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康德的关系范畴

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范畴体系是由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确立的。在康德之前,哲学家认识世界都是从外在世界入手,而康德则发现,人类的理性有自身的局限,在认识外在世界之前,首先要对自己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本身进行研究。也就是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们的认识能力如何,我们能认识什么,不能认识什么”。康德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从本体论、客观性原则和二分法,发展成认识论、主体性原则和三分法(见表1-2),同时还把亚里士多德本体范畴的价值论发展为认识范畴的价值论。

表1-2 从形式逻辑判断“二分类”到先验逻辑判断“三分类”

康德的范畴学说的提出是西方哲学范畴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范畴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见图1-2),他的目的是说明范畴表在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起的先验的作用。《纯粹理性批判》对理论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所做的批判,最终就是要在人的认识能力里面找到一套先天的结构体系——由范畴表所构成的“人类认识之网”,所有的范畴都是这张网上的纽结,人们需要用这张网去捕捉知识。

图1-2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的范畴表

从范畴出发,康德基于等级划分进行了有序排列。事实上,康德认为,逻辑判断的形式与知性的形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即存在几种逻辑判断,就会对应地存在几种范畴。其中,选言判断对应的是关系范畴中的协同性。

康德建立了一整套自然界的立法法规——直观的公理(量的原理)、知觉的预测(质的原理)、关系的原理和模态的原理。康德把十二范畴原理 分为两大部分(见图1-2),第Ⅰ项和第Ⅱ项为一部分,应用的是数学原理,第Ⅲ项和第Ⅳ项为第二部分,应用的是力学原理。其中,三大关系范畴也被称为实体、因果、交互,最为康德所重视。关系范畴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协同性范畴又是关系范畴中的最高范畴。主动和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就是康德所认为的协同性,也被称为“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作用”。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纯粹知性的四大原理体系,构成了自然界的根本大法。协同性原理属于第三原理,即关系原理。协同性原理是按照交互作用的法则同时并存的原理,一切实体就其能在空间中被知觉且同时并存而言,都处于彻底交互作用中。协同性只在交互作用中存在,“同时”的意义在于作用和反作用同时发生,而交互性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大法。

康德认为,万事万物只有在协同性中才能现实存在,凡是需要认识的都要和其他事物发生作用。按照康德范畴表中关于关系范畴的描述,协同是主动与受动之间的交互作用。 /3ztN1pzz0NzGY3mdFmsFOdbkPYoZVEMYSRtKSVyztiTCfSuPFWMmQllYnzErw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