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半神半人·中篇

久病成名医,多醉酒量提,只要功夫深,女神追成妻。经过长期而反复的探索,古阿东终于掌握了一点儿大河的脾气,还发现了水龙治下的安全区:华北平原靠近太行山的一侧以及靠近淮水的一侧都不会受到水患的威胁。

如获至宝的古阿东们开启了向山西和江淮一带的移民计划,而“走西口”的这一拨儿就毫不意外地撞上了“闯山东”的炎帝部落。

古阿东和古阿西肯定是知晓彼此存在的,但如此大规模的碰撞应该还是第一次。古阿东的领军者是九黎之君“蚩尤”,九黎即发源自远古部族华胥氏的九大分支。蚩尤下辖八十一个氏族(部落),战力强横,在神话中被描述为铜头铁额的战神。

既然两边都是来抢地盘的,那就别废话了,亮兵器吧大兄弟!双方抄起石头棍棒拼了一阵,炎帝被打得血刺呼啦,仓皇撤退。

独木难支的炎帝向古阿西大本营发出了求救信号,黄帝大哥责无旁贷,率领众小弟前来参战,凑足了一百个氏族,号称“百姓”。东西方两大文明集团的决战正式打响,这一役打得天昏地暗山摇地动,云霄亦为之鼓流激荡。

双方各有一堆神仙站台,比如蚩尤请了风伯雨师,黄帝那边来了九天玄女等等(见于《山海经》),神似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的特洛伊之战。最终古阿西在黄帝的领导下大获全胜,当代蚩尤被诛杀,新任蚩尤带本部逃亡南方。

炎黄之子成了中原的主人,古阿西的烙印就此镌刻于平坦肥沃的大地之上。黄帝部落迁居到了河南新郑一带,炎帝部落则迁居到了河南东南部。

击败古阿东诸部落后,黄帝前往古阿东的圣山祭天,以示对东方文化的尊重,这一事件后来被讹传为历史上第一次泰山封禅。当然,黄帝此举也有彰显武力的意思,如同霍去病大破匈奴后封狼居胥一般。

民族战争带来的往往不是民族灭绝,而是民族融合。在黄帝的主导下,古阿东和古阿西开始在华北平原上共融共存,并相互传播各自的优势文化。

部落大联盟的时代正式到来,和平成为东亚大陆的主基调。

两边公推黄帝为大联盟的首任盟主,之后盟主之位根据实力变化在不同部落之间传袭,通过权力轮庄来维持联盟的平衡。古阿东和古阿西分别都有部落当选过盟主。这一时期最著名的盟主莫过于尧、舜两位。

身为盟主,理应为整个联盟谋福祉,其首要大事便是“治水”。

大联盟的实现让治水成为可能,因为这是一项复杂度与工作量都十分恐怖的事业,若不能联合大河中下游的所有部落,基本不可能完成。历任盟主都下了很大力气去整治黄河,但始终收效甚微。直到“夏”族的首领大禹横空出世,巨龙终被制伏。禹由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声望,成了新一代盟主。

首先要说一下“大禹治水”到底是怎么治的。古人没有能力在黄河这么宽的水系上造堤坝,只能围绕河岸修筑工事。一开始他们可能受到泰山的启发,想通过堆筑土山的方式重塑河道走势,俗称“堵”,后来发现完全是愚公移山事倍功半再半还半一直半。而禹改用了“疏”的方式——挖通黄河与其他河流之间的短点,通过接通一系列天然水道的方式主动指引黄河改道。

你不是喜欢夺别人的河道吗,我事先挑一条合适的让你去夺,去吧,去了就别再回来了。

禹之所以能在中华传说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解决治水问题的抓手。

从“疏”的思路出发,覆盖下游上水段的中原地区成了治水的咽喉要地,这个“中原”大致涵盖了河南省中部与北部。首先,黄河在中原西部刚刚走出崤函通道(扇形的圆心),在此治水的影响面积最大;其次,中原地区水网密布,是唯一一块北方诸水系支流与南方江、淮支流都靠近黄河的地域,可选的河道多,挖水道的工程量也小。而夏族恰好就控制着中原一带的土地,这也是大禹能够完成治水大业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勘测,大禹最终为黄河挑选了一条向北穿行,经过今新乡、邯郸东部进入大野泽,而后走东北方向入渤海的通道,世称“禹河故道”。这一设计非常科学,危害较小且可行性高,后世多个朝代的治河计划都以此为蓝本,禹不愧为不世出的领袖。

黄河此后安分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入海口仍屡次变化,但都是在北线附近摇摆。直到两宋时期,由于北方国家不懂治水,黄河再度侵犯到泰山以南,并毁掉了淮河河道。今天的淮河是没有入海口的,只能委屈巴巴地汇入长江。另外,如今我们看到的黄河下游河道属于古时的济水,换句话说,济水被黄河给吞了……“四渎”最后被搞得一死一残,可见跟神经病相处有多难。 hSJ/z6MpqtLnKoIP82k46nYmG6QAwJmJLRzGg89uliO8Nfk6AaUJp8FlEvMcOon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