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遭腐刑,发愤著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用血泪和屈辱写就千古名篇
司马迁像
一个人在遭遇无辜迫害时,要么悲观消沉,要么发愤图强。司马光选择了后者,他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愤”全部倾注到《史记》的创作中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部通史巨著,更用他的精神力量铸起了一座垂范千秋的丰碑。
姓名:司马迁,字子长
生卒年:公元前146年~前86年
祖籍: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身世背景: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最痛心的事:被处以宫刑
最欣慰的事:著成不朽的《史记》
人生动力:继承父志,编著通史巨著
人性优点: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为人态度:刚正不阿,明辨是非
处世原则:以坚强的意志挑战残酷的命运
司马迁出身官宦家庭,却不当纨绔子弟,20岁时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增长阅历。这是一次万里远游,他凭着自己的文化素养将自然地理和人物风情联系在一起。他从长安出发,一路上走过了韩信故里淮阴、夏禹大会诸侯的会稽山、屈原殉难的汨罗江、孔子故里曲阜……
司马迁漫游山河返回长安的时候,已是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这时他步入仕途,初任郎中之职,奉使西南,设郡置吏。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父职,出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奉诏主持历法改革。经过精密的推算晦朔弦望的日期,将旧历的十月岁首改为正月岁首,又依金、木、水、火、土五行变幻规律,以汉为土德,把皇帝的衣服颜色改为黄色。
完璧归赵图
《史记》以大量的个人传记,再现了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最著名、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等成语都出自其中。上图表现的是“完璧归赵”这一故事情节。
任太史令期间,司马迁一方面对朝廷的史籍和收集的百年之间的遗文古事、各种典籍进行整理;另一方面访问朋友或根据实地调查对材料重新加以订正和补充。他阅读皇家的藏书,研究各种史料,经过4年的积累,到42岁时,著史工作的条件基本成熟。可是,就在司马迁潜心著史时,发生了李陵兵败投降匈奴的事件。司马迁替李陵辩解,触怒汉武帝,被处以腐刑,痛不欲生。出狱后,司马迁任中书令。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忍辱负重,发愤完成了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
·安危在出令,存之在所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广泛的游历和残酷的命运使他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又继承了先秦的史官传统和诸子文化,确立了相对独立和批判性的写作立场。因此,他著述《史记》时做到了秉笔直书,不以胜败论英雄。这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是一座伟大的丰碑。《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完成的、规模最大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开创了纪传体文学的先河。它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空间包括整个汉王朝版图以及作者能够了解到的所有地域。全书130篇,50多万字,由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构成,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它以大量的个人传记,组合成一部宏伟的历史,用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故事再现了历史上的场景和人物活动。它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种阶层,各有较鲜明的个性,他们有不同的身份、经历,从事着各不相同的活动,也有着各不相同的人生命运。《史记》塑造的人物形象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给人们以丰富的启迪。
作为一个史学家,司马迁著述《史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他严肃的、客观的史学态度。他认为历史是连续的、发展的、变化的,并明确提出了以史为镜的思想。尤其对汉王朝的历史,对武帝时代的政治,司马迁始终保持冷峻的眼光。他对时政的揭露与批判,是具体可信的、真实的史实记录。虽然司马迁不曾从理论上揭示某些现象背后的规律,却足以启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史记》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它不仅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历史的总结,也是通贯古今的人类学史。它不是单纯的史实记录,在文学上以及哲学上,都有着极高的成就。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计荣辱,发愤著史
公元前96年,司马迁获释出狱,被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是一个离皇帝很近的官,掌管政府的诏书、表章等机要事务,俸禄是2000石(司马迁原来的俸禄是1000石)。这引起许多人的不满,他们私下里就说:“现今没有品行的人被处以宫刑,关在蚕室里,疮疤还没有养好,就出来侍奉皇上,享受高官厚禄,封妻荫子,自己也倍加荣耀!”甚至于他的好友任少卿也对他冷嘲热讽,说他“身残处秽”,和宦竖同列,即使高官厚禄,又有什么光荣尊贵可言呢?面对这些非议,司马迁毫不在意,只是一心发愤著述,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司马迁不贪恋优越的生活,积极进取的精神堪称后人的楷模。过分追求优越的物质生活,往往使人懈怠,碌碌一生,终无所成。他意识到这一点,抛弃奢靡的生活,游历四方,积极进取,终于成就一番伟业。
司马迁忍辱负重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他不惮残酷的现实,而且没有丝毫的意志消沉,而是加倍努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无愧于先祖,无愧于自己,才圆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司马迁为人最可贵的一点还在于他能够坚持秉笔直书,而没有以成败论英雄。这在古今中外的著史者中是极其罕见的。
司马迁祠
位于陕西韩城芝川镇南奕坡旁的悬崖顶端。祠内碑石林立,有历代名家学者的碑记,对司马迁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让人不由陷入对历史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