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随大流是人类的“通病”和习惯,是思维懒汉的“专利”,是我们内心中难以觉察到的消极幽灵,只有痛下决心才能够有所改变。
在一个酷热的夏季,一家水果店前排着长队,人们还相互约束:不许加塞,不许超量抢购。这家店之所以生意如此红火,是因为这里卖的是适时对路的新鲜货。但街对面的服装店却冷冷清清的,因为店里积压了大量的防寒服。因此,老板既羡慕水果店,又为自己着急。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几个熟人,认真向他们介绍商品的特点与优点,并说明价格的合理性,临时雇佣他们当促销员,同时先让他们“争相购买”,造成热销景象。还让几位推销员提来许多水,拼命地往防寒服上泼水,老板不失时机地在店门口醒目处贴上一张广告:“房屋漏雨,急促卖出,跳楼甩卖。”
几分钟后,一位顾客看到这里商品俏销,就进店了。他看了看防寒服,随即买下一件,又怯生生地问:“只能买一件吗?”“很抱歉,为了照顾面广一些,每人只能买一件。”老板慢悠悠地答。看到这位顾客磨磨蹭蹭不肯离开的样子,老板额外照顾了两件。过往客人纷纷进来了,这个一件那个两件,争着抢着,好不热闹。有的与售货员套近乎,抱走一大包;有的批评老板的规定,要求多买几件;有的维持秩序,让大家排好队。对面水果店老板也来电话:脱不开身,请留下两件。就这样,滞销品反而成了抢手货。
可见,人的思维就有这种习惯和弱点:总认为多数人做就一定有道理,自己何必多加考虑,随大流就是了。在上面的例子中,老板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从众”的心理来促进销售的。虽然,有时从众的习惯明显存在严重缺陷,可人们仍不愿批评它,依然盲目跟随,从而导致无谓的失败。
盲从是可悲的,但这种可悲后面有着一种更可悲的无形因素,那就是人的内心不坚定。
每年高考报志愿时,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场面:莘莘学子拿着报考志愿表,在选择填报哪个学校与专业时却表现得犹豫不决。大家纷纷想寻找“热门”专业,同时对自己能否考上也心存怀疑,所以难免会发出询问:“老师,他们都填报了计算机系,你看我是不是这块料?”
⊙盲目跟风之前,至少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犹豫和怀疑之后,许多优秀学生最终都选择了大家趋之若鹜的“热门专业”。然而,到大学临近毕业时,他们才发现这些“热门行业”其实并不好就业。
这种现象,是在职业选择上典型的从众心理,此类错误普遍存在,说明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需要的一条客观规律:物以稀为贵。
一旦千军万马都去挤一条独木桥时,那么就会使桥坍塌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相反,如果你能独具慧眼,另辟蹊径,见人之所未见,则往往更能适合社会的需要,也就更容易在社会上生存并取得成功。
盲目跟风、从众,必然增加人生的风险。一位老板,几年前听说外地招商引资,就“顺应潮流”到该地投资了上千万元。两年之后,他把所有的钱都亏掉了,最后空手而归。
有人问他:“你当初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投资?”他说:“那时候,很多同行都争先恐后地去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都认为那里的投资条件优越,大有发展前途。如果我不去的话,担心会丧失了发展的机会。”
很多人都有跟风、从众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取向,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同类互比”。“人们为了达到其理想的生活目标,随时都需要了解自己的现状,尤其需要了解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当缺乏判断信息的标准和有效方法时,就常常通过与他自认为同类的人进行比较,以此来确定自己的现状、社会位置以及应采取的行动。”
同类互比,是社会给个人设置的一个陷阱和圈套。成功者之所以永远是少数,就是因为大多数人掉进了这个陷阱和圈套。人一旦选择了跟风、从众,往往就意味着选择了失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随大流”可能没什么,但在其他许多重要事情上这样做,往往会葬送了自己。所以,请你千万记住一句话: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未必正确。在跟风之前,保持清醒,加以理性判断,才能确保你的人生不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