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写作思维
成为一个成熟的写作领域打工人

如何练就你的写作思维?

从我开始接触写作圈子起,有一句话耳朵都快听出老茧了,那就是:“我也想写,但不知道该写啥?也不知道该怎么写?”这句话不仅常见于那些从未动过笔的新手作者,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沉淀后,也会短暂出现写作无从下笔的情况。

新手作者有这样的问题可以理解,但那些有一定写作基础又出现“短暂失忆”的作者该做何解释呢?归根结底,无论是“新手小白”,还是“写作老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都是因为他们没能建立起写作思维。

写作思维听起来是个很空洞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难。当我们想要描述一个现象,或者描写一个事物时,我们脑海里出现的第一个反应、嘴里想要说出的第一句话,就展现了我们的写作思维,更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立意高下。

写作思维就像是我们的三观一样,文章则是在我们三观影响下培养出的孩子。在我开始为大家解答如何打造写作思维之前,一个至关重要的思想观念希望各位牢牢记在心里——在不断输出的同时,也要注意定期输入新知识。

前面提到部分作者在写作一段时间后出现“短暂失忆”的现象,正是因为他们在持续输出新作品的过程中,忽略了新知识的输入。我在写第一本书《一个人,刚刚好》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自己不知不觉间把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例子用了3遍,这不仅使得文章本身出现内容雷同的现象,而且会严重破坏读者的阅读观感。在发现自己因为高强度写作输出,而忽略了知识输入的时候,我选择暂停写作,并用一段时间的放空学习实现了知识充盈,这才有了《一个人,刚刚好》的诞生。

那么,我们回到写作思维的话题上来。为了让大家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思维,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经典难题来为大家打开思路。通常而言,对于新手作者来说,建立写作思维的第一步就是突破以下两个最基础的思维固化:字数天堑;水文陷阱。下面我来一一简要说明。

1.字数天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自媒体写作很少有非常严格的字数要求,但基本的字数范围都在1500~3000字之间,可即便是这样的字数要求,对于新手作者来说也是难以逾越的天堑。大部分新手作者绞尽脑汁也只能写出一篇1000字上下的文章,这是绝对不达标的。字数固然与文章质量之间不绝对挂钩,但一篇千字不到的文章也几乎不可能是一篇口碑和阅读量双丰收的精品文,因为在信息增量上就不达标。

如何把文章写长?这一困扰无数新手作者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另一个更直接的问题——肚子里没货该怎么办?其实在没有足够写作沉淀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不断丰富一句话的内涵,让文章内容丰满起来。

举一个例子:今天天气真好。而面对“今天天气真好”这句话,不同水平的作者有不同的表达:

① 今天天气真好。

② 今天天气不错,空气里仿佛能闻到明媚阳光的味道。

③ 久违的好天气,温暖的阳光刺破阴郁许久的云层,一扫浮沉在城市中的阴霾,给所有人都带去了好心情。

④ 日光倾城,风也温柔,游人如织,正是出行好时节。

上述4个例子都是在讲天气好,但不同的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意境却完全不同,随之带来的语言丰满程度也完全不同。新手作者可能只能写到“今天天气真好”,而一般作者至少在字数上能超过新手作者数倍,高阶作者则在创造意境上下了苦功,让读者能在阅读中感受到“天气好”的实感。

前3种表述单从字数来看,我们会发现“凑字数”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要多一些针对主体的描述性语言,多一些宏观视角的烘托性语言,一段“色香味俱全”的语段就跃然纸上。但文章不应该只是追求字数,当我们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后,我们就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了——如何用尽可能少的语句来尽可能多地描述?而上述第4种表达方式就回答了这个问题。

一篇文章只有带来足够大的信息量,才能够在海量文章中受到读者的青睐,所以我们既要保证在细枝末节上的着墨要少,同时又要保证不能省略掉重要信息。如何在这矛盾之中取得最优解,这是写作者要思考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不断摸索中,我们才能建立起让自己“写得出来”的写作思维。

2.水文陷阱

毫无疑问,情感类文章是写作市场的绝对主流,因为这类文章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都很友好,既容易激发读者共情,而且作者写作门槛低,而这也导致海量作者投身到情感创作中去,并由此诞生了无数毫无营养、只讨论婆媳关系等狗血、无聊的家长里短文。诚然,狗血文在一定时间内能让作者获得阅读收益,但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久而久之,类似的情感水文不仅会拉低作者账号本身的水平,而且会拉低作者的写作能力。

情感类文章之所以能带来读者共鸣,靠的不是虚构狗血内容引发读者愤慨,而是用贴近读者生活的细节和情感流露,让读者产生身心共鸣。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这篇文章的内容与自己的现实感受一模一样,这就能给他带来绝对的震撼力。

因此,我们应当建立基于真实的写作思维,一切立足现实的文章都必须来自真情实感,如果作者都靠捏造来写故事,写出来的故事甚至连作者自己都不相信,又谈何去感动读者呢?

有作者抱怨说:“我的生活就是很平淡,没什么波澜,写不出那么多的跌宕起伏,怎么办?”这样的说法不无道理,但我想说的是,作者的基本技能之一就是要发现生活细节。任何一篇文章都需要提前准备,宁可多搜集一些素材,也别让自己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思维。

好文章所具备的3种核心竞争力

记得我培训的第一批学员里有个全职妈妈,她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算是好文章?好文章的定义很多,比如:散文类要求润物无声,小说类要求情真意切,评论类要求振聋发聩,等等。

一篇好文章的诞生前提,一定是在这篇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内容等各方面都没有硬伤的基础上,又有几个方面做得很出彩。而在阅读了海量的文章,接触了各色各样的作者之后,我将好文章的核心竞争力总结为“逻辑缜密、言之有物、自带流量”。

对于新手作者而言,在保证文章各要素都达标的前提下,能做到以上3个核心竞争力中的任意一条,写出来的文章就一定能够出彩。那么,下面让我来一一详细说明。

1.逻辑缜密

很多新手作者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他们误认为只有写故事类、小说类等文章的时候,才需要严格践行“逻辑缜密”这4个字。但其实这里说的逻辑并不是指故事情节的逻辑,而是指写作逻辑。

在写作之前,我们可以先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比如面对一个热点:我该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我基于这一角度的出发点是什么?我该怎样从热点本身提炼出自己的观点?我又该用怎样的例子去论证我的观点?就是在这一个个为什么中,我们捋顺自己的写作逻辑,然后才能让笔下的文字流淌出来。

简单总结来说,写作逻辑速成公式就是:确定角度+提炼观点(通常为正反对比或层层递进的两个分论点)+佐证案例+升华主题+结尾引人深思。

一篇文章绝不能简单停留在“说清楚”的范畴上,说清楚只是第一步,合格的作者都应该在此基础上再往前走一步——借助事件或事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写作逻辑是任何文章都不可或缺的,即便是对写作逻辑要求最不高的散文也必须遵守“形散神不散”的铁律。

我曾用收录在《一个人,刚刚好》中的文章《我其实很高冷的,只是你不一样》给学员做过解析,这篇文章的阅读量很高,还先后被发表在《意林》的公众号和杂志上。这是一篇标准的情感观点文,以“这世上哪有高冷的人?只是暖的人不是你”这样一句网络调侃破题,分为“爱让人不能自已”和“爱让人变回自己”两个相对的论述方向,最后重新回归到原本的网络调侃上,并更进一步,点出那句:“再冷也没有关系,我会用余生为你暖场。”

通过这样的解析,我们就会发现情感观点文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只需要按照上述提到的写作逻辑速成公式去做即可,而当我们实现了写作的逻辑自洽后,我们的文章也就具备了成为爆款的潜质。

2.言之有物

我们对于文章的评判标准有且只有一个——信息增量,如果读者在阅读之后感觉不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跟没读一样的话,那么这篇文章一定是失败的,更不用说能被转载和评论了。

我在今日头条上开过诗人专栏,讲述唐宋诗人们的生平故事,几乎每一篇都获得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的奖励,但我写了那么多诗人,却迟迟没有动笔写李白和杜甫。原因无他,只是因为李杜二人的名声太大,关于李杜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要想写出新意难如登天。如果我写李白继续写他的豁达潇洒,写杜甫继续写他的忧国忧民,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是“言之无物”的。

而面对同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人——苏轼,我并没有写苏轼的从容乐观,也没有写他的满腹才华,而是从苏轼是美食家这个角度出发,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吃播博主”的苏轼。这篇文章发表出来以后不仅获得了今日头条青云计划的现金奖励,而且还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讨论,阅读量、转载量、评论数全面开花。

这个亲身的写作经历也告诉了我一个道理:“言之有物”是文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让读者阅读后收获到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才能让读者在茫茫文海中记住这篇文章,以及文章背后的作者。写文最忌炒冷饭,因为写作市场发展到今天,同质化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了;但写文也别怕炒冷饭,换一个角度去解读,换一个思路去创作,同样能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3.自带流量

曾有学员苦恼自己没有写作素材,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最近在追什么剧啊?”一讲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员立刻把最近正在追的电视剧剧情如数家珍般给我讲了起来,讲到一半她才回过神来说了一句:“这就是素材啊!”

其实热播电视剧何止是素材?热播电视剧里的经典台词、经典人物,以及电视剧中所反映出来的现实问题,都是自带流量的好话题。

热播电视剧、电影、综艺节目等已经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海量的讨论,如果这时候有一篇深度分析某一观点、某一剧情、某个人物性格的文章出现的话,一定能引起大家新一轮的热烈讨论。这样的文章就像是赤壁大战时的那一阵东风,在风口上的文章不想火都难。

别为了写文无中生有,别为了凑数满嘴胡诌,记住“逻辑缜密、言之有物、自带流量”这三大核心竞争力,你也可以写出让自己满意、让读者共鸣的好文章。

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文章拆解功力?

都说好的文章是从模仿开始的,但很多写作者对于模仿这两个字的理解有误区,他们将模仿理解为洗稿和抄袭,更有人一提到模仿就充满了反感。但事实上,一个优秀的写作者都拥有相当高超的“模仿”能力。

模仿不是抄袭文章,不是借鉴内容,更不是融梗洗稿,而是当面对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我们通过揣摩作者的主题构建、行文思路、内容铺成等诸方面,从中了解一篇优质精品内容必备的相关要素,最终基于以上的收获,“模仿”出一篇完全属于自己的优质文章。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完全拆解一篇优质内容,并抽丝剥茧获得所有信息量,远比读100篇甚至1000篇优质文章后的收获更多。下面我将从标题、立意、结构这3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文章拆解功力。用庖丁解牛的精神,最终到达目无全牛的境界。

1.第一部分:标题

首先是标题部分,作为文章的第一印象,标题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显得至关重要。好的标题可以让人眼前一亮,更能让读者在海量的信息中锁定你的文章;而差的标题不但会让你的文章泯然众人,甚至还会让你原本优质的内容如明珠蒙尘一般,无人问津。

对于新手作者来说,如果不知道该如何写一个好标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写一个长标题,通过凝练语言、增加信息量的方式,来尽可能让读者一眼相中你的文章。虽然不排除有短小精悍的标题也能成为爆款文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的优质标题结构多为三段式。大家可以来看一下下面这个例子。

同样是写诗人高适,但是两个不同的标题所带来的阅读量却有着天壤之别。

①《高适:坦白讲,我一开始只想种地,后来就带兵打仗、拜将封侯了……》

②《高适: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一个拜将封侯的大唐诗人》

很显然,上面两个标题高下立判。第一个标题充满了趣味性,和读者对高适的固有认识不一样,这会激发读者想要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而第二个标题则刻板许多,但凡对高适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高适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这没有给读者任何新鲜感,自然就没有阅读量了。

2.第二部分:立意

标题固然重要,但立意作为文章高下立判的标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篇优质文章的立意通常不入俗套,更能避开大家写烂了的主题,脱颖而出。写出不落窠臼的立意就已经打败了99%的同领域写作者。比如电视剧《都挺好》热播的时候,很多作者在创作相关内容的时候,都会去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这样的文章因为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主题重复率太高的缘故,通常阅读量不高。

但有的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立足职场解读、饮食文化等立意,依托《都挺好》本身自带的流量热点,写出了一篇读者反响很高的优质文章。比如我有个专注写职场解读的学员,他一开始想写一篇解读DISC法的干货文,后来在我的推荐之下选择结合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来写,最终写出了一篇题为《三刷〈都挺好〉:如何利用DISC法,寻找不同职业性格间的相处之道》的职场干货文。通过分析电视剧中几个主要人物的职场性格,来依次介绍相对应的:领导型、社交型、支持型、思考型等4种职场人物性格。从最开始一篇平平无奇的职场干货文实现了华丽的蜕变,被今日头条青云计划所认可。

在这里给大家规避非优质立意的3点建议:第一反应的主题立意不写;耳熟能详的主题立意不写;操作难度大的主题立意不写。

当提到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就有人想写婆媳斗争,这就是所谓的第一反应的主题立意;当提到电视剧《大明风华》,就有人想写朱高炽、朱高旭和朱高燧三兄弟的故事。这在该电视剧中着墨最多,同样在写作市场内容重复率最高,更是关于这部电视剧最耳熟能详的主题思路。这样的文章即便是写得再好,也很难出彩。

不过有一定基础的作者通常都会犯第三个错误,那就是故意剑走偏锋,为了吸人眼球非要另辟蹊径去写一些操作难度很大的主题。文章是为了赢得读者的认可,一旦文章脱离读者本身的时候,基本就寂寂无闻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做保障,或者没有足够的内容储备做基础,这样的文章不仅让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很痛苦,纵然最终成文也很难有读者看得进去。不要写一篇相互折磨的文章,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就得不偿失了。

3.第三部分:结构

我曾有幸参加过某公众号的审稿,结构混乱、脉络不清晰是编辑用来毙稿的高频词。一篇优质的文章在结构方面通常有以下3个特点:结构清晰,内容自洽;条理清楚,层层递进;逻辑严谨,有的放矢。

(1)结构清晰,内容自洽

好的文章通常都有着严谨的行文思路和缜密的内在逻辑。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去判断文章结构是否清晰,那就是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再回忆内容时,是否能按照文章内容顺序,简单地说出这篇文章的内容大纲,并且不存在内容前后冲突的现象。

(2)条理清楚,层层递进

条理清楚的文章从开头到结尾,内容都环环相扣。而在实际写作中,不少新手作者为了达到足够的信息增量,而经常性在文章中添加一些与文章或者观点关系并不大的内容。这样的信息增量非但不会让读者觉得内容充实,反而会适得其反,让读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产生不知所谓的阅读体验。

(3)逻辑严谨,有的放矢

优质的文章没有一处内容或者结构是多余的,每一处内容的展开,每一处伏笔的埋下,都是为了给后文的情节或者内容做铺垫。新手作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为了观点去编造相对应的劣质例证,为了主题去扭曲经典故事的思想内核,更有甚者会无中生有,去编造很多捕风捉影,甚至道听途说的名人故事等等。

学会高超的“模仿”是写出好文章的第一步,而拆解好文章则是学会模仿的第一步,修炼好文章的拆解功力,会帮助你快速度过写作的初级阶段。

写文章的“去模式化”,让你走出他人的思维桎梏

我身边很多写作者都有这样的困惑:在面对一篇好文章的时候,初衷是为了学习文章的优点,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陷入该文章中,以至于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最终变成了“东施效颦”。这样的文章不仅质量不高,而且往往会触及涉嫌抄袭的灰色地带。

这也就导致部分写作者为了保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拒绝去认真品读经典好文章。其实这样因噎废食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好文章就像是一面镜子,不仅能够折射出该作者区别于一般作者的思想高度,而且能够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相互印证,更好地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曾听有位写作前辈说过这样一句话:“读懂一篇好文章背后的故事,远比写100篇文章更重要。”尤其是在“模式化”“套路化”现象不断加剧的写作市场大潮下,学会写文章的“去模式化”显得更加重要。

写作的“去模式化”是指我们在阅读一篇好文章的时候,没有深陷在对方的写作逻辑里,而是像旁观者般冷静审视这篇文章,这不仅能让我们看到该文中所有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能让我们敏锐感觉到该文的不足。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写作“去模式化”的思维范畴里,发现“丑”的眼睛,比发现“美”的眼睛更重要。

出于学习角度去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零碎地看,将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割裂开看,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文章原有思维的桎梏,便于我们学习到其中的优点。

大家可以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爱自己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成长。我们曾困顿于生活的种种不如意,更对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耿耿于怀,但当你意识到生命不应该被浪费的时候,你会在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种想要改变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会支撑你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优秀的灵魂总是惺惺相惜的,在你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你邂逅的不仅仅是越来越好的自己,更是在不断追逐的过程中遇到更多融洽契合的灵魂。你的朋友圈,你的交际网也会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新的升级。

当你在山脚下时,你所能看到的,不过是近处的花草山林,你会因眼前的安逸流连,会因一时的沮丧而伤春悲秋;但当你历经成长的阵痛,努力登上人生高峰的时候,你会看到花开花落后的淡然随和,会了悟云卷云舒后的平静豁达,你终会收获最好的自己,也会收获最好的人生。

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也是你人生越来越美好的开始。

下面我们用割裂文章内在逻辑的方法,从语言、逻辑和反驳这三个方面来尝试对这一片段进行“去模式化”。

首先是语言方面,我们要对文章本身进行一个语言风格的定性。比如说写历史文化类的文章,一定要注意语言古朴典雅,不要出现“李白喝着啤酒”“杜甫抽着雪茄”之类的恶搞说辞;写情感观点类的文章,一定要注意语言简单干练,直抒胸臆,不要出现太多的古诗词引用,这种严重违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是不允许的。

那么回到上面的片段,我们可以从片段推测这篇文章是一个“鸡汤文”,所以对应的语言风格也应该是优美典雅,不出现大量晦涩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看到该片段虽然没有引用具体的事例,但行文典雅流畅,措辞凝练柔和,其中很多鸡汤式段落也可以用来充实我们的金句库,以后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其次是逻辑方面,上述片段的写作逻辑总结归纳下来就是一句话: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也是人生越来越美好的开始。而论证的对象也从围绕个体——“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进一步引申到了“个体的社交圈”——周围优秀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的引申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而且还使得文章主题不再那么单调。

我们在对一篇文章进行“去模式化”的研读时,要敢于怀疑,敢于提出问题,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发现“丑”的眼睛,比发现美的眼睛更重要。当我们发现文章的问题后,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反驳环节,想象自己在《奇葩说》的现场,把文章的作者视为对方辩友,针对对方的写作逻辑提出你的不同看法,并思考:如果是我来写这篇文章的话,会如何写呢?

当时有学员在对这一片段进行“去模式化”思考的时候,就感慨说:“如果是我来写这篇文章的话,可能自始至终都只会围绕着‘爱自己’这一角度写。”其实《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这篇文章的初稿内容也仅仅局限在“爱自己”的范畴内,后来当文章写完以后,我用了“去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去思考文章本身有无不足之处的时候,就敏锐发现文章论述方向单一,内容单薄,于是又针对主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才有了“爱自己,社交圈也会越来越好”的引申内容。

“去模式化”是学习优质文章时必不可少的技能,通过对文章风格定调,汲取对方遣词造句的闪光点,吸纳对方用过的经典句子为己所用,寻找对方写作逻辑上的优点与不足,并用自己的方式来给出新的写作思路等方面,在对比之中不断增加自身的写作实力,而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9cOBipNgepKCS0+E1Kml7xixAt+UAMAn5TkpGKbwkfC9AGRI1G9oQKXcp7yX5u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