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观电影法,关键在于这个字——“观”。

《金刚经》说:“应作如是观”。《心经》说:“观自在菩萨”。为什么都用“观”这个字,而不用“看”?我们常说“看电影”,可“观电影”与“看电影”有很大不同,因为只有“往内”才叫“观”。“往外”那叫“看”,“往内”才叫“观”,“观自在”就是“内观自性的临在”。

所以同样看电影,如果我们能够僧电影的“影像”去“内观”,这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观电影法”的重要意义。

什么叫“内观”?“内观”是和自己的内在关联,而不仅仅是去看外在的那个“像”。用科学语境的话来说,就是回到“投影源”,去发现为什么成这样一个“像”。

这个道理,用电影来讲,就很好理解。

电影是一个影像,我们这个世界里现实人生所有的存在,可以说和电影是异曲同工的。你去看电影,看到一束束光打到屏幕上,屏幕上就有了信息。可我们知道,光本身是不带任何信息的,屏幕上也根本没有任何信息,我们往往总是在屏幕上找信息,可你要知道屏幕上的信息到底从何而来?实际是胶片上的信息,是底片带来的信息。

那对我们的人生来讲,底片上的信息是什么?是存在于我们内在不同层次上的“认知”,是我们在不同维度空间层次上的“执念”。这些“认知”与“执念”投射出来,成为我们现实的人生电影。

所以,要改编你的人生电影,在“像”上用功是没用的,就像在屏幕上找信息是找不到的,只有回到“底片”,回到“投影源”里去,“观电影法”就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我们都知道“旁观者清”,可为什么“旁观者清”?因为我们自己陷在角色中的时候,感受不到整个更完整的场域,或者叫境域,我们执着在这个角色里。

到了台下,成为旁观者,就可以感受到整个电影里所有人物的关联,所有场景的关联,看到全部。而当我们人戏时,往往就只在自己扮演的角色里,看不到全部。

所以,从“演员”来到“旁观者”是很重要的,但是注意了,“旁观”还不够,这还不是“内观”。“内观”是来到了迷宫的最上面,是到达最高层。

继续用《心经》里的话来说,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行深”,就是往更深的内在,往更高的维度,穿透一层底片,再穿透一层底片……这时你会发玩,原来所有的幻象居然都取决于“投影源”,都取决于“原始设定”,而这个“设定”恰好是我们内在认知架构的。只有你改编了“认知”,才可以改编所有投影的“像”,这才是真正的“编剧”。

“编剧”不是在屏幕上编,而是要进入“投影源”去编;“编剧”也不是用知识综,而是要用“源代码”去编。

经历这样的“行深”,才会收获“般若”。“般若”就是N(N趋于无穷大)的智慧,当你拥有这样的智慧时,你反过来“照见五菑皆空”,你反过来导演整个人生。为什么用这个“照”字?因为是“从上往下”,而不是“从下往上”。“从上往下”是遍照,这和“观”字的“从内往外”是一个道理,都是在“投影源”上下功夫,而“从下往上”是有限的,再怎么努力,都只在自己以为的那个层次上。

真正的努力只有两种:一种是提升内在的维度、提升意识的自由度;另一种便是为这样的提升创造充分且必要的条件。

观电影法,是为这样的提升创造条件。它与这个时代相应,给你一个路径,让你能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能够“照见五蕴皆空”,能够在你演绎这场人生的每个当下,超越演年本身,回归本自具足。 pnWoF397yx40/jU/8JIvvCDd7Zf6jiK2QnSMIvYno9WrjSRbJXSmC8daXjRgxRh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