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博斯
“独特的超现实主义大师”博斯的天才之作
魔幻的想象、奇特的造型和独特的象征意义的综合运用
对人类疯癫无序生活状态的艺术化
博斯(约1450~1516),本名为吉罗姆·范·埃庚,生于安特卫普附近的荷兰小镇塞尔托亨博斯镇,因而取名博斯。自幼随祖父和父亲在故乡学画,擅长用细密笔法,描绘充满民间趣味的作品。曾为圣约翰教堂内玛丽亚兄弟会礼拜堂作画。博斯的作品大多未标明年份,难于明确其风格的形成。主要作品有三叶式祭坛画《干草车》、《世上欢乐之园》、《圣安东尼的诱惑》和《最后的审判》等。一般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画的创始人。
博斯像
博斯创作的年代,正值西欧封建制度危机四伏,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宗教和社会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时期。这种沉闷而烦躁的社会现状,使画家对人类统治的世界丧失信心,从而流露出某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他把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通过扭曲和变形的手法反映在他的画面中。可以说,在他的画中,人类的理性文明已荡然无存,到处充斥着荒诞、怪异、混乱和疯癫的狂躁。而深受基督教神秘主义影响的他,又把基督教传说中的圣人,特别是那些经历了各种肉体与精神的折磨,仍然保持着内心坚定信仰的圣人,当成了自我拯救的榜样和精神的寄托。
造型手段是指造型艺术中,创造艺术形象的方法和手段。绘画中主要借助于线条、色彩、明暗、解剖、透视等各种方法来实现。在长期的绘画艺术中,形成了一定带有规律性的表现法则。在绘画时,必须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的造型手段,才能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名称:《圣安东尼的诱惑》
画家:博斯
创作时间:1500~1510年
尺寸:131.5×119cm
类别:板上油画
收藏:葡萄牙,里斯本,国立古典美术馆
这是画家为里斯本的圣约翰教堂而作的祭祀画,画面描绘了圣安东尼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魔鬼和撒旦纠缠的情景。画面上各种各样想象中的魔怪被刻画得匪夷所思而又生动形象。博斯通过这些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虚拟形象,影射出教会的黑暗、宗教戒观的虚伪,以及社会秩序的黑暗。
这幅《圣安东尼的诱惑》是为里斯本的一家圣约翰教堂画的祭坛画,也是画家最富代表性的杰作之一。画中描绘了圣东安尼跪倒在礼拜堂前被众魔鬼和撒旦纠缠的情景。传说,圣安东尼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父母去世后,他将财产尽数散给穷人,自己隐居墓地,苦苦修行。其间经历了魔鬼的种种诱惑,从未动摇过他的坚定信念。画面中心的圣东安尼跪倒在地上,孤独而又无助,各种魔鬼幻化成的离奇古怪的怪兽、恶魔重重围困着他。读着《圣经》的老鼠、披着铠甲的鱼、拿着刀坐在篮子里的猴子、人面兽身的怪物,天空中飞翔的轮船、远处的屋顶上饮酒作乐的传教士、裸体的女子,一个从楼上跳下的人……在画面的左上方,出现了熊熊烈火,喷吐的火苗施虐地吞噬着远处的建筑物,浓重的黑烟遮掩了大半个天空,无助和毁灭的气息笼罩着大地。仿佛整个世界都疯狂了,所有的魑魅魍魉都粉墨登场,扭捏作态地尽情狂欢着。整个画面中,各种各样想象中的魔怪被刻画得匪夷所思而又生动形象。
圣安东尼的诱惑达利
博斯正是通过这些象征性和暗喻性的虚拟形象,影射着教会的黑暗、宗教戒规的虚伪以及社会秩序的混乱。画面中一半晴朗的天空,一半被浓烟遮蔽的天空,似乎在告诉人们若不坚定自己的信念,就会被恶魔引诱,从而万劫不复,失去上天堂的路。而整个杂乱无序、狂魔乱舞的画面,也可理解为是对人类潜藏在理性背后的虚伪和可怕本质的揭露,“我们胆怯而软弱、贪婪、衰老、出言不逊。环视左右,皆是愚人:不虔敬者、傲慢者、贪财者、奢侈者、放荡者、淫欲者、暴躁者、饕餮者、贪得无厌者、嫉妒者、下毒者、离经叛道者……末日即将来临,一切皆显病态……”所有的天地万物都被无序地糅杂在一起,怪诞、荒谬、张扬而又病态,其实这正是人心中各种膨胀的欲望和徒劳努力的写照,是人生虚无中挣扎的艺术化。
博斯以其特殊、夸张的艺术手法,天才的想象力,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以及精密细致的笔法、精巧的构思,树立了自己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因为被后世美术史家尊奉为“独特的现实主义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