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人的心中,总要有一些纯净和敞亮的信仰

1

跟编辑聊天,提起了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于是编辑特意找到这位作家,送给我一套签名书。

收到书后我有些激动,就连中午吃饭时,脑子里也总是冒出作家写的一句话:“我希望遇到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

其实我很少看这类书,我时常觉得在我的记忆中,是没有童年和青春的,但看他的书,我的内心有一种被治愈的平静。

有时,我总在想,我们单纯地喜欢一个人,无论这个人是作家,是球星,还是高山仰止般的人物。总之,他们的身上一定隐藏着某一种你本身就具备的天性和品质。

我喜欢这位作家的小说,其实理由特别简单,就是我总能透过文字,看到他内心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以及那些敏感、脆弱和忧伤背后,藏有一颗干净、清澈和纯粹的心灵。

如果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写出这样的故事和文字,我们可以说这是正当年纪的遗憾、莽撞和美好。但当一个人四十岁后,还能写出那些皎洁的月色,明媚的天地,以及发光的少年,这非常天真和可贵。

2

我很喜欢一本四百多年前的书《堂吉诃德》。

也许很多人常常拿堂吉诃德去讽刺和嘲笑那些不自量力,甚至过于迂腐、过于盲目追求理想的人。

从第一次阅读开始,直到现在,我依旧对这本书有很大的偏爱,有时我常常觉得看到他,就好像看到了自己。

小说里的堂吉诃德年近五十岁,身材瘦削,面容清癯,是一个乡村绅士。他有一支长枪插在枪架上,有一面古老的盾牌、一匹瘦马和一只猎狗。

他家里有一个四十多岁的管家妈,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外甥女,以及一个能下地也能上街的小伙子替他套马和除草。

虽然堂吉诃德不算富有,也不够阔绰,仅日常的开支,就花掉他一年四分之三的收入,但只要他不要有太多不合时宜,乃至超出能力范围内的欲望和杂念,原本也可以过上相对舒适安逸的日子。

然而他偏偏因为一年到头空闲的时间太多,于是没事时就喜欢看骑士小说,结果这一看,他不仅把打猎呀,管理家产呀,都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还变卖了好几亩田去买全世界所有有关骑士小说的书看。

在没日没夜地看骑士小说后,他做了一个近乎疯狂的决定:他要当一个游侠骑士,披上盔甲,拿起兵器,去猎奇冒险,一方面为自己扬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国家效劳。

堂吉诃德在当骑士的过程中,闹了很多天大的笑话,比如:把三四十个风车当巨人,把客店当城堡,把苦刑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当然,最后的他在经历了遍体鳞伤、差点失去性命的危险后,彻底灰了心,也死了心。

他在临死前,将遗产全部归于外甥女,且要求她嫁人时,对方一定不能读过骑士小说。如果反之,这个人不仅不能娶堂吉诃德的外甥女,还会将继承的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充当宣传费用。

其实,这本书最让我遗憾的,是堂吉诃德最后的妥协。但这本书最熨帖现实的地方,又恰恰在于他的妥协。

堂吉诃德就像是一座灯塔,它可以让我在尘世的纷扰和沉重中,依旧对那些藏在心中的、闪闪发光的星辰和大海,充满了虔诚的渴望和向往。

我常常说,梦想有时并不是拿来实现的,人之所以要有梦想,并愿意为此付出汗水和努力,恰恰在于,在追求梦想的旅程中,我们的思想和灵魂,会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圣洁和高贵。

这个世上并不存在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不存在柏拉图的理想国,更不存在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

但一个人无论长到多大,总得有一些明亮和澄澈的信仰。就是这些犹如萤火虫般微弱的光,让我们平凡的生命,有了一层镀金般的烂漫和璀璨。

3

如今,无论是生活拮据、处境困难、有很大生存压力的人,还是原本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收入的人,仿佛大家都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轨道中,有了不同的迷茫,许多人活了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其实,我总以为,如今我们思想上的困惑,常常不在于外在的环境,而在于我们的内心缺失了一些宝贵的相信。当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世界并被外在环境叨扰时,人就像一丛风中的芦苇,不停地摇摆,找不到可以让自己真正安定下来的凭仗和倚靠。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如此憧憬梭罗的《瓦尔登湖》,其实憧憬的不仅仅是那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更是一种可以享受光阴、融入大自然、与自己独处的能力;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还会被那些经过岁月长久风化和沉淀留下来的文字、画卷和器物所吸引,并不仅仅是源于一份审美的需要和感动,也源于我们对走出时间的相信和崇敬;

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还会在忙碌的生活节奏外,被小径路旁盛开的淡蓝色野菊花打动,被青石板中夹缝生存的青草打动,被天边那一朵朵白云打动,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中,其实一直相信着那些善的、美的、诗意的东西。

康德曾经说过一段话,令我震撼万分。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定律。

其实抬头仰望星空,是所有人——哪怕是深处在泥沼地——都可以拥有的最朴素、最凡常、最触手可及的财富和权利。

同时,一个人心中除了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还应该把所有负面的情绪、能量和状态,尽力剔除,抛却,置之度外。

一个人的迷失,不是不再拥有,而是不再相信。

不再相信小时候的童话、英雄和魔法,不再相信内心里的那一束光和那一盏灯,也不再想象那些你想要去靠近,但又怕被拒之门外的心动和那些永远也抵达不了的远方。

我曾在某一天晚上临睡前,写下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越来越喜欢安静,喜欢独处,喜欢每一个不被打扰的间隙和闲暇。从清晨醒来,至夜晚睡意袭来,我努力把自己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生活愈加地简单,情绪愈加地平和,所有日常的繁复和琐细,都被我尽力地剔除,剔除,再剔除。

很长一段时间,我怀疑自己是否对生活失去了该有的敏锐、觉知和感受。但在自我不断地观照和反省后,我才明白,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试图以外在极致的单调,甚至是乏味和无趣,去保护内心那份熊熊燃烧的对生命、对文学、对一切美的热爱和向往。

有时,我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片刻时光的静止和停顿中,那一刻,我会突然对这个世界心生无限的慈悲和柔软。

尤其在我不顾一切地执着地走向我内心的庙宇和神殿时,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了生命在某一种意义上的徒劳,那一刻,我并没有失望,也没有想要放弃。

虽然我曾无数遍地告诫自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这份爱,让我舍不得这世间太多的美好,甚至并不是指具体的人和事。我就是爱,单纯地爱这个世界。

每个人活着都有各自的生活哲学,也有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乃至有一些必须经历的负重和承担。但我始终相信,那些在岁月的刀光剑影和兵荒马乱中,依旧肯在心中种下太阳、寻找光芒的人,会收获一辈子的明媚和绚烂。 BDpb+AXRVZdaQVoHHiWRHJWlRe1h53s10Wf9UKmUfRKI6UU/fHOJRzn24VO2t0z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