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劝善行道
——道教的人生准则

事件:道教因果观念

劝善手法:广积阴功、消除戾气

主要典籍:《太上感应篇》、《抱朴子·内篇》

修身工具:《功过格》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要教化人,就需要特定的人生准则来约束、引导其信仰者,使之步入所谓的“正道”。道教的正道就是要与人为善,这也是道教门徒要遵循的主要人生准则。“劝善”、“行善”的准则(或叫做戒律)多少与其他宗教有些类似,但这种准则本身还是有它自己的特色的。

道教劝人为善的一个重要手法是要人们“广积阴功”,即人的一生要以慈悲的心肠对待万事万物,而不应过于放纵自己。这只是通俗的说法,那么严格说来什么是阴功呢?在道教典籍里,明确规定了积阴功的范围,就是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任何一个或善良或邪恶的念头都可能导致积累抑或折损阴功。道教借此教育人们应该时时、刻刻、处处警戒自己,号召人们要注意及时行善、积阴功,无论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还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都要注意避开坏事、恶行,要做好事,行善行。

figure_0047_0032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它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走过了几千年的长河,它不但承袭了中国古老的原始宗教思想,也吸收了民间的巫术、方术。道都的最高理想是得道升仙,追求一种超生死、超时空的神仙境界。此图是重庆南山老君洞七七四十九化故事泥塑群。

既然道教要提倡、鼓励积阴功,就有必要对积阴功、损阴功进行考察和记录,但事实上又没有一个绝对、权威的人或势力履行此类职责。于是,道教就宣传神明对人们修道的监察作用,对于神明的监察也幻想和制定出一个系统。在《太上感应篇》中记载着天地之间有专门负责记录人们过失的神灵,按照世间的人犯过失轻重,来剥夺他们的寿命、财富,使他们碰上灾祸、失去周围人的好感,遇到牢狱之灾。神明监督着世间每一个信徒,根据他们的善恶行为来施行一定的报应。有人干好事时让别人知道,但在独自一人身边没有人监督时,便会干一些坏事,以为别人不知道,就不会得到惩罚了。道教教义认为,善恶的行为都逃避不了因果报应的法则,阴功阴恶,人也许不能都知道,天地神明却不可能不知道。

figure_0048_0033

道教书《太上感应篇》把“天上感应”等儒家思想,融入佛教的报应观念之中,提出“善恶感功天地,必有报应”等思想。这两幅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描写的是身处阎王殿的目连所看到的情景(右页图),目连父母由于生前作业不同,死后父在天,母则下了地狱(上图)。

道教提倡行善,认为行善的结果不仅利人,而且利己,是对自己人格的充实,为人行善其实在为自己的修行完满准备条件。只有劝善才能行道,才具有行善的主动性。道教强调因果,认为人的言行思想对他自身、未来都会造成影响。在这里,道教和其他的宗教(如佛教)有着殊途同归的效果。

figure_0049_0034

然而道教富有特色的是,它看到了中国人重视家族观念这一点,于是把报应和家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它的教义里,阐述了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命运之间的密切关系,宣传一个积善的家族一定会有多余的福气留给后代,即“泽及后人”;而总是积累邪恶的家族,祸害就是这一代没有被报应,也一定会留给后代。因此,人们在世的时候要与人为善;恶人的子孙,更要迁善改过,努力修正前人所犯下的过错,皈依大道,才能消除“戾气”——恶气,转祸为福。因果观念是道教行善、劝善行道人生准则中的重要手段,也是得以传播并普及化的重要思想基础。

道教提出了道门的行善准则,同时也提出了他们对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理解。道教的善是“慈心于物,恕己及人”,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表示要对事物保持慈爱的心,宽恕别人就像对待自己一样。在《抱朴子内篇》中,描述到人们要以慈爱的心对待万事万物,学会用自己的心体谅别人,同情哪怕弱小如昆虫之类的生灵。为人处世,看到别人幸福,自己也应感到快乐,看到别人痛苦,自己也觉得难过,并且尽可能的帮助别人解决急难,救济穷困的人,不杀生,不惹事,不嫉妒别人的成果,不幸灾乐祸,不嘲笑别人、贬低别人。这样带着善心存活于世间,才是真正的善,才有希望得道成仙。

根据这样的行善准则,道教指导它的信徒,从大事着眼、小事着手,认为善或者恶虽然小,积累起来便会很多;做一个好人,要一直做好事,不是一时兴起,还要时刻提防自己的欲望,不让自己做坏事。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体现,如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被后人广为引用。道教认为人的德性通过长期修养才能完善,时时注意小的恶事或者小的善事,自然而然会培养出自己渐渐完善的德性和修养。

道教的因和果

道教将因果分成出世因果和世间因果两类。出世间,从宏观论,智能为因,解脱为果。此果指的是道果。世间因果,从微观论,善恶为因,苦乐为果。种下恶因,必定得恶报,其最终必定为苦果;种下善因得善报,最终之果为乐果。大多情况下人们关注的只是世间因果,但作为修道者两者都得考虑。在人世间,只要牢记因果报应之事,多行善、积德,就可以远离苦果,而且还能进一步修炼大智能,最终获得大功德、大道果。

那么如何行道呢?道教主张,信徒们要对社会公益事业保持热心的态度,修桥补路也好,收葬无主的尸骨、救济孤寡也好,都是行道的方式,道门有专门的劝善行道书。道教还针对不同的职业提出和提倡不同的职业道德,如做商人,不能短秤;做农夫,最好不杀耕牛;做读书人敬惜有字的纸,表示尊重文化。要一心遵守职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相关的戒条,不能挣昧心的钱。这些劝善修道的详细规则,要求人们能够从自身做起,然后逐步养成行善的习惯。

figure_0051_0035

乘龙图

龙是道教尊奉的神物,此图表现的是得道成仙的情景。

道教要求人们作为人生准则的要善、要修道,然而如何实现呢?要时时戒省,不时地提醒自己,修德要靠自己,别人不能代替;要持之以恒,碰到困难,要鼓励自己克服,不能半途而废;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得住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多行善,不做恶事,有错误,马上改正;要少私寡欲,减少自己的欲望,不能带自私的心,不能有追求荣华富贵的动机。道教还制定《功过格》,将功德和过失都加以量化,方便每个修道的人可以从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过和功哪个更多一些。道教中的历代高士对其反复研究、改进,使《功过格》这种量化的方法成为具有道教特色的修身工具。

除了道教对信徒在人生准则上劝善行道的要求,道士比一般信徒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他们被规定要守道戒。不管在道德修养方面,还是日常生活、行为中,道士们都是随着修道程度的不同,受着严格程度不相同的各种戒律的约束,他们各自遵守着符合自己身份的规范。这些戒律既是道士们生活、工作、宗教活动的准则,也是行善、修道的一个标准。

道教对善有自己的理解,强调行善,劝自己的门徒去“善”,怀有慈爱的心面对整个世界,所有生灵;运用包括戒律、因果学说在内的一切手段,使人都坚信只要这样做终究有一日通过神灵的监察,得道成仙。 E5VJV17UmC4zFRZ1QQ/GurEGaaYwn2u09Y2EWWsSsAP/ZJihmALiN55IrYrGUPj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