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哈肯的协同论

1969年,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第一次提出“协同学”(Synergetics,又称协同论)这一概念,他认为协同学就是一门协作的科学。他对协同的界定是:“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 哈肯的协同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现象;在特定情境下,有序与无序能互相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虽然协同论在创立之初是用来解释物理学中激光形成的原理的,但对存在万千差异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而言,因其普遍存在协同作用,故协同论也成了人们认识复杂世界的基本方法。

协同论主要以开放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通过内部的协同来适应与外部的物质、能量及信息交换,最后自发实现时空与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哈肯的协同论强调:在系统秩序的形成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合作活动都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部件之间的有效合作,所有的有机体都不能存活;从混沌到秩序,合作具有必然性。协同论坚持从系统的角度解释自组织现象,明确指出微观层面的个体活动需要遵循宏观规律,所以掌握宏观规律更加重要。哈肯强调,“自组织过程和自发的合作秩序,可以更有效率和效益,即维持成本低,稳定时间长”。哈肯通过提出几个核心概念,如序参量(Order Parameters)、临界条件(Critical Conditions)、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役使原则(Slaving Principles)及实用语义信息(Semantic and Pragmatic Information)等,来构建其理论框架。这些核心概念及其理论框架,可以用来解释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规律。

2019年,在“协同论”发表50周年之际,哈肯教授接受了鲍勇剑教授的访谈,深入探讨了协同论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对管理学的价值。在访谈中,哈肯描述了“协同论”的肖像: 在世界观上,世界是“秩序”与“混沌”同时存在的综合体;在认识论上,协同论是认知“自组织”规律之道;在方法论上,通过理解序参量、役使原则、实用语义信息,我们可以掌握利用系统宏观规律的方法

让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哈肯协同论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及其原理,为我们理解今天的复杂世界提供帮助。

序参量 :通俗地理解,序参量是决定系统有序化程度,用来表征相变过程的基本参量。哈肯在协同论中提出,序参量控制着事物的演化,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取决于序参量。例如,在日常管理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测验、调研或投票表决等方式来反映对某项意见的反对或赞同,此时,反对或赞同的人数就可作为序参量。 序参量是决定系统演化的主导力量。当系统从稳定的无序旧结构向有序新结构演化时,其中有一些变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它的大小代表了系统的有序程度,故被称为序参量。

临界条件 :临界条件一般指系统由某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最低转化条件。量变积累到质变时,这一刻的条件就叫作临界条件。

自组织 :自组织是指系统不需要外部指令而是遵循某种默契的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

役使原则 :役使原则是指系统在演化中存在很多影响变量,在接近状态变化的临界点时,那些“快变量”因为快速变化,在对系统产生影响以前就消失或变化了,而极少数“慢变量”稳定缓慢地变化,在与其他变量竞争中“取胜”,成为控制与支配系统演化的序参量。

实用语义信息 :实用语义信息是指能够消除事物不确定性的有一定意义的信息。由于个人在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方面有差异,因此,每个人对语义信息的理解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哈肯的协同论包括三部分内容:协同效应、役使原理和自组织原理。 协同效应 是指协同作用带来的影响和结果,即开放系统中的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役使原理 ,即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慢变量)支配子系统行为。 自组织原理 解释了系统如何通过与外部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再经由各子系统的协同,最后形成时空与功能上的有序结构。

在工业时代,我们习惯于关注竞争以及如何获得竞争优势的研究。通过竞争寻求竞争优势的确给企业带来了价值,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边界的融合以及创新价值的不断涌现,疫情之后的协同工作模式,以及企业间、组织间的合作共生,越来越凸显其价值优势。人们开始从关注竞争,转向关注协同,也从理解自身发展,转向必须理解自身与外部的共生发展。

哈肯的协同论启发了我们,在万物互联之中,需要关注协同效应,关注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化,尤其要关注动态结构中的序参量、起决定作用的慢变量以及自组织特征。 IO3h1tHeVqWig/nqAqR8zuD/VHwjDCEnRa/6NWMh4XhuBpwKvfk7AIQxX2bQ77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