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世无争、顺其自然的人生楷模
——老子

入选理由

千古智者

道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老子像

“以柔弱胜刚强”,既是为人处世之道,又是治国之道。在老子看来,柔弱并非虚弱、脆弱,而是柔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水表面上软弱无力,却有势不可挡的力量。水如此,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呢?

姓名:姓李,名耳,字伯阳

生卒年: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

祖籍: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后乡曲仁里

身世背景:不详

最企盼的事:重新回到“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

最厌倦的事:民为利争,背“道”行事

∷成名要素

人生动力:追求大道,回归自然

人性优点:恬淡清静,潜心悟道

为人态度:以柔弱胜刚强,与人而愈有

处世原则:与世无争,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名人生平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即皇家图书馆管理员。此职一般都由学问高深的人担任。老子毕生研究学问,不计较个人得失。老子学识渊博,传说孔子曾问礼于他。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部发生空前的变乱。贵族王子朝失利,于是带着所有典籍逃离国都。老子再无“藏室”可管,于是骑着青牛,离开东周洛邑,打算出函谷关向西远行。当他到达函谷关时,守关令尹喜盛情接待了他,并诚意邀其写下自己的智慧,以传于后世。老子就写下了长达5000字的《道德经》上、下两篇。老子写完书后,重新骑上青牛,出函谷关,从此便不知去向。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他提出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并认为世界就是从道中衍生出来的,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哲学体系源于“道”,因此他被尊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哲学体系中的“道”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天、地、人等宇宙万物构成为一个整体。这就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人合一”朴素宇宙观的体现,该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

传世名言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骑牛出关图

老子主张以“无为”达到“无不为”。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复归人的本性,走向“自然”这一最高境界。

老子的哲学体系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诸如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而且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事与愿违,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即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像“道”那样冲虚而不充盈的状态。

在朴素的天道自然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老子将人民的饥荒、贫困归咎于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也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样就能够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甚至于横征暴敛进行的揭露和抨击。老子这种“无为而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生活状态。

《道德经》帛书残页汉

《道德经》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世界观问题;下篇44章为《德经》,讲人生观问题。由于老子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创造的道家学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同的人都能在其中找到人生的智慧。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哲学、伦理道德、思想文化乃至于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他的思想为战国时代的庄子等人所继承,逐渐形成了道家学派。《道德经》也被后世道教奉为三大经典之一。老子的思想还受到西方的推崇,《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多达40多种。

∷名人背后的故事

■以柔克刚

老子长命百岁,令许多人羡慕不已。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去见老子,向他询问长寿的秘诀。老子迟疑了一会儿,然后张开嘴,指了指自己已经没有牙齿的口腔,问道:“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那人如实说道:“不在了。”老子又指了指舌头问:“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那人一点头脑也摸不着,说道:“在呀。”老子微笑着说:“牙齿要比舌头刚强得多,可是坚固的牙齿早已脱落,而柔弱的舌头却还在。你明白了吗?”年轻人恍然大悟。

■祸福相依

老子生活的年代,周室倾危,变乱纷起。他决心写一部大作,系统地阐述自然天道的学说,劝谕世人,同时也让统治者有所觉醒,不要恣意妄为。于是,老子隐居到曲仁里村西的隐阳山中,不顾寒暑,发奋著述。日月穿梭,光阴似箭。白发人都已经变成了秃顶人,他还染上了一身疾病。到了公元前478年,大功就要告成。不料陈国和楚国交兵,战火烧到了苫县。他的手稿被一群散兵焚毁。老子大病一场,高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然后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传道。经历此劫,他愈发洒脱和坚强。

人生启迪

老子的智慧,主要集中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上。他认为世间万物源出于“大道”,同时又说“道法自然”。可见他的“道”就是自然规律,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构成了老子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都遵循自然规律,所以人们立身行事也要符合“道”的要求。老子以后,有人提出:“顺天而行,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也是指天道。这与老子提倡的顺其自然也是一致的。

老子的辩证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语体现得最为深刻。他以人们最为关注的祸福为对象,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的关系寓于其中,向人们道明人生处世的深刻哲理与无上智慧。 aXGCzwOCZI4+xGB1luTnO0/foZkF2v/M1ZsxyRIKm8Wkih4c0lLx53MGDUtuSdU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