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五章
洛阳宫静人不闲 敕命贬官几苍凉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洛阳宫殿终于修葺一新,消息传来,武曌心头的阴影终于有了一丝消散。一开春,她就说动李治大摆仪仗,带着羽林禁卫浩浩荡荡地移驾洛阳。

武曌不止一次地对李治说,一旦洛阳宫殿修葺竣工,她就常住那里,不再回长安了。她受不了王皇后、萧淑妃夜夜梦中的纠缠。可李治比谁都清楚,这不是普通的百姓搬家,它牵动三省六部和朝野官署的布局。从情感上说,他与武曌爱得太深,与她在一起,他获得的不仅仅是身心的愉悦,更在于每逢要紧时刻,她总会有不同凡响的谏言,使他在陷入山重水复之时,总能峰回路转。如果真的分开,那么刚刚过去的废立风波还有什么意义呢?后宫嫔妃众多,而能够走进李治内心深处的就只有她一人。

还在去年十二月,老臣程知节率领大军西进鹰娑川,与西突厥四万人展开大战,前军总管苏定方率五百骑突入敌营,大败突厥军,杀获千五百余人,所获战马及器械不可胜计。这引起副大总管王文度的嫉妒,不久,他竟然谎称皇上有旨,斥责程知节恃勇轻敌,将军旅交与他节制。随即,他收军不许深入。队伍班师途中,又遇归附的突厥散兵,王文度不顾苏定方反对,将其悉数诛杀。大军凯旋之后,王文度坐矫诏被判当死。然而此事涉及程知节,李治便有些举棋不定。他毕竟是跟随太宗多年的老臣,戎马一生,临到晚年却被处罚,李治于心不忍。

在和三省首辅在两仪殿就此商决时,武曌就在竹帘后听着,待大臣们一走,她就来到前殿道:“皇上,古今治军,法度为先。此次贻误战机,责在王文度,然程知节不辨是非,轻信流言,致使三军追贼不及,倘不处罚,恐人心不服。其死罪可免,活罪必究,故妾以为,可以免官论之。”

这话当然还是由李治在朝会上说,但是得到了侍中韩瑗和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李义府等人的赞同。

武曌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介入朝政,而且李治也越来越觉得,有武曌在身旁,他任何时候都是心清神定的,甚至不知不觉中总是将烦琐的朝事告诉她,她就像影子一样与他随时相伴。

可她却提出要常住洛阳,他不能想象,没有了她,他该是多么的寂寞和孤独;没有了她,他又如何在朝事的漩涡中应付裕如,御臣理政。

其实,武曌要常住洛阳的消息,不只是让李治踯躅,也在朝臣中引起了议论。

这一天朝会后,许敬宗没有马上回署中,而是来找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李义府。

这李义府是当初自己推荐到武后身边的人,可他一旦参知政事,就是事实上的宰相,与接替崔敦礼的来济平起平坐,这让许敬宗一想起来就心中不快。难怪韩瑗等人暗地里叫他“李猫”,他那一直都微笑着的脸后不知藏了多锋利的刀子,生出了多少玄机。

以目前李义府的势头,他已经奈何不了,且当务之急是如何应对武后移驾洛阳的问题,他必须放下内心的不快,去和他商讨是跟随武后去洛阳,还是留在长安。

李义府没有忘记他是怎么到今天这个地位的。他尤其感激的,是显庆元年那件因艳事而惹起的风波。当时他听闻洛州有一位叫淳于氏的绝色女子被拘于大理寺狱,他就暗中嘱咐大理寺丞枉法将其释放并纳入李府。这事很快就被韩瑗等人抓住不放,他们联名发起弹劾,皇上大怒,命给事中刘仁轨拘拿他。李义府怕事情泄露,又逼死大理寺丞,因此激起朝野众怒。大家纷纷上书皇上,力主判他腰斩,若非许敬宗进宫奏明皇后,及时斡旋,恐怕今年这个时候就是他的忌日了。结果,李义府非但没有受到追究,反而深得皇上重用,而跟着韩瑗等人的侍御史王义方却被贬为了地方的钱粮官。

李义府用从岭南采回的新茶招待许敬宗,掩上门,他便直奔主题:“大人不回署中,不单是为了到寒舍喝一杯粗茶吧!”

许敬宗呷了一口茶,指着李义府道:“人谓大人‘李猫’,名副其实也,任何事都瞒不过大人。”

李义府尴尬地笑了笑道:“若是下官没有猜错,大人定是为皇后移驾洛阳而来。”

许敬宗点了点头:“若是皇后久住洛阳,朝臣势必两分,一班人留在京都,一班人迁往洛阳。你我何去何从,事关前程,不可不虑。”

“大人所言极是。”李义府说着就在许敬宗对面坐了下来,“不过依下官看来,皇上必不忍皇后一人留在洛阳。往后陛下大概多在洛阳,长安只为留守罢了。”

“这样说来,三省六部均要迁往洛阳。”

“起码有一半人要跟随皇上过去。”

“如此我便明白了。”许敬宗道,“你我还是追随皇上为上。”

“对君我来说,与其说是追随皇上,倒不如说是跟随皇后。这些年在朝,下官算是看明白了,凡是皇后谏言的事情,陛下都乐于采纳。只要我等在皇后左右,任那班老朽如何恣肆都无济于事。”

李义府的一番话虽让许敬宗豁然开朗,可他却眉头一皱,似乎若有所思:“照大人如此说,洛阳迟早要和长安并立。我等何不奏明圣上,干脆就将洛阳定为东都如何?”

“好主意!如此一来,长安那些腐朽们来往奏事多有不便,久而久之,陛下必是人远心离,岂不清静了许多?”李义府击节称快,“不过此事事关重大,你我只能相机陈奏,眼下还是先做好陪伴皇上东去的准备。”

许敬宗点了点头……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李义府所料,二月,李治就与武曌一起移驾洛阳。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大理寺卿段宝玄、新任度支尚书(自显庆元年起,改户部为度支)杜正伦被留在长安;而礼部尚书许敬宗、中书侍郎、参知政事李义府、太子少师于志宁以及从三省六部中抽调长史以下官员则随行。

对李治来说,他无法摆脱对长安的眷恋,更对离开以后的政事萦萦于怀。当朝会对移驾洛阳毫无异议时,他反而有了一种担心。当大臣们纷纷离去后,他指名韩瑗到两仪殿问话。也许因为这是离京前君臣最后一次谈话,气氛不免有些沉闷。

李治问道:“朕不日即将前往洛阳,长安朝事皆委于爱卿,不知爱卿可有难处?”

韩瑗的心境很复杂,自从去年为褚遂良辩冤遭到皇上的斥责后,他现在说话谨慎多了,他定了定神道:“有陛下坐镇长安,臣早晚陈奏,心底踏实。但这一分离,臣的心就空落落的。”

“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好在爱卿处事稳健,朕就是在洛阳也心安。朕召你来,就是要叮嘱你,凡事多与诸位臣僚集议。大政要事,可快马报朕知道,不可擅处。当年刘洎自比伊、霍,擅开杀戒之训,应引以为鉴。”

“臣当殚精竭虑,勉力为之。不过,臣有不敬之请,还请陛下圣裁。”韩瑗接着道,“陛下能否将太子留在长安,臣若有事也好禀奏。”

“唉!”李治长叹一声,“他还只有六岁,能知道什么?”

韩瑗依然求道:“太子天资聪颖,见识敏捷,他留在长安,若陛下在矣。”

“此事容朕与皇后商议后再做定夺,爱卿退下吧!”

韩瑗施礼告辞,然而走了几步,他又转身回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爱卿还有话要说么?”

韩瑗嗫嚅再三,还是决定将压在心底的话和盘托出:“臣因为褚大人辩冤,被陛下责备,然臣还是以为,褚大人体国忘家,捐身徇物,风霜其操,倘若陛下大开天恩,召其回京,则长安诸事定矣。”

闻言,李治也觉得很为难,皇后在这事上一直很纠结,他若是赦免其罪,必致夫妻失和,即便到了洛阳,也难有个平静的日子。他沉吟良久后道:“遂良之情,朕亦知之,然其悖逆犯上,故以此责之,还是等他反省之后再说吧。”

韩瑗又一次失望地离开两仪殿,他不再提辞官归田的请求,他知道在这种情势下皇上是绝对不会答应的。一阵风吹来,他打了一个寒战,忽然就有了一种老之将至的感觉。

春分那天,皇上与皇后终于启程。太阳刚刚露出半个脸面的时候,太极殿前已经挤满了送行的大臣。李治与武曌站在车驾旁,与大家告别。来到韩瑗面前时,李治抚着他的肩膀道:“皇后已经同意将太子留在长安,于老爱卿也留下。”

武曌接着道:“太子年幼,尚需历练,还请韩大人费心。”

韩瑗忙拱手道:“请陛下、皇后放心,有臣在,担保太子无恙。”

武曌却道:“我要的不是大人关照他的起居,而是要教会他如何治国理政!”

然而,李弘却挣脱了于志宁的手,跑到武曌面前哭着喊道:“母后!儿臣要随母后去洛阳,儿臣不想一人留在长安。”

于志宁大惊,急忙上前劝解道:“皇命如天,殿下不可任性。”

来济因兼着太子詹事,也急忙出来劝解。

“走开!”李弘一把推开于志宁,哭喊的声音更大了,“母后!儿臣绝不留在长安!”

“放肆!”武曌刚才还很温柔的脸上霎时怒若雷霆,她冷冷地望着李弘,厉声申斥道,“荀子曰:‘学不可以无师。’少傅者,太子之师也,你竟敢如此无礼,还不退下!”

李弘惊恐地看着武曌,觉得母亲很陌生。他不敢再大声哭闹,但是咬着袍袖低声哭泣,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这情景让武曌心里极不舒服,责备的话语就更加凌厉了:“你身为太子,竟然如此贪恋私情,何以能成大器?还不拉他退下!”说罢,武曌上了车辇,任李弘追着车驾呼唤,却是头也没回。

见此,韩瑗十分感慨武曌的刚强、凛冽。出行的队伍越来越远,他依旧站在那里沉思着,以致上官仪到了身边,他也浑然不觉。

“大人在想什么呢?”上官仪问着,却并不等他回答,“大人定是对皇后答应留下太子不解吧!她总是会有异于常人的举止。”

韩瑗却道:“大人有没有发现,来送行的臣僚中没有太尉的影子?”

“前日下官去探视太尉,他对皇上移驾洛阳十分不满,遂借口有病,不来送行了。”

听着这话,韩瑗拉着上官仪向司马门走去,在路上他感慨道:“太尉这样执拗,亦非长策。与皇后这样的女人周旋,硬来恐怕难以奏效……”

皇上、皇后移驾洛阳的消息由内侍府知会沿途州、县,刺史、县令们自是出城十里迎接,离城十里远送。东行队伍旌旗映日,仪仗连署,浩浩荡荡。许多州刺史为妥善安排如此多的人马,都忙得不亦乐乎。若是到了穷州穷县,往往是刺史府成了皇上的行宫,而官府的驿站到民间的旅店都被随行人员挤得满满当当。尽管如此,刺史们仍然提心吊胆,生怕龙颜不悦,招来大祸。

时近清明时节,李治和武曌终于到了洛阳,车辇从应天门进入皇城。洛阳令率属下大小官员,在宫城外迎接。

这洛阳宫原是隋朝的旧宫,当年隋炀帝大兴土木,将应天门建得十分奢华。门上飞观相夹,观有二重,上重为紫薇观,左右连阙高一百二十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时为秦王的李世民率军攻破洛阳,他厌恶隋炀帝的荒淫无度,下令拆除应天门上的飞观。李治即位后,秉承先帝遗旨,洛阳宫一度落寞,渐渐地淡出百官的视线。

然而,一场废立风波竟唤醒了沉睡的宫观。李治不忍自己心爱的女人夜夜被噩梦折磨,答应她移居洛阳的请求。现在,应天门经过整修,焕然一新地呈现在他们面前。城门由门楼、朵楼、阙楼构成。向南突出的巨大阙门为三出阙,那是天子的象征。阙与城之间由城墙相连,城门东西两侧的朵楼、阙楼以厩庑相连;两侧分布着整齐的柱洞,洞外侧砌有青条石基,基石中间以铁链细腰相连,固定在一起。洛阳宫不仅恢复了隋时的豪华和气魄,而且恢宏和瑰丽都远胜于旧宫。

车驾缓缓地行进着,武曌掀开窗帘朝外看,如此雄伟壮观的皇城,远远地超出了她的想象。这一切让她眼睛渐渐潮湿,看身边的李治都有些模糊了。她知道,李治这样做都是为了自己。作为君主,他虽然逊色于先皇,然而作为一个男人,他比太宗更知道怎样去爱一个女人,更能读懂女人的心。她被情感驱使着,悄悄地朝李治身边靠拢,耳鬓的发丝轻轻地在李治的腮边摩挲:“谢陛下厚爱。”

李治不说话,慢慢牵起武曌的手。他抬头一看,贞观殿到了。

李治携着武曌下了车辇,见随行的官员和洛阳府衙的大小官吏跪倒了一大片,山呼万岁。他伸开双臂,招呼大家平身。

洛阳令上前小心翼翼地欢迎道:“微臣恭迎陛下、皇后。”

李治笑了笑,问道:“各省官署、羽林卫营盘可否布置妥当?”

闻言,李荣便上前禀奏道:“洛阳令早在开春前就将宫城布局绘制成图报内侍府,臣日前曾禀奏陛下,陛下居贞观殿,平日里批阅奏章在武成殿;皇后居洛城殿;中书省官署在明福门,其他省部官署依次排列。”

李治听罢,看了看身边的武曌,对内侍府的安排十分满意,接着又对李荣耳语几声,然后就听见他尖细着嗓子喊道:“陛下口谕,天庭据此,乃若北辰,位比长安。洛阳令晋升正五品,与长安令比肩!”

洛阳令忽感头顶圣光普照,一种温暖直向胸臆扑来,他忙率着大小官员齐刷刷地跪倒在了李治和武曌面前……

接下来的几天,来到洛阳的各省部官署、内侍府各府、坊相继安排就绪,李治和武曌开始了在洛阳的新生活。

白日,李治到武成殿批阅从长安送来的奏章;武曌或在洛城殿读书、习字,或到武成殿走动,隔帘听听许敬宗、李义府等人向皇上奏事。有时,也外出踏青寻春。夜间,一般来说,李治都到洛城殿与武曌温存。他不愿意因“贞观殿”的名字而惹起对旧事的回忆,免得因为尴尬而坏了他们的兴致。

武曌感到自在多了,更重要的是她终于告别了夜夜被厉鬼索命的折磨,不久脸色就开始红润,皮肤也恢复了往日的白皙和细嫩,一副青春焕发的风姿,连李治也常常梦一般地跟着皇后颠鸾倒凤,像是回到了当初的岁月。

自从过了而立之年,她越来越感到李治的精力大不如前,有时候还显得很疲倦。她想着应该为自己心爱的男人做些什么?于是找来李义府,要他安排皇上到周围走一走。

到洛阳后半个多月就是谷雨,春天的脚步一天天地走向深绿。一天晚上,两人在床笫之欢后躺着说话。武曌告诉李治,洛阳城南的伊河两岸正是花红柳绿之时,他可以前往一游,也好从每日看不完的奏章里解脱一下。

李治就笑着应道:“朕知道!那确是一踏春好去处,更有北魏以来的石刻造像,气势恢宏,佛光氤氲。”

武曌的丹凤眼顿时光彩灼灼:“妾离开感业寺多年,总忘不了明静法师的关照,正想为她超度,为当年的姐妹们祈福。就让妾陪陛下走一趟吧!”

李治捧着武曌满月般的脸颊,话里就带了温柔:“你呀!总是让朕难以拒绝。”

武曌的头就偎进李治的怀抱,撒娇道:“谁叫妾是武曌呢!”

第二天,李治便宣布罢朝三日,由许敬宗和李义府陪同,前往伊阙览胜去了。

春深时节的伊河两岸,数十里的柳林拉开一道绿色的长廊,清清的河水就从这长廊间流过。水流很急,不时荡起一个个漩涡,恰似武曌欢腾的心浪。河东岸不远处,花农种植的牡丹开得正盛,一朵朵芬芳馥郁,天香四溢,李治一会儿看看牡丹铺开的云霞,一会儿看看身边的武曌,觉得她就如这牡丹,娇艳欲滴,心情顿时舒畅了许多。

武曌抬头看去,只见伊河西岸的龙门山上,洞窟连属,气势恢宏,便对李治道:“妾欲往龙门山拜佛,恳请陛下恩准。”

李治点了点头,问李荣可有舟船过河。

还没有等李荣回答,李义府忙上前禀奏道:“皇上,臣已命洛阳令备了龙舟,请皇上登舟。”

一干人上了龙舟,没过多长时间,就到了河对岸的洞窟前。众人边走边看,每到一洞,李荣、许敬宗和李义府都代皇上进香和布施。

武曌很快就发现北魏的造像活泼、清秀、温和。脸部瘦长,双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心中除了肃然和钦敬之外,又不免加了遗憾:“看这秀骨清像,好倒是好,就是显得不那么丰腴,与我大唐风韵有隔世之遥。”

李义府忙在一边解释:“皇后娘娘有所不知,孝文帝以瘦为美,故而造像偏于清秀。”

“所谓移风易俗,肥瘦之美,因时而迁。我既选定洛阳常住,自然要张大唐气度。”武曌说着,转而面向了李治,“妾以为不妨在域内选能工巧匠,就在这龙门山上择窟造像,以我朝宫廷男女为模,将来必是另一番气象。”

李治闻言笑了,道:“皇后总忘不了与佛结缘。”

“妾也是为祈社稷万世稳固啊!”

见此,许敬宗不失时机地响应道:“臣也觉得皇后之见深邃悠远,还请陛下虑之。”

“传朕口谕,命鸿胪寺崇玄署尽快拿出方案,朕要亲自过问。”武曌对李治投去一缕温柔的目光,情不自禁地挽起他的胳膊朝前走去。

几人来到古阳洞里,但见十九座造像碑记,银钩铁画,笔力沉稳,刀工遒劲,特别是那点画之间,峭拔挺峰,似有剑气如虹。

“陛下!如此书艺,弥足珍贵。上承汉隶,下启我朝楷书,真乃瀚逸神飞,美不胜收。若是陛下有意,何不将我朝书法也勒碑刻石,岂不锦上添花,自成一方风景。”

“嗯!还是皇后思虑周全,可褚遂良的也刻么?”

“人书两分,怎么可以因人废书呢?”武曌没有丝毫犹豫。

“此事不劳陛下与皇后费心,就由微臣去办好了。”许敬宗见机便把这事揽了过来。

李治很满意许敬宗见事机敏,高兴道:“爱卿去办此事,定是大功一件。”

武曌于是借题发挥:“朝廷要是多几个许爱卿与李爱卿,何愁大唐基业不能光大,哪像那几个老朽不思报效朝廷,却处处掣肘。”

听了这话,李治便不回应了,他不能忘记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在要紧关头对自己的扶持,他不愿意让这些是非坏了自己的兴头。

武曌很快就读懂了李治的心思,也不再辩解,她心里却有了另一番打算,她不会容许这种让皇上为难的态势继续下去。

然而,当李荣正要引导皇上继续览胜时,却看见武曌的两眼发呆了。

那不是明霁法师么?她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一身素衣,脚蹬麻鞋,只是背影看上去有些佝偻。当年感业寺的日子一瞬间都涌上心头,武曌无法抑制心头的激动而温婉地喊了一声:“明霁法师。”

明霁回转身来,顿时陷入惊诧和慌乱中,她没有想到,会在这里看见皇上与武曌。

“贫尼参见陛下、娘娘。”明霁双手合十,平静了一下自己的心情。

武曌忙介绍道:“当年在感业寺,多亏了明霁关照,妾才不至于孤单。”

“朕早闻法师慈悲为怀,今日异地相逢,朕不胜欣喜。”

“我佛慈悲,能与陛下在此相见,也是佛缘。”明霁回应道。

武曌插话道:“许久不见,妾有些话想与法师单独说,恳请陛下恩准。”

“好,那皇后随意,许爱卿、李爱卿就陪朕到别处看看。”于是,随行的禁卫就跟着李治走了,还有一些远远地跟在武曌后边。

此刻,武曌已换了另一种语气:“师姐为何到了此地?”

明霁回道:“龙门的圆觉法师要登台说法,邀贫尼前来,不巧却在此处与娘娘相逢。”

武曌闻言便不依了:“你我姐妹一场,别总是娘娘这样叫着,难不成有一天我做了皇上,你还不见我了?”

明霁心里很惊异她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口里却改了称呼道:“明空!听崇玄署的官员说,你回宫后一切皆好,姐姐很是欣慰!”

武曌一撇嘴道:“好什么呀!那个长孙老儿总是与我过不去。”

明霁道:“我佛慈悲,宽大为怀,你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那怎么可以?若不是我这些年与之抗争,早就成了刀下之鬼。”说着话,武曌眼里就火花飞溅,似乎站在面前的不是明霁,而是长孙无忌。

明霁就在心里感叹,她是枉进了一场佛门:“宫苑险恶,贫尼深知,娘娘还是好自为之。”

两人似乎都感到了话不投机,于是明霁就换了话题道:“皇上追赠武大人为司空、司徒、周国定公,也是娘娘恪行孝道之故。”

武曌合十感谢:“不瞒师姐说,我已与皇上迁来洛阳,师姐若是不急着走,不妨随我回城中小住,也好叙同乡之谊。”

“南无华严经。”明霁双手合十,婉谢了武曌的邀请,“出家人四海为家,贫尼习惯了,住进皇宫,反倒给娘娘添了累赘。好在你我姐妹法门重逢,也见我佛慈海无垠,贫尼就此告辞了。”说罢,明霁转身便离去了。在路上,她的心情是沉重酸涩的,她虽遍阅《华严经》,却无法估量武曌的未来。可她有一种预感,这位同乡绝不是皇后之位能够满足得了的……

从龙门归来,武曌的心境也不那么平静了。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影子总在她的眼前徘徊,她喉咙里就像扎了两根刺,分外难受。她决计要给这些人最后一击。

她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李治谏言,任命许敬宗为侍中、李义府为中书令,理由也是堂而皇之地。尽管现任的中书令是来济,然而自贞观以来,中书省都是两令并置,现在皇上又在洛阳,怎能没有一位贴身的宰辅呢?至于侍中,那个韩瑗怎能和许敬宗相比呢?而且李治也觉得这样安排,他打理起朝政来就方便了许多。

而在许敬宗等人的谏言下,李治已将每日视事改为隔日早朝,武曌有的是时间与这两位心腹见面。她人在洛阳宫,心并没有闲着,她的眼神穿越千山万水,紧紧地盯着长安。

这一天,她把许敬宗与李义府传到洛城殿问话:“跟着皇上在这里消闲,有些乐不思归了吧!”

许敬宗与李义府交换了一下眼色,都明白皇后话里带了不满,忙道:“皇后有何吩咐,还请明示。”

一见他俩不明所以,武曌竖着丹凤眼道:“就让长孙无忌、褚遂良对你们明示吧!”

“哦!娘娘指的是长安那边。您放心,微臣何曾有过一刻的松弛。这不,崔义玄、袁公瑜有消息来了。”说着,许敬宗呈上两件书札。

武曌打开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冷气,随之骂道:“这帮逆贼!若不早除,国无宁日。”

原来,御史大夫崔义玄和御史中丞袁公瑜联名在奏章中举报,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与褚遂良潜谋,以桂州为用武之地,授褚遂良桂州都督,欲以为外援。

封好书札,武曌一脸的阴沉:“社稷安危,在举手之间。明日早朝,你等速奏陛下,不可延误!”

“微臣遵旨。”说罢,许敬宗、李义府起身告辞。

武曌又示意道:“李大人先行,我还有话与许大人说。”

等李义府退出后,武曌问道:“前些日子,龙门之行,不意与明霁法师相遇,爱卿可还记得?”

“哦!娘娘说的是感业寺住持,微臣看您待之甚厚,不便近前,就陪陛下看碑刻去了。”

“论起来,这明霁也算是我的乡里,然甚不识时务,仍以当年住持的语气训诫我,一想起来就气人。”

许敬宗明白了武曌的意思,立即做了个杀的手势。武曌并没有阻拦,而是叮嘱道:“我只是不愿再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她知道得太多了。”

“微臣明白!”

辞别了武曌,出了洛城殿,许敬宗只觉得脊梁发冷,似乎是武曌的眼神刺透了自己的肌肤。他惊慌中回头看去,暮色中的殿门宛若一孔张大的口,仿佛随时都可以吞掉他。

是的!她连一个曾与自己共苦的尼姑都不放过,说不定哪天就会向自己举起屠刀。

从洛河上吹来的七月风,酷热而又潮湿,许敬宗的袍子贴在身上,黏糊糊的……

皇上的诏书到达长安的时候已是八月,秋已走下秦岭,进了京都的街坊,前些日子炎炎如火的天气一下子就有了凉意。

韩瑗、来济谢过皇恩,跪在地上半天起不来。“谋反”这突如其来而又子虚乌有的罪名让两位宰辅蒙了。

皇上的诏书说得很严厉,然处置却很微妙,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查侍中韩瑗、中书令来济,密与褚遂良谋反,欲以桂州为外援,敕贬韩瑗为振州刺史、来济为台州刺史、褚遂良为爱州刺史、柳奭为象州刺史。终生不得朝觐。”

哦!韩瑗渐渐悟出,一切的根源就都出在这任命桂州都督上。

还是在二月,桂州下辖的几位县令联名上奏朝廷,言潭州都督褚遂良治理有方,汉人与巴人、僰人相处和睦,民安其业,恳请朝廷转任褚遂良为桂州都督。尽管奏章是由韩瑗呈递上去的,可皇上当时也为褚遂良不为位卑懈怠而动容啊!是皇上当殿命中书令来济起草诏书的,为何刚刚过了几个月,忽然就有了谋反的嫌疑呢?

要命的是,这一道诏书不仅将他与来大人贬谪出京,还株连褚遂良和柳奭,这对本来就命途多舛的他们岂非雪上加霜?

来济现在才明白,得罪了武曌会是怎样的结局。永徽三年,许敬宗曾登门说项,要他依附于武媚,被其婉言谢绝;永徽六年,在废立的风波中,他又在褚遂良、韩瑗等人联署时签了名。面对皇上的诏书,他忽然发现当今皇上即位以来,最短命的就是三省首辅,他在任才刚刚一年。

韩瑗还在纳闷,既是谋反,当处极刑,何以贬官论之。

他们并不知道,李治在看了崔义玄、袁公瑜的弹劾奏章后,本以证据不足为由而驳回的。可就在这关头,武曌从竹帘背后出来,说既是在反与不反之间,皇上也不能毫无警惕。倒不如免了他们的现职,流放京外,永不朝觐。彼等若是果真被冤枉,自是坚冰严霜而不改其志。若果真有反骨,必是蠢蠢欲动,那时剿灭也不迟。

韩瑗从地上起来,打了打袍摆上的灰尘,就去拉来济。四十七岁的来济踉跄着身子起来,不由得悲泪双流,面向东方大呼一声:“陛下!臣冤枉啊!”

“大人不必悲观。”韩瑗劝道,“只要保住性命,今后就还有辩冤的机会。从今之后,你我天各一方,大人尚须珍重,以待来日。”

闻言,来济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韩瑗又道:“去岁,陛下任大人为太子詹事,虽说职在掌管局、坊,然则实太子之师也,离京之前,大人尚需向太子与于大人辞行。”

来济叹道:“如此,大人与下官一起走一趟吧。”

然而,当他们来到凌烟阁时,却被值守的禁卫拦住了:“御史大夫崔大人奉皇后之命在此看护太子,你等罪臣,不得入内。”

韩瑗请求道:“那就烦请禀告于大人,就说我与来大人在阁外等候,向他辞行。”

禁卫冷笑道:“不必了!于大人已经发话,今日拒见一切访者,两位大人请回吧。”

见求告无用,两人遂转身离去。在路上,来济十分感叹人情冷暖:“想昔日这凌烟阁中,在下来去自由,禁卫们敬畏有加。如今倒成了路人,真是‘朝为座上宾,幕落阶下囚’啊!”

韩瑗安慰道:“大人不必如此,李勣、于志宁两位大人是官越做越大,胆越来越小。彼等明哲保身,不见也罢。”

来济看了看韩瑗,他比自己年长四岁,自小生于关中,而今却要渡海远到振州任职,与囚犯何异?皇上诏书说得很明白,不许再朝觐,意味着从此将浪迹天涯。一想到这些,他又禁不住热泪盈眶,拉着韩瑗的手道:“大人珍重,下官在府上略备薄酒,与大人饯行,就你我二人,不醉不休。”

韩瑗摆了摆手,很伤情道:“大人心意我领了。自永徽以来,如此聚会已非一次,每一次都怆然而散,饮下的是苦,留下的是念,何时有过欢悦呢?倘若皇上有一天大开天恩,你我定有缘再见,到时当一醉方休。”

“大人……”来济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

裴行俭来西州任长史已经五年了,高昌这地方虽处西北边陲,气候却是比岭南热多了。时值九月,仍然炎日如火,烤得人从早到晚都是大汗淋漓。

高昌这地名,是回纥语的音译,意思是“秦城”。裴行俭闲时观看当地史书,总是引起不尽的遐想。当年秦皇可曾挥剑西至,有哪位将军横扫了这遥远的地方呢?后来汉武帝远征大宛,猎猎旌旗又是怎样漫过这戈壁的呢?这一切都排解了他许多的乡愁,竟然在年复一年的边陲风雪吹拂下爱上这片灼热的土地。

九月,正是高昌葡萄、瓜果成熟的季节。昨天,当地部落首领就送来了甘美的葡萄和甜瓜。那葡萄一颗颗晶莹如玉,大如马奶,故名为马奶葡萄,咬一口嘴角流蜜,而不似长安的葡萄那样含了酸涩。裴行俭每每接到礼品,都先不吃,而喜欢坐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看太阳一点一点地将它涂得晶亮。那光线从窗外投射进来,也一丝一丝地投进他的心苑,牵出一缕缕的追忆。

五年前,当他在“西去天阁”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相别西来时,官阶也从五品降为六品。他原以为这辈子不过如此,于边陲的冷月寒风中聊度余生。一路西来,沿途千里戈壁,茫茫沙海,昔日盛极一时的王国留下的断垣残壁,写满了他苍凉的胸臆。

两个月后,当他出现在西州都督府门前的时候,一幅让他感慨的场面将浓浓的愁绪洗得淡如残云。

西州都督麹智湛将军亲自率领幕府官员在帐外迎接他。裴行俭忽然就有了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种被灼烫的诚惶诚恐。在当晚的宴会上,麹将军的一番话给了他归家的温暖。

麹将军并不在乎官阶的差别,先行举起酒杯道:“朝廷的是非咱不大懂,也不想知道。然裴大人一手好文好字,却是闻名朝野的。咱自幼习武,粗通文墨,向来敬仰文人雅士。请裴大人饮下此杯,往后你我就情同手足了。”

那一夜,裴行俭虽喝得酩酊大醉,却是醉中风流。他跌跌撞撞地站了起来大喊拿笔来!待幕府撰掾奉上笔墨,他狂笑着道:“褚大人有言,无精笔佳墨不能为书,下官则是笔无论精敝,墨无论优劣,皆可为之。”言罢,他就在丈二长的绢帛上泼出了巨大的“边关夜月”四字。其字疾如奔马,狂若飓风,飞白处形断而意连,墨发时若云霭重重,一时笔惊四座,满堂喝彩。

没几天,麹智湛竟把那字装裱,高悬于自己帐内,逢人便讲此字出于自己长史的手笔。

裴行俭虽官居六品,然因为有一个长史的头衔,位仅在麹智湛之下。因而,麹将军要属下的司马陪同他先巡视一番边关。半个月后,麹将军安排他主管西州农商、诸族的安抚,他这一干,就是五年。

麹智湛没有看错人,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当地回纥族兄弟寻找水源。一整个夏天和秋天,他就泡在回纥兄弟中间,带着酋长们一个部落一个部落地勘测,把自己学来的东西都用在了找水上。第二年秋天,当他开挖的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给百姓引来汩汩清流时,回纥的兄弟将他当作了神。在丰收的庆典上,十数名回纥小伙抬着他抛向了天空。不久,周围的王国都“慕义而归附”了。

“裴大人,你官居六品太委屈了。”麹智湛常常为他抱屈,于是每次向朝廷的奏章中,他都不忘大谈裴行俭的功绩。

现在,裴行俭已是四品长史了。他没有一天不想念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崔敦礼等一起经历风雨的同僚。只要长安来人,他都要打听他们的境遇。然而,显庆二年春以来,关于他们的消息却少之又少,他不免有些心急。

帐外传来说话声,裴行俭听出是录事参军的声音,忙对值守的卫士道:“快请参军大人进来。”

卫士连忙去请,录事参军进来后,裴行俭一边吩咐上茶,一边问道:“大人一早来此有事么?”

录事参军十分感慨,他俩的官阶相差了四个等级,可他从来没有从裴行俭身上感受一丝傲慢。仅从这一点,他就断定裴行俭将来必大有前程。他喝了一口茶道:“大人到此数年,也喝惯高昌的奶茶了?”

裴行俭闻言哈哈一笑道:“我现在非但能喝奶茶,就那牛羊肉,食之亦甘啊!”

“难得大人能随遇而安。”说着,录事参军从怀中拿出一封书札来,“潭州有信了,大人请过目。”

裴行俭眉宇立时展开,接过书札急不可耐地打开粗看了一遍,才知此信是春季写的,辗转到这已是秋日了。他心中十分感喟,大唐江山万里,真是天各一方啊。

从信中可以看出,褚遂良的心境比前一年好多了。因其在潭州治理有功,巴人、僰人与汉人情同兄弟,桂州诸县县令联名上书请他前往,朝廷已改任他为桂州都督了。他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是为大唐社稷建功。只是此行离朝廷是越来越远了。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不管怎么说,只要他活得不那么窝囊就好,裴行俭久悬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送走录事参军,裴行俭迫不及待地铺开稿纸,给褚遂良复信——

西州都督府长史裴行俭拜见褚大人:

京都一别,匆匆数载,云树之念,萦萦于怀。江湖虽远,忧乐在民,闻大人任上,功业赫赫,华夷一体,此所谓达则兼济,穷则独善者也。朝廷改任桂州都督,虽职属平移,褒奖之意不言而喻。桂州长安,遥遥千里,陛下在心,宛若咫尺。中书侍中,韩、来掌管,必达圣听,归京之时,指日可待。仆之身在西北……

裴行俭正要写下去,却又听到门外有说话的声音。不一刻,值守卫士进来禀报,说都督府的卫士送来书信,麹大人担心是大人家书,便急命送来了。

他只好把刚写了一半的书信停下,打开第二封书札,看那熟悉的字体,就知道是韩瑗的手笔。侍中日理万机,却亲笔写了书信,必是有事。他抬头看了身边左右,待他们退下后才展开书信,细细读了起来。

这一读如同晴天霹雳,裴行俭顿感头晕目眩,险些跌倒。及至靠在榻上,他两眼就直直地望帐外越升越高的太阳,讷讷自语道:“为何会是这样……”

韩瑗的信是八月写的,就是快马送来也得一个月,想来他在离开之前做了最后一次安排。裴行俭忽然觉得,与韩瑗、来济的遭遇相比,自己当年的冤情实在算不了什么。两位宰相就这样寒心地离开京都,去做一个州的长史,皇上这是怎么了?而整天跟在武皇后左右蝇营狗苟的许敬宗、李义府竟然得以把持相位,皇上这是怎么了?褚遂良因政声甚佳而改任桂州都督,为何就成了内外勾结的“贼党”了呢?桂州与京都且不说数千里之遥,重山阻隔,单是沿途接垒连堡,区区一州兵马,能奈朝廷何?皇上这是怎么了?

裴行俭忽然打了一个寒战,心底的那一团疑云渐渐散开了。围绕废立皇后而生的风波并没有因为他和褚遂良的离去而结束,那个野心勃勃的武媚正一拨拨地清除着她的政敌。她最终要怎么样?他一时还理不清楚,然而他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永徽新政正遭遇被颠覆的危险。

褚遂良走了,崔敦礼殒薨了,韩瑗走了,来济走了,下一个将会是谁呢?嗯!一定是太尉长孙无忌,在他周围的人被一个个剪除之后,他一定会成为武氏清除的对象。武氏之所以这次没有将长孙太尉牵涉进去,根本的原因是他还有一个皇上元舅的身份。但裴行俭知道,以武氏刚烈、独断的性格,这一条十分脆弱的关系绝对挡不住她实现自己图谋的步伐。但长孙太尉目前却是他和韩瑗等人唯一的希望,不管遇到怎样的风险,他都不能再倒下了!

裴行俭已没有心思再为他的两位知己复信了,他对着帐外喊道:“卫兵何在?备马!”他要向麹都督告假,回长安去见太尉。

在西州都督大帐,麹智湛对裴行俭的行为很是不解:“没有陛下的诏命私自回京,就是擅离职守之罪,大人考虑过么?”

“韩大人在离京前给下官的信中说,皇上已与皇后一起去了洛阳,下官悄悄进城探视完太尉就回来,不会有事的。”

麹智湛虽是一介武夫,这些年很少去京都,可宦海的险恶他也是多少有所耳闻的,他不关心皇后该谁来做这种是非之争,他关心的是粮草供给和部下的安全。眼下,他最关心的是长史的安危,他不愿意自己千方百计擢拔起来的人才毁于无谓的纷争,他要裴行俭在对面坐了下来,以少有的冷静问道:“大人纵然平安回京,又能做些什么呢?”

裴行俭应道:“下官要提醒太尉,要对奸佞有所警觉。”

麹智湛一听,就觉得此话太单纯了:“请问太尉与大人谁在朝时间更长?”

“这还用问么,自然是太尉。”

“那再问大人,对如今京都之风云,大人与太尉谁更详知?”麹智湛没有等到裴行俭回答就自言自语道,“那自然是太尉了。太尉身在陛下左右,犹不能阻止韩、来两位大人被贬,况大人于千里之外乎?咱与两位宰相未曾谋面,却知道他们乃大唐忠良,今遭奸人陷害。可咱绝不许再有一位忠良之人落入陷阱,还请大人三思。”

裴行俭很吃惊,麹智湛的一番话至理至情,他很久没有说话。

没过多久,麹智湛又说话了:“大人的意思咱明白;大人的情感咱亦有体会。请大人修书一封,咱派遣心腹司马六百里加急进京送给长孙太尉,这总可以了吧!”

“多谢大人!”裴行俭说完,拱手拜在麹智湛的面前,“知行俭者,大人也。” n5vGQvjqgUOrO9aSpjpevG3iB9c8XfS7Eow0Ot2vqDgcUDdSDB24i6ZiGKo9YYw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