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儿童的社会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和家长应该密切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因为社会情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晴雨表,对儿童的正常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干扰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情况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的。父母或者教育者不能让儿童只跟一个人形成依恋关系,否则儿童就很难为将来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入学时的表现来很好地了解他们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刚进入校园时,学校对儿童来说是一个新情境。他们在这时就开始表现出他们是否为新情境中的生活做好了准备,尤其是与陌生人相处方面的准备。

普遍来说,人们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儿童为入学做好准备,因此很多成年人在回忆自己刚刚进入学校的情景时,都会觉得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当然,如果学校管理得当,就可以弥补儿童早期教育的不足。理想的学校可以充当家庭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桥梁,它不仅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传授生活知识和生活艺术的场所。但是,在等待理想学校出现来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关注家庭教育的不足。

正因为学校还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环境,所以它可以比较明显地把家庭教育的不足暴露出来。 如果父母没有教会孩子如何与他人交往,他们在入学时就会感到孤立无援,并被别的孩子觉得孤僻古怪,从而更加孤独。 长此以往,他们的发展会受到很大限制,进而成为问题儿童。这时人们往往责怪学校的教育存在问题,但实际上学校只不过是让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问题儿童到底能不能在学校取得进步?个体心理学对此尚无定论。然而,如果儿童在入学时遭遇失败,那显然是个危险的信号。与其说这是知识教育的失败,不如说它是心理教育的失败。我们会发现,这些遭遇失败的儿童会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一蹶不振。一旦儿童陷入这样的处境,他们就会回避对社会有益的活动和任务,转而去寻找通往自由和成功的捷径。他们抛弃社会普遍认可的道路,而选择通过获得某种优越感来对自己的自卑进行补偿。对他们来说,最具吸引力的就是找到最便捷的途径实现成功。在他们看来,比起社会普遍认可的道路,置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于不顾更能让他们获得关注和征服感。但是,无论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得多么勇敢,这种对捷径的追求都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的软弱。他们只会做轻而易举就会成功的事情,以便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

在罪犯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看起来无所畏惧,但内心其实脆弱无比。同样,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无所畏惧的儿童,在没有什么危险的情况下,往往也会在一些细微之处暴露出一定的脆弱感。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只能倚靠在其他物体上才能站直。如果使用传统的办法来矫正他们,让他们改变站姿,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人们总是对这样的孩子说:“站直了!”其实问题的重点不在于这些孩子倚靠了什么东西,而在于他们总是有一种寻求帮助的需要。通过惩罚或奖励,我们虽然可以轻易地暂时消除他们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对帮助的强烈需求并没有因此得到满足。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好的教育者能够察觉到孩子身上的这些信号,并以同情和理解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某个单一的迹象来推断孩子身上存在的某些品质或性格。就像前面说的,有些孩子必须倚靠在什么东西上才能站直,我们据此推断,他们身上肯定存在诸如焦虑或依赖他人等特征。通过将他们跟我们已经有深入了解的类似案例进行对比,我们就能够构建出这类儿童的人格特点,即被惯坏的儿童所具有的人格特点。

现在我们来讨论那些缺少关爱的儿童的性格特点。在那些全人类公敌的一生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往往因为童年时遭受了恶劣的对待,发展出了冷酷、满怀嫉妒、充满恨意的性格。这正是那些缺少关爱的儿童的性格特点的最极端形式。他们嫉妒别人的幸福,也无法容忍别人幸福。一旦他们拥有自己的孩子,他们会认为不能让孩子比自己的童年更幸福。不仅如此,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时,他们也会这样认为。

这些观点和想法并非出于恶意,它们只是反映了那些在恶劣环境中长大的人的心理。这样的人通常会以他们自以为正当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比如“孩子不打不成器”。他们还会给出无数的证据和例子,但都无法证明他们是正确的。因为刻板、专断的教育是无效的,只会让孩子离他们越来越远。

通过考察一系列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健康症状,并经过大量实践后,个体心理学家就可以构建出个体的人格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统了解被调查个体的隐秘的心理过程。虽然通过考察个体人格的某一方面能够揭示他整体人格的某些内容,但是,只有当考察的每个方面都显示出相同的特征时,我们才会完全满意。因此,个体心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重点强调一点,那就是我们不能将理论框架和概念系统死板、机械地应用于被调查的个体。全面地研究个体是重中之重,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个体的一两个表现来得出具有深远影响的结论,而应该尽可能多地考虑支撑结论的方方面面。举例来说,发现一个人在多方面的行为中体现出同样的固执及缺乏勇气的特点时,我们才可以成功地验证自己最初的假设,我们才能说这些特点体现了这个个体的整体人格。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我们的研究中,被调查的个体并不理解他的行为表现,因此,他没办法隐藏真正的自我。我们应该通过个体在具体情境中的行动来了解他的人格,而不是依据他关于自己的说辞和想法去做判断。这不是说被调查的个体故意想对我们撒谎,而是他有意识的思想和无意识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有公正的、具备同情心的旁观者才能够跨越这种距离。不管这个旁观者是心理学家、父母,还是老师,他都应该基于客观事实解释个体的人格,因为这些客观事实体现了个体本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没有意识到的有目的的追求。

因此,人们对下面三个关于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问题的基本态度,要比对其他问题的基本态度都更能表现出其真实自我。

第一个问题涉及社会关系。对此,我们在研究个人的主观观点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时已经讨论过。此外,社会关系也会通过某一具体任务表现出来,比如交朋友以及与人相处。个体是如何面对这个问题的?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如果个体为了避免回答这个问题而说自己根本不关心它,那么漠不关心就是他给出的答案。从这种漠不关心中,我们显然可以得出一些关于他人格方向和结构的结论。另外,社会关系还包括诸如友谊、情谊、真诚和忠诚这样的抽象观念。一个人对社会关系的回答反映了他对所有这些抽象观念的认识。

第二个基本问题涉及个体想如何利用自己的生命,即他想在普遍的社会分工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认为社会关系问题由一个超越自我的“你—我”关系决定,那么也可以认为,第二个问题是由“人—世界”的基本关系决定。假设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压缩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总是与世界关联着。他向世界索求什么?这并不是个体的私人问题,而是涉及人和世界的关系的问题。这种关系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仅由个体的个人意志决定。因此,职业成就的取得不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与客观现实密切关联。基于此,个体对职业活动问题的回答及其回答的方式就高度反映了他的人格及生活态度。

第三个基本问题源自人类分为两性这个事实。这个问题也不是个体的私人问题,它与两性关系的客观逻辑密切相关。因此,如果只从个人角度思考“我该如何和异性相处”这个问题同样是错误的。只有仔细思考所有关于两性关系的内容,我们才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如果个体不能正确地处理爱情和婚姻问题,那么他的人格就可能存在缺陷。也可以说,对这个问题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很多都可以归咎于个体的人格缺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个体对以上三个基本问题(社交、职业和两性关系问题)的回答,发现他大致的生活风格和独特目标。个体的生活目标有决定意义,它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在其所有行为中都有所体现。如果个体追求的目标指向生活中积极的一面,那么,他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个体也会因此感受到幸福,并从这种积极的活动中收获价值和力量。反之,如果个体追求的目标指向生活中消极的一面,那么他就很难解决基本问题,从而很难体会到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快乐。

这些基本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这些基本问题会让个体面临某些特定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只有在社会情感的基础上才能圆满完成。实际上,这些任务在个体的童年时期就会开始出现:我们的感官发展来自看、说、听等社会生活方面的刺激,我们也在与兄弟、姐妹、父母、亲戚、熟人、同事、朋友和老师的关系中不断成长。这些任务会以同样的方式贯串人的一生,所以缺乏社会接触的人往往都会失败。

个体心理学家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对社会有益的事就是正确的;反之,偏离社会规范的事就是不正确的,因为这必然会与客观的法律和现实发生冲突。首先,这种与客观现实的冲突会使个体产生明显的无价值感;其次,这种冲突会引起受害者同等甚至更为强烈的报复;最后,偏离社会规范的做法还违反了人们普遍的社会理想,而这种理想不同程度地潜藏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由于个体心理学非常重视儿童对社会情感的态度,并据此检测儿童的成长,所以个体心理学可以轻松地评估儿童的生活风格。只要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遇到了难题,他就会在具体情境的考验下向我们表现出他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否具备社会情感、勇气、理解力,以及是否追求对社会普遍有益的目标。随后,我们还可以发现他向上努力的形式和节奏,看出他自卑感的程度和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所有这些相互联系、彼此渗透,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不可分裂的整体。除非我们发现这个整体存在缺陷并对之进行重构,否则这个整体就会一直牢不可破。 y9R4F6sEH1kBSsr9yoh8+IHZWI1TEoMzbzZLqrEv0QDFBDSy3x3V19ulD/7Nhx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