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的人格统一性

儿童的心理生活特别奇妙,无论对它的哪一方面进行研究,都会让人深深着迷。其中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儿童的某一特定行为,就必须先了解其整体的生活画卷。 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会展现他们的整体人格,如果对隐藏其中的背景信息没有了解,就很难理解这些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

人格统一性的发展是把人的行动和表现协调成一个单一模式的过程。这种发展始于童年时期。社会生活的要求迫使一个孩子以统一的方式进行回应,这种回应不仅构成了他的性格,也使他的所有行为个性化,从而区别于其他孩子。

很多心理学学派忽视了人格的统一性,即使没有完全忽视,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这些心理学理论和精神病学的实践中,人们常常会单独挑选出一个特殊的姿势或者表情来进行讨论,仿佛它们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人们会把这些姿势或者表情称为一种情结,认为它们能够与个体的其他活动分离开来。这就像是从一段完整的旋律中挑出一个音符,并在不考虑其他音符的情况下,试图理解这个音符的意义。这种做法显然并不恰当,却又广泛存在。

个体心理学认为自己有义务站出来反对这些不恰当的做法。如果这种广泛存在的错误做法用于儿童教育,会产生更恶劣的后果。这在关于儿童惩罚的理论中更加突出。在一般情况下,当儿童做了会导致惩罚的事情时会发生什么?通常人们会通过脑海中的整体印象来评价儿童,并对其进行惩罚,但这种惩罚往往弊大于利。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孩子总是犯同一种错误,老师或家长就可能会对他形成偏见,认为他屡教不改。但是,如果他大部分时间都表现得很好,人们就会因为对他的整体好感而对他犯下的错误从宽处理。在这两种情况中,人们都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即没有基于儿童的人格统一性对其所犯的错误进行理解。这和脱离整段旋律来理解某个音符的意义类似。

如果我们问一个孩子他为什么懒惰,我们基本不可能从他口中得到我们想知道的根本原因;同样,我们也不能指望他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会撒谎。苏格拉底以洞悉人性著称,几千年来,他的名言时刻在我们耳边回响:“认识自己是多么困难!”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回答这么复杂的问题呢?即使是心理学家,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也是勉为其难。只有找到理解一个孩子整个人格的方法,我们才能理解他的具体行为所表现出的意义。这个方法并不是描述他的所作所为,而是要理解他在面临任务时的态度。

下面这个案例将会阐释了解儿童整体生活背景的重要性。

案例的主人公是个十三岁的男孩,五年前他有了一个小妹妹。在妹妹出生前,周围的人都很喜欢他,会满足他的所有愿望。他的母亲很宠爱他,对他百依百顺。他的父亲是军官,经常不在家,所以他自然而然跟母亲更亲近一些。母亲是个聪明善良的人,哪怕他既爱依赖人,又固执不已,也会尽量满足他所有心血来潮的需求。不过,尽管如此,母亲还是因为他的无礼行为和威胁性的动作而生气了。因此,家里开始出现紧张的氛围,主要表现在他不停地对母亲颐指气使,将她使唤来使唤去,甚至还时常捉弄她。简而言之,他总是随时随地以各种无礼的方式来惹人注意。

虽然男孩的行为很讨厌,但是鉴于他没有其他恶劣的表现,母亲对他还是采取宽容的态度,依然帮他整理衣物,辅导功课。由此,他确信,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母亲都会为他解决。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样受过良好教育。在八岁以前,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但是,就在他八岁那一年,他身上发生了重大改变,让父母不再能够容忍。他开始自暴自弃,漫不经心、懒散拖沓地度日。只要母亲稍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扯她的头发、捏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指,让她不得安宁。他拒绝改正自己的行为,随着妹妹逐渐长大,他越来越固守自己的行为模式。妹妹很快就成了他戏弄的对象。虽然他没有过分到做出伤害妹妹的举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明显表现出他对妹妹的嫉妒。他的“堕落”自妹妹出生后便开始了,因为从那时起,妹妹成了家人关注的焦点。

我们需要特别强调一点,当儿童的行为开始变坏,或者表现出令人不快的现象时,我们不仅要注意这种转变出现的时间,还要注意促使它出现的原因。寻找这样的“原因”时应当谨慎,因为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妹妹的出生会导致哥哥出现问题,尽管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当然,这个哥哥对妹妹的态度显然不正确。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因为我们不能宣称,一个孩子的降生必然会导致他的哥哥或者姐姐变坏。我们可以说,当一块石头落向地面时,它必然会以一定的方向和速度下落。但是,个体心理学的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在心理“下落”方面,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并不起作用,而那些不时产生的或大或小的错误却在发挥作用,甚至影响个体的未来成长。

毫无疑问,人在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与其导致的结果密切相关,集中体现为某种失败或者错误的人生方向。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心理目标的设定,这种目标设定与判断有关,而一旦涉及判断,就有犯错的可能。这种目标设定在个体的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在一个孩子两三岁的时候,通常他会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总是在指引着他,并激励他以自己的方式为之奋斗。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是基于不正确的判断。儿童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对他们有或多或少的约束力。儿童会以自己的行动落实自己的目标,并适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全力以赴地追求和实现目标。

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的重要性:儿童的成长取决于他们对事物的个体性的理解。此外,只要在新情境中遇到困难,儿童就可能会因为受制于自己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而犯错。我们知道,新情境给儿童留下的印象有多深不是取决于客观事实或环境(比如弟弟或妹妹的降生),而是取决于儿童看待客观事实和环境的方式。这足以用来驳斥因果关系理论:客观事实与它的绝对意义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客观事实与关于事实的错误观点之间并不存在这种联系。 y9R4F6sEH1kBSsr9yoh8+IHZWI1TEoMzbzZLqrEv0QDFBDSy3x3V19ulD/7Nhx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