34~156),字辅汉,据说,他是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第八世孙。他是一个充满传奇经历和神奇色彩的道教领袖,一生致力于创设中国道教,并得道成仙,据说123岁仙化而去。被后人尊为“祖天师”和道教教主。

(一)天师道

魏晋时期,“五斗米道”易名为“天师道”,并被官方承认。该教派积极和统治阶级上层加强交往,吸引了大批士族人物加入;同时在下层社会,努力扩大传播范围,完善了科仪戒规。其中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刘宋的陆修静在天师道内部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寇谦之在教义里吸收了儒家的伦理纲常和佛教的一些戒律,被称为“北天师道”,陆修静则在南方奉行另一通教义,人称“南天师道”。

(二)上清派

上清派是新兴的道派。上清指的是神仙住的一种境界,其典故来源于《上清经》,以南岳魏夫人为第一代尊师。魏夫人,晋朝司徒魏舒之女,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潜心修道多年。后来传至杨羲,上清派逐渐壮大。上清派与天师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别于天师道。他们的修炼方术继承了天师道的符咒秘术,但重视自身神和气的修炼。另外上清派除了尊奉太上老君,还根据自己对神仙的理解,专门整理出一份神仙谱系。

(三)灵宝派

这一时期,江南出现新的道派——灵宝派。它得名于《灵宝经》,表示精、气、神以及文诰等含义。灵宝派到东晋中叶,由葛洪的重孙葛巢甫造做大批经书,广收门徒,逐渐扩大了影响。灵宝派的灵宝经系列广为传抄普及了本门的教义,它吸收了很多佛经的内容,包括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说等,修炼方法上,仍以符箓咒术为主。灵宝派的特色在于,该派注重科仪典礼,许多斋戒的方式一直被继承、流传。

(四)楼观派

楼观派,尊奉的经典是《道德经》,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西北地区兴起,因为以楼观为传道根据地,所以得名。楼观派的开创人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因为尹喜在这里修道,盖了一座草楼,来观星望气,所以称为楼观。传说老子西行经过楼观时,在此为尹喜传授了《道德经》,成为了楼观派的开创者。楼观道传的主要是老子之道,他们用老子之道解说炼形之术和长生之说,来阐发道教的教理教义。楼观道的内容涉及到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政治思想等方面,又吸收了玄学的贵“无”思想,融合和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内容,如“三业”、“六根”等。楼观道使魏晋道教在教义方面得到了完善和发展。

figure_0017_0009

楼观台 唐

楼观台位于今陕西周至县东南。传说老子在这里著《道德经》,并筑高台讲解传授。隋文帝和唐高祖时修缮整理楼观,到唐玄宗时对道家文化更加推扬,楼观台也成为道教圣地。

隋唐时期道教派别

隋唐时期有影响的道教派别主要是茅山宗。茅山宗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是道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主流,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南齐时,陶弘景归隐茅山,继承杨羲、许谧所传的《上清经》,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余卷道经。他和弟子几十年如一日的弘扬使茅山成为了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干脆改名为“茅山宗”。陶弘景之后,茅山宗出了很多人才,影响慢慢扩大,唐代及以后盛行。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经常被请到京城,和皇亲国戚一起论道,出入宫廷,备受礼遇。当时的朝廷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赠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夫采伐、农民渔猎,据说唐代社会上所有最显要的道士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茅山。

宋元时期道教组织派别

(一)全真道

全真道,又称为全真教或全真派,金初创立,是北方新道派的代表。创始人王重阳所居的庵题名为全真堂,所有入道的人都得称为全真道士,所以名为全真教。全真道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孝经》为经典,教育人们要孝顺、正心诚意、减少欲望。他们主张修道者必须出家,舍己为人,戒律森严。王重阳死后,他的弟子马钰等七人分别在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继续传道,号称“全真七子”,在当时很有影响。元太祖时,丘处机谒见元太祖,被派为掌管道教,在各地大建宫观,全真道从此进入全盛时期。

王重阳创全真教

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47岁时厌倦了名利,辞去官职,离弃了妻儿,离家云游访道。一次,他看到从南面飘然而至的两位道士,神态和模样像神仙,就迎上前去,将他们请进来。受到点拨后,王重阳拜两位道长为师。道士便传授给他修仙真诀,正式赐他道号重阳子。一年后,王重阳又遇上个道士,一起在月光下露宿。两人谈得很投机,过了些日子,王重阳碰到他,就邀请他一起喝酒。据传这道士就是吕洞宾,他让王重阳仔细阅读几篇秘诀。读了几遍,王重阳开始慢慢理解其中玄妙的道理。

王重阳遇道士得道经后,回到老家,搭起茅庵,自题名为“活死人墓”,在上面立一张纸牌,上书“王害风灵位”。在活死人墓中,他努力参悟,最后,得出全真教义,创建全真教。

(二)内丹派南宗

两宋金元时期,道教的内丹派空前兴旺,内丹派南宗是以炼内丹为宗旨,流行于南方的一个派别。所谓南宗,严格意义上讲只是内丹的一个学派,以张伯端的《悟真篇》为理论基础,主张大隐俗世,不提倡出家,与全真道不同。南宗在修炼上可分为重内丹传统与重禅道融合两大类,重内丹一类又分清修、双修二派,重禅道融合一类以糅合释道二家。元朝以后,宗派力量比较小,和全真道合而为一。

南方道派,还有江南符箓派、净明道等。

宋元以后,道教的主要组织派别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有的道派兴旺了,有的道派没落了,新兴的派别基本上没有。

figure_0019_0010

全真七子图 7MF8iFfKVTWfrJVaGGBNqx9b2VNAsP0Ga7//PVhW0LBz3M+BLoD9j7qQKnbSgF1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