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当周人如火如荼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之时,殷都里的王也没闲着。
与隐忍深沉的先王不同,武乙是个直肠子硬汉,面对强大的祭司集团,还有其背后虎视眈眈的宗亲贵族,以及那个高高在上的天帝,他勇敢地发出了雄狮的咆哮:
废话不多说,还我王权来!
武乙的第一个想法是效仿盘庚,迁都,洗牌,重头来过。殷建都久矣,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和地头蛇多不胜数,中央命令难以通达社会基层。贞人们跟掌握世俗资源的贵族内外勾结,形成了权力寻租的利益链条。迁都可以打碎他们的合作关系,把土地等核心资源重新分配,让王权变被动为主动。
关于武乙究竟迁都与否,史学界颇有争议。《史记》和《竹书纪年》都有他迁都的记录,第一次从殷跑回了旧都“亳”;第二次是离开了“亳”而“徙(黄)河北”;第三次又迁到了“沬邑”,即后来的朝歌。但考古记录却不支持这些说法,殷墟出土的甲骨契刻覆盖了各个时期,没有缺环;其他文物与遗迹也可证明,殷墟一直是商的都城。
频繁出现的迁都记录都是假的吗?倒也未必。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商国后期已经开始在都城之外设副都、陪都。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一直实行两京制,旧都南京设有完整的机构班子,各色衙门与北京无异。武乙所迁的几个城市,尤其是最后迁至的沬,很可能就是商的副都,用于分化首都的部分职能。
但不管怎么说,武乙的迁都计划执行得不够彻底,商国百年的宗教势力硕大无朋,像一块巨石般难以撼动,宗庙、祭祀依然牢牢地钉在殷都。
出师不利没有让武乙气馁,反而激起了他的战斗欲。所谓万事开头难,然后中间难,最后结尾难。有困难不怕,办法总比困难多。扬汤止沸怕是没什么作用了,武乙仰天长啸,看老子给你来个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