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帝在上

与刚刚完成搬家的亶父类似,摆在新王武乙面前的问题也有两个:一曰“戎”,二曰“祀”。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兵事。祀是对内的把控,戎是对外的处置,二者合起来就是国家机器的运作。兵事赢了可以获得奴隶与资源,进而更好地进行祭祀,然后在神的庇佑下打赢更多的仗,获得更多的奴隶与资源,如此周而复始。

国之大事本应是王的绝对领域,可对此时的武乙而言,这两件大事都成了烦恼歌。

我们先说内部问题——“祀”。要阐明这个问题,得从商人的宗教说起。

自第一个仰望星空的猿人蒙昧初开后,人类就未曾停下对万物探索的脚步。以人类智慧之有穷,解宇宙秘密之无穷,一定会遇到天花板。当外物之变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智慧范畴之时,“神”与宗教就诞生了。

宗教是人类向上求索的副产品,也是人类构建团体协作的衍生品。最初的智人们可以通过血缘关系彼此相认,组成一个亲戚团队,依靠合作的力量去战胜其他人种和动物。后来生意做大了,团队要扩张,血缘的组织力就不够了,因为你三婶的二大爷的表姑父的儿子跟你实在是不熟,难以互相信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发明了语言,大家靠大量的信息交流确认团体成员的特征和可靠性,使得血缘关系较远的人也能组成利益统一体。但语言的组织力也有其极限,毕竟嘴巴的交流效率和脑子的读取能力是有限的。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出,靠语言与八卦能维持的团体规模大概是150人,自此以上,无法仅靠交流去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相互了解与信任。而要构建城市、国家这种大型集合体,就需要一种更形而上的东西——故事与宗教。我们信仰同一个神,相信服从神的安排可以活下去,违背神的旨意将遭受天谴,这就是最早的社会公共准则。

神的组织力几乎是无限的,基于同样的神话信仰,大规模的人群可以拥有同一个范畴下的身份认知,进而遵守同一套制度或戒律,实现更加宏观尺度上的分工协作。

神未曾创造人,是人创造了神。或许社会性动物本质上就有被统治的需求。

那么,商人创造了怎样的神呢?

最初,商人把自己无法揣度,又赖以为生、无比敬畏的大自然当作神,祭祀对象包括河神、山神、风神、雨神、日神等,乱七八糟包罗万象,这叫万物崇拜。但商人也不是什么神都祭祀的,他们有时也非常“务实”。祭与不祭,怎么祭,取决于这个神对我有没有用。比如商人祭太阳但不祭星辰,因为太阳让农作物生长,星星则非常鸡肋,毕竟商人又不航海。

这听起来一点也不浪漫,完完全全是农业社会的实用主义特色。

神的队伍伴随商人巫术的拓展不断壮大,而后形成了四个大类:帝、天、地、人。天神即日神、风神、雨神等自然神;地神包括四方神、土地神、山神、河神等;人神则是祖先神,包括先王、先公、先妣等等。

在天地人之上,至高之神上帝端坐于神权金字塔之尖。请注意,“上帝”并不是一个舶来词,很多人以为上帝是基督教的专有名词,殊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频繁地使用它。最初来到中土的传教士为了让华夏子民快速理解上帝的尊崇,借用了这个词来翻译耶和华。

甲骨文中的“帝”,形如苍穹中发自一点的万丈光芒,穷极浩渺,真真是孤独而灿烂的神。他居住在高高的九天之上,离人类十分遥远,其心与意,凡人不可妄言。

人间万丈火,九天一束光。上帝在凡尘中没有偶像、没有庙堂,亦没有直接和凡人沟通的渠道,十分神秘和高远。这种疏离感造就了神的崇高性与纯洁性。鬼神祭祀的极大繁荣则培养出了虔诚、敬畏的信徒。

商人是非常敬畏神明的,而且是真正意义上的敬畏。

究竟何为敬畏?

今人拜神,往往只是求神办事,赐我好运赐我考试通过赐我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之类,香火钱相当于对神的贿赂。好一些的人是持续性贿赂,早晚礼拜请香,差一些的只有遇到麻烦时才去临时抱佛脚。而且在求神拜佛之时,今人口中使用的都是祈使句。

这本质上是一种对神的贪婪,他们心中信仰的不是神,是福报,更准确地说,是利益。

贪婪的信徒只能供养出贪婪的神。

商人几乎从不直接向神祈求什么,他们只是殷勤地祭祀,希望讨得上帝的欢心,然后通过占卜去揣度上帝的意思。

比如他们不会直接祈求上帝多降一些雨水,那太任性了,他们只是通过占卜去揣测神意,看上帝是要赐予我们风调雨顺还是洪涝干旱,或者如果有灾祸来到,我们需要献祭什么。特定的巫职人员会定期通过仪式与甲骨的灼痕与神交流,他们使用的术语不是祈使句,而是疑问句,而且是正反两面设问,由此来战战兢兢地揣度神意。

为了探知上帝的心情,得有个能看懂他老人家意思的使者,毕竟上帝不会直接给你打电话或者发邮件,由此就诞生了“巫”这个职业。

巫者,通灵之人也。

商族内部巫卜之风大盛,所以“巫”在部落中的地位很高。商人非常迷信鬼神,几乎日日祭,事事卜,占卜祭祀成了国家资源最重要的消耗点,巫也由此进入了国家的权力核心。在那个年代你要是说一个人“真见鬼”,那多半是在夸他有地位。

早期受母系社会影响,巫师多为女人,“巫”特指女巫,男巫称“觋”。华夏神话中的女娲大神就是一位女巫。娲的繁体写作“媧”,拆作女、冎、口。口在甲骨文中指容器,冎是倒过来的“骨”字(牛骨),所以娲就是一位用牛骨占卜的女性大巫。后来男巫师越来越多,“巫”便失去了性别指向,成了巫师队伍的统称。

巫的甲骨文有时写作手中抓着的“工”具,有时写作十字架的形状,这说明人家是有装备的。操作祭祀仪式的时候,巫们头戴面具,手持法具,口吐祝词,且行且舞。他们戴的面具叫作“终葵”,由专门的工匠家族制造,方形尖顶,上刻云雷之纹,民间传说里捉鬼的“钟馗”就是取其谐音。

商的神灵体系很丰富,各类神的重要性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前期对于自然神的祭祀相对较多,随着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这类祭祀便越来越少,到了祖甲、文丁时期,已经很少祭祀自然神。

所谓“知识改变命运”,于人如此,于神亦然。商代后期,国家的祭祀资源几乎全部喂给了一种神灵——祖先神,可以说成熟的商国宗教就是建立在祖先崇拜之上。 3ae13AB8fk6eUv4K2rvcCnlh8s/zPgKHWpIBhcFSiTx1XTw/tv+wyGOtKy+Hdj+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