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一 |
章 |
直面自我的身和心
道阻且长,逆流而上。
虽然走向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我也一样好奇,因为一切都是未知的。
年龄是一串清晰的数字,不断递增。它的有趣在于,时间赋予其更为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人生的经历,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也有一些不在计划之中的事情发生。
人在很年轻的时候,总是奋力向前,一路奔跑,似乎永远都不能停下来。翻看备忘录,里面有一条:出发没多久,所以很清楚为什么出发。出发的初心在来时路上的起点处熠熠生辉,那要奔向何处呢?人总是会时有迷惘。
常说距离产生美,和生活拉开一点距离,似乎就能更直观地看到生活中的自己,也更知道自己的着力点在哪里。
三十五岁,悄无声息自然而然地到来了。
作为一个老板,公司大大小小的事情正常运作;作为一个母亲,女儿慢慢开始能理解我对她不多的陪伴。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地稳步前进,但是在某一天,我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思索生活这个庞大的机器日夜不息地运转,到底要去向何方?开始担心身体的机能,深夜躺在沙发上吃的薯片,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控的影响?这些不断跳进脑海的问题让焦虑悄然而生,也让我清晰地意识到中年的来临。如同童年迈入青春,青春迈入成熟,从熟悉迈入陌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生活,看似风平浪静,但若在一成不变中猛然审视自己,发现好像总有些不对劲。
哪怕前人再有经验,只有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才知道在当中的感受。转弯处难免有一些要面对的变化,似乎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变得近在咫尺,一丝丝慌张之后,发现:哦,这是中年危机啊……预告片来得有些戏剧性,接下来,剧情会是怎样的走向呢? 虽然走向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我也一样好奇,因为一切都是 未知的 。
*
深夜里各种热量的过度摄入,让我的体检报告上不止一项指标亮了红灯。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体重的居高不下。每天日程满满当当,十分忙碌。早餐来不及吃,午餐时间可能在开会,下午四五点开始点外卖,晚上十点钟回到家,家人都已经进入梦乡。
而当我开始在冰箱里找食物时,大部分时候我已经没有了更多的力气再为自己准备一顿丰盛的夜宵,同时为了尽可能少发出声响,摸到什么就开始吃什么。薯片是家里的常备品。这一天下来,并没有吃到好的东西,没有真正吃到食物馈赠给人类的那些精华。
食物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在饿着的时候吃到喜欢的食物,这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浑浑噩噩过完一天,反而摄入了好多垃圾和热量,这是不是大多数都市人的真实写照呢?那些严于律己、有着骄傲马甲线的人,似乎更多地存在于地铁和商场门口的广告牌上。
生活中的难题,像一个接着一个的不真切的彩色泡沫,还没来得及细细观看,就“嘭”的一声,快速地炸开或者迅速被放大。
*
疲惫地结束一天的工作后,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迎接另一天的开始呢?
小时候妈妈的怒吼“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其实是很多都市人的常态。晚上有手机、零食和剧的陪伴,不知不觉就很晚了。其实晚睡也是一种报复性的补偿: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白天已经工作得很辛苦了,晚上为什么就不能轻松一点呢?这个放松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被无限延长,并且反复循环。
早晨通常是起不来的,每天早上的闹钟简直就像夺命连环call。如果十点开会,我就强迫自己八点半起来。但因为自己就是老板,没有被约束,我干脆就选择不约在十点开会了,后来十一点的会议对我来说就是最早的会议了。如果能跟谁约一个早餐会议,那绝对是为了超级重要的事情。如果十一点有会议,我会在十点匆忙起来然后出门,早饭一般也顾不上吃了,坐在车上化妆,就这样被时间催促着,被焦虑占据着。
*
生活中,我们总有无数的“被需求”,在家庭中充当着妻子、女儿、母亲,在工作中充当着老板、同事、合作伙伴,每一个角色都需要我们为之付出精力。我们真正留给自己的修复时间,却少之又少。
在这种情况下,休息时间越来越往后延,很容易就会拖到凌晨三四点睡觉。睡眠严重不足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第二天经常间歇性卡顿,思考的步伐会突然停止,情绪也越来越不对,亢奋和无力的两极分化尤为明显。每天都想早一点睡,可是每一天都被压着无法前行,只能被迫不断加快进度条,可时间依然不够用,哪怕分秒必争也毫无起色。
循环往复,就越来越感觉,自己像被系在了时钟的指针上,被时间拖拽向前,周而复始,从而变得越来越焦虑。
人总是很容易欺骗自己,找理由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晚上大家都睡得很晚,十二点半也不算晚吧?昨天刚刚锻炼了,今天奖励自己一盒冰激凌也没关系吧?在不知不觉中,离精力管理的目标就会越来越远。
还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很隐蔽,那就是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而往往固执也会让我们错失很多机会。所以,打破自我蒙蔽,诚实地看待自己,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是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改变之后才发现的。
生活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习惯了争分夺秒,希望高效利用时间,所以经常说要学会时间管理。很多人手机里有很多管理时间的App,随身带着日程表和待办事项清单,把时间安排得明明白白,但还是觉得时间永远也不够用。
作为一个日程感很强的人,在面对自己无处安放的焦虑时,我发现不仅仅需要管理时间,还需要管理情绪、合理安排饮食,同时思维方式也要实时更新,这些统称起来,其实就是指管理自己的精力。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安排和分配自己的精力,比安排满当当的日程要重要得多。尤其是到了中年,所谓的疲惫感经常会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卷土重来,包裹全身。
这些疲惫感又不仅仅属于中年人,管理精力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必修功课。
稍微停歇一会儿再问问自己,去寻找改变的方向,也许我们一直寻找的人生意义,就在我们行走的道路上呢。
一直变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不变量,人们很少有时间停下来认真面对自己。然而“吾日三省吾身”是必要的,越是变幻莫测的时刻,越要稳住自己的节奏,才能更好地前行。在面对我自己的中年危机时,蜜芽的命运也到了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跨境电商群雄并起的年代,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远超想象。在价格战打得腥风血雨的时候,无数的资本不断涌进来,时局不断变化,线上各路电商的直播带货也形成了一股新的热潮。面临众多选择,对蜜芽来说,哪一条才是更为广阔的路呢?人们总觉得没有选择才是困境,因为创造选择的过程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其实面对太多选择,一样需要决断的勇气和定力。我们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底气,但是怎样才能前行得更快更好呢?所以,关于蜜芽是否上市的问题,到了需要抉择的时刻。
在跟股东开董事会讨论的过程中,各方的意见难免会有分歧,甚至还会有僵持。有一位高管认为一定要上市,我坚定地选择不上市,我们各自都有自己坚持的理由,而目标也是同样的,都是希望公司往更好的方向发展,没有对错,并且一时也找不到任何结果来验证。于公司而言,人才流失是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很多人问我怎么看待竞争,怎么看待京东、阿里巴巴、聚美优品等等。在我看来, 真正强大的挑战,能够撼动根基的东 西,来自内部和未来 。所以,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是我们的管理水平怎么能够跟上这个增速,而眼前的竞争带来的只是一些麻烦。在很多的碰撞和融合当中,我们为此也多多少少会付出一些代价。
当时觉得自己仿若置身一个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面对诸多的选择——那些选择又相当诱人——要使劲甩甩脑袋,才能保持定力。江湖高远,在变幻莫测的环境里,你站在中间,有人要教你武功秘籍,有人要教你练轻功,还有人要教你修炼内力。抱着自己的行囊,站在中央,选择就变成了难题。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行走的人才会停下来,仔细盘点行囊中的物品,再来决定究竟选择哪一个门派。
当我决定不上市时,当时两家投行的亚太区一把手同时来说服我。他们在香港约了大把的投资人,下了飞机,一辆奔驰商务车直接带着我就去中环见六家基金,也就是所谓香港的old money(财阀)。还去了传说中的中国会,那是传说中香港的权贵在一起打牌的地方。大家习惯了在牌桌上谈投资,old money就讲:“哎呀,我们很喜欢新经济啊,大家一起玩啊,现在股民这么喜欢你们内地新经济概念,上了市,有钱我们一起赚啊……”
那是一个非常戏剧化的场面,牌桌上热闹非凡,我坐在桌旁,似乎光亮照在了除我之外的地方,只有我的周围是暗淡的,没什么色彩。那个当下,其实我心里还是十分难过的,我当作孩子养大的蜜芽,在别人的眼里就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而已。我知道对蜜芽来讲,上市意味着什么,公司会得到很多东西,也会失去一些东西,而失去的东西恰恰又是无比宝贵的。从商这些年,见识过资本的力量和手段,我不想去直面它,而想直面自己的内心。
其实这没有什么对错可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在那个时候我像个戴着面具走错了片场的演员。落幕后,我卸下面具,对着所有的幕后人员说:“对不起大家,蜜芽不上市。”
*
有一段时间,我的体重到达了巅峰,身体亮起了警报灯,公司也正在寻求变化的关键时刻,所有等待解决的问题,在一个集中的时间,一起来到我的面前。
二〇一九年下半年,我三十五岁。在此之前,我从来都没思考过“中年危机”这个概念,更不会想到这个遥远陌生的词会当头棒喝,结结实实地落在自己身上。之前一直觉得自己很年轻,在创业者行列中,和其他同行相比,这个年龄也是相对较小的。总以为中年还遥遥无期,它却转眼就到了眼前。
三十五岁之后,有一些以前从未出现的问题,会反复在脑海中盘旋不去:一辈子七八十载,创立蜜芽,并且持续不断地做大做强,越来越成功,这是不是我的终极成就呢?时间赋予我这些经历和经验,衰老没有让我产生危机,但是年龄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在五十岁的时候可以超脱一点,三十五岁到五十岁,中间只有十五年的距离了。五十岁之后的人生,只是下半程的开始。这又是一段新的征程,我应该怎样开始呢?我在离开这个舞台的那一天,是否能从容自若地退场呢?
想到这些,一时间没有明确的答案。从初出茅庐到现在,因为一直有自己坚定要追逐的梦,所以未来总是显得生机勃勃,曾经的未来将至,人生的下半旅程突然没有了目的地,平时能让我获得满足感的东西,突然变得虚无缥缈起来。偌大的空虚才让人害怕和恐慌,这种空虚不仅仅来自未知,也来自对已知事物的困惑。
记得有一句电影台词:“若要从悲伤和空虚中选择,我会选择悲伤。”由此可以想见,与迷茫空虚相比,悲伤似乎都变得不值一提了。
这就好比,一位一直认真训练的运动员,在每达成一次成就之后,都会非常有成就感,但是到达一定的阶段之后,似乎不知道应该怎么继续了。
因为那些需要达成的阶段性成果,都已经达成了。再不断地持续训练下去,也只是重复之前的结果。
空虚带来的焦灼感逐渐演变成了强烈的危机感,如同沉溺在水中,却抓不到一根可以拯救自己的稻草。在溺水过程中,如果想要自救,就必须要搞清楚自己所处的状况,并且找到自救的办法。
*
作为一个世俗意义上所谓的成功者,我觉得自己还能改变一些东西。但是,改变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了改而改是没有意义的。往哪儿改?改什么?这些都需要追溯到一个问题: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或者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要重新找回那个意义,重新去定义那个意义,知道了那个意义,才知道往哪儿改。所以有半年的时间,我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
每个人都对自己有着不同标准的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人总是容易和自己较劲。当自己战胜了这个较劲的过程,得到一个结果,在外人看来,这可能就是成功的表现。但是很多事情不是较劲就能得出结论的,这种时候人总是很难放过自己,所以无论是焦虑还是抑郁,都是有可能的。 情绪也会生病,就像人 会感冒一样,无非是重感冒还是轻微感冒的区别罢了。
有意识地调整情绪,其实就是在照顾自己。这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也不是难以启齿的话题,与这些为难自己的情绪共处,与化解情绪的过程共处,是接纳自己,更是寻找自己的过程。当安全渡过难关,回头看看那些不美好的日子时,如果能想起自己和自己碰撞的火花,也不失为一种记录,记录本身就是成长。
因为记录和反思,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段经历,与其说是中年危机,不如说是一场自我觉醒。只不过你肯定知道,每一次从昏睡中醒过来,要历经多少痛苦和挣扎。而到了中年,有人笑称,所有的琐碎都能把“自我价值”揉得粉碎。千头万绪中,要重新整理出自我价值,更是难上加难。
过去所追求的人生意义,包含方方面面:事业、家庭和自我。每一个人都在为之打拼。于我而言,它们是公司、家庭,还有自己。把这家公司做得很成功,让更多的人用上理想品质的东西,是我的追求。我的孩子在健康长大,她也会有自己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她保驾护航是我的追求。“爱幼中国”“田蜜中国”,帮舍不避寒的孩子暖冬,让希望教育在山区萌芽,和贫苦农民共同寻找脱贫之路是我的追求。但是在这些追求当中,人们最容易忘掉的,其实是自己。这一切追求的载体,是自己。当一个人对自我的定位有疑问或者不确定性的时候,追求的东西也会变得摇摆。
人们总是强调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但现在,自我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中心。不妨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稍微停歇一下追赶时间的脚步,轻轻地问自己,你的需求是什么,你的内心渴望什么,这或许是最温柔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所谓的危机是因为未知和不确定,而寻求改变是最好的方 法。 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自我身上,稍微停歇一会儿再问问自己,去寻找改变的方向,也许我们一直寻找的人生意义,就在我们行走的道路上呢。而我深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道阻且长,却只能选择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