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了,全家老少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当面对宝宝粉嫩的小脸蛋,谷悦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愉悦。初为人母的谷悦,每天似乎都在喂奶、哄睡、陪玩中度过。看似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事,事实上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新的惊喜。小宝贝的出生,在给家庭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不少焦虑和紧张,宝宝的睡眠问题就是焦虑和紧张的原因之一。
平日里,婆婆和老公帮着谷悦照看宝宝。宝宝刚出生的第一个月,日子过得还算安稳:他2至3小时吃一次奶,吃饱后基本就会入睡;偶尔也会醒得频繁一些,扭扭身子,伸个懒腰,一会儿就又睡了;有时候吃饱奶后1小时左右容易哭闹,婆婆就检查他是不是大小便了,更换尿布后他就会停止哭闹。全家都在暗自庆幸生了一个省心、听话的小宝宝。可没有料到,满月后,宝宝的睡眠时间似乎减少了,白天睡觉少,晚上睡2个小时左右就醒来哭闹,搞得大家疲惫不堪,尤其是白天还要上班的爸爸更是苦不堪言。
宝宝到底是怎么了?为什么睡眠时间少了呢?
爸爸说:“是不是房间温度高,宝宝穿的小衣服多了,晚上睡觉不舒服呢?”虽然是大冬天,但是室内温度25℃,爸爸穿着短袖,宝宝却穿着两层偏衫,经常会后背、手心脚心出汗,睡觉时翻来覆去。谷悦觉得老公的话有道理,晚上把室温调在22℃,睡觉前脱去宝宝的衣服——只穿小肚兜和纸尿裤,放进睡袋里。没有衣服束缚的宝宝可高兴啦,胖嘟嘟的两条小腿不停地踢着,嘴里还不停地叫喊着,仿佛在说:“真轻松呀,又要和爸爸妈妈一起睡觉啦!”宝宝吃足了奶,躺在妈妈身边,慢慢就睡着了,一睡就是四五个小时,也没有出汗。舒适的着装、充足的奶量、合适的室温和躺在妈妈身边的安全感让宝宝安然入眠。
眼见宝宝3个月了,到医院查体后又接种了疫苗,晚上就一惊一乍睡不沉,偶尔会抽泣一声,下半夜体温竟然到了38℃,这可急坏了谷悦和婆婆。宝宝发烧了,又睡不沉,这可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婆婆的经验发挥了作用,她认为是疫苗接种反应造成的,可以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于是,在婆婆的帮助下,谷悦给孩子时不时地喂点水,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看孩子的精神头不错,两个人又用温水给孩子洗了小脚。在奶奶和妈妈的精心护理下,宝宝2天后体温就恢复正常了。谷悦发现宝宝温水洗脚后,入睡特别快,于是每天晚上给宝宝洗脚或洗澡成了睡前必备项目。
5个月产假很快结束了,谷悦上班了,宝宝的睡眠又成了问题。原来宝宝渐渐养成了晚上8点睡觉的习惯,早晨5点起床也算正常,这是婴儿的正常生物钟。因为白天见不到妈妈,宝宝经常哭闹,奶奶无奈之下经常抱着睡,有时候还一边摇晃一边轻轻拍着。有时候,为了不让宝宝哭闹,奶奶就带他到小区广场里看“大朋友们”玩游戏,嘻嘻哈哈的打闹声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晚上,妈妈一回来,宝宝就黏在身上放不下,一放到床上就哭,晚上还经常在抽泣中惊醒。谷悦明白,这是母子分离造成的睡眠问题,赶紧和婆婆研究促进宝宝睡觉的措施。婆婆说:“白天孩子哭闹,我就得摇着睡。”谷悦说:“摇着睡对孩子不好,听说摇晃厉害了,孩子还容易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呢。”婆婆一听就急了,这可是自己的宝贝孙子,怎么能让他出问题呢?娘俩赶紧抱着孩子到儿童医院咨询医生。医生了解了孩子的情况,十分耐心地给了谷悦一些建议:每天早晨上班前,一定给孩子喂足奶,出门前跟孩子说“再见,妈妈上班去了,中午回来喂奶”,让孩子从心理上得到安慰;婆婆在家照看孩子时,可以多跟孩子交流、说话,让孩子听听音乐、儿歌,练习翻身、俯卧,天气好时出去晒晒太阳……总之要增加活动量,慢慢尝试着让他自然入睡;入睡时拉上窗帘,睡醒了再拉开,上下午各睡一觉;傍晚妈妈回家,尽量多跟孩子交流,做些柔和的亲子游戏,不要让孩子太兴奋;睡前洗脚或洗澡、喂饱奶、换好尿布、唱唱儿歌……一定要做好睡前准备,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照医生的指导,谷悦和婆婆试着培养孩子的睡眠习惯,2周后真的见效了,娘俩别提多高兴了。自此以后,宝宝基本上都是晚上8点左右吃完奶就自然入睡了,夜里醒来吃一次奶后睡到早晨5点左右,一天下来能睡15小时左右呢。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睡眠的习惯,妈妈从宝宝9个月就开始训练他在自己的小床上单独入睡,虽说刚开始时他会在夜间哭着找妈妈,但没过多久就适应了,大人和孩子都睡得非常舒服和安稳。
就这样,孩子在谷悦和婆婆的精心照料下健康成长着,转眼就3岁半了,已经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了。因为从小奶奶和妈妈就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小家伙养成了独自入睡和按时作息的好习惯,在幼儿园里是小朋友们的榜样呢,更是老师喜欢的好宝宝。
睡眠是生命的滋养剂,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一种被动的需要。对儿童来讲,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身体、智力的发育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在养育婴儿的过程中,睡眠问题既是家长最重视的问题,也是困扰家长的难题。良好的睡眠习惯有利于宝宝身心健康成长,并减轻对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还有,睡眠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通过对宝宝睡眠环境的改变可以促进其良好睡眠习惯的养成,为之后进入幼儿园做好准备。
虽然睡眠是人体的一个生理过程,但由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独立决定自己的睡眠,他们的睡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提供的养育方式与环境,事实上婴幼儿的许多睡眠问题就是家庭不良养育方法与环境的反应。谷悦及时发现宝宝的睡眠问题,认识到正确的助睡方法以及舒适的环境才会给予宝宝高质量的睡眠,于是按照儿保医生的指导,坚持不懈地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宝爸和宝妈首先确保孩子的房间是舒适的,温度是不冷不热的;其次要控制光线,让孩子在一个柔和的环境中入睡;最后,如果在睡前有“例行常规”,会大大有利于孩子放松,进入睡眠,比如洗澡、洗脚、穿上宽松的睡衣等等。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与清醒状态相比,睡眠是脑功能活动的一种重新组合状态,婴儿早期脑部发育的主要条件是适当的睡眠。宝宝睡眠模式在出生后6个月内变化显著,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宝宝如果习惯在白天睡长觉,而晚上起来玩耍,应该予以干预,把白天的长睡眠打破。比如前半夜不睡,却从凌晨二三点一直睡到中午的宝宝,父母可以在早晨七八点唤醒他,换尿布、喂奶、逗玩,待他清醒45至60分钟后再让他入睡。刚开始很困难,被吵醒的宝宝会表现出疲惫和愤怒,但如果坚持这样做,很快就能解决睡眠中昼夜颠倒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睡眠周期循环频繁,约2个小时就有短暂的清醒,进入活动睡眠状态,这时候,他们会出现较多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运动,如微笑、皱眉、噘嘴、做怪相、四肢伸展一下、发出哼哼声、呼吸快慢不均匀等。因此婴幼儿夜间睡眠时的“不安”和乱动,很可能标志着婴幼儿处于活动睡眠期。 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成人不必给予过多的护理或关照,那样做反而会打扰婴幼儿的正常睡眠,应让他们自己渐渐入睡。
像许多行为和生理活动一样,睡眠和觉醒存在一日24小时的生物节律,这一规律的形成需要家人根据宝宝的特点来培养。谷悦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成员的作用,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帮助宝宝养成了健康的睡眠习惯。
1.妈妈照顾孩子很用心,认真细致地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2.妈妈虚心听取了老公及奶奶的意见。
3.妈妈通过喂奶、交流,给予宝宝充分的安全感。
4.妈妈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养成宝宝的睡眠习惯。
5.妈妈和奶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逐渐纠正了摇睡、拍睡等不良行为。
6.妈妈主动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有效地缓解了宝宝的分离焦虑。
7.妈妈和奶奶为宝宝创造了良好的睡眠环境和条件。
8.妈妈通过点滴的改变逐渐养成了宝宝良好的睡眠习惯。
卧室的温度与湿度要适宜。室内温度在20℃~25℃较为适宜,湿度应在50%~60%,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宝宝卧室的光线应较暗,避免宝宝在明亮的环境下入睡,白天可用遮光帘,夜间最好关灯;睡眠时应避免噪声的干扰,可以适当播放催眠曲助眠。
宝宝卧室家具的颜色要有助于睡眠,如淡黄色、淡蓝色等,并保持洁净。卧具应用纯棉织品的被褥,不要用过软的床垫,在1岁之内的宝宝可以不用枕头。
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新生儿每天大约睡17~20个小时,2~3个月大时睡14~17个小时,4~11个月大时睡12~15个小时,1~2岁时睡11~13个小时,3~5岁时睡10~13个小时。0~3个月的宝宝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应按需哺乳、按需睡眠;宝宝4个月大时,最好晚上7:30~8:30入睡,不晚于9点。父母可配合婴幼儿的睡眠特点或生活习惯,注意维持宝宝的基本作息规律,如定时活动、定时休息、准时上床、准时起床。另外,父母要尝试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让宝宝习惯于完成例行的睡前活动后自行入睡。
睡前活动的内容应根据宝宝不同的年龄来定,1岁以内的宝宝可以洗个澡、换身睡衣、听首歌,1岁后的宝宝可以洗脚、洗澡、刷牙、换睡衣、听睡前故事(或听歌)、和爸爸妈妈互道晚安,然后睡觉。每天做相同的事情(最好在20分钟之内),也叫“例行常规”,会让宝宝感觉很放松,越放松越有助于睡眠。
1.宝宝睡觉过程中有时候会有翻身、蹬腿、眨眼等动作,有些家长过多干预,反而影响了孩子睡眠。
2.在孩子没有完全清醒时,家长不应急着去抱、喂奶、逗玩。在宝宝应该睡觉的时候,应提供适宜的睡眠环境;宝宝该醒时,也可以通过改变外界环境进行引导。
除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宝宝的其他生活也应当形成规律,比如规律进食、如厕训练、户外活动、游戏、阅读等,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行为基础。以如厕训练为例,一般应在2~3岁期间进行,才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但是一些家长急于求成,1岁前就急于让宝宝自己学会上厕所,这不仅会揠苗助长,还会给宝宝的身心带来一定危害。作为父母,一定要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生活常规和习惯的训练。
请为宝宝创造一个适宜睡眠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