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认识儿童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和理性的自我指导方面的问题。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样如此,但二者之间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儿童是尚不成熟的个体,相对成年人而言,外界对他们的指导非常重要。如果完全让儿童自主发展,他们要在适宜的环境中待上十分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现代社会中成年人具备的文明标准。这种方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成年人有必要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指导。

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无知。对成年人来说,认识自己很难,认识自己的情绪很难,认识自己的爱憎很难……简而言之,成年人仅仅只是理解自己就已经很难,更何况是理解儿童,而且还要根据相应的知识来指导儿童,这更是难上加难。

个体心理学十分关注儿童心理学这一领域,这不仅因为它本身的重要性,还因为它有助于理解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个体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心理学,它无缝衔接了理论和实践。个体心理学不仅关注整体人格,还研究整体人格的不断发展和其可能表现出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个体心理学得出的科学知识本身就是实践智慧,因为这种知识是试错后得到的知识。无论是心理学家还是父母,无论是你的朋友还是你本人,只要具备这种知识,就可以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种知识。

基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的所有论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引导的,因此,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在本书的开头,我会从总体上介绍个体心理学,然后在后面的章节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关于人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现实,那就是人总是动态地、有目的地在追求一些东西。人自出生起,就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这与人无意识形成的一个目标有关,那就是追求伟大、完美和优越。正是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一生的具体行为,甚至还决定了人的思想。因为人的思想并不是纯客观的,而是跟我们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匹配的。

整体人格隐含在每个人的存在之中。每个个体都代表了人格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同时每个个体又是被其整体人格所塑造的。因此,每个个体都是一幅画作,画作的作者就是个体本身。但是,这位作者并不是毫无缺陷的,因为他无法对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有完整的认知。

在考察人格的构建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个体的整体人格及其生活目标、生活方式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有关现实的观点,绝不等同现实本身。因此,尽管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现实世界中,却在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身。每个个体都会根据他对客观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有时他的看法是正确的,有时却是错误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尤其是童年时期出现的,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日后的人生轨迹。

我们可以用一个临床案例来说明这一点。有一位五十二岁的女士,她总是喜欢诋毁比自己年长的女性。她认为自己的行为与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由于自己的姐姐获得了周围人所有的关注,因此作为妹妹的她总是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并且不被人重视。如果用个体心理学中的“纵向”观察方法来分析这个案例,可以发现这位女士从童年到生命的后期阶段都存在着同样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动力,即担心被人轻视,以及看到别人更受欢迎就心怀不满。因此,即使我们对这位女士的整体人格及其他情况一无所知,我们也能基于上述事实来理解她。在这方面,心理学家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位小说家,他构建的人物有明确的行动方针和生活方式,以此确保人物整体人格的完整性。一位好的心理学家不仅能够预测这位女士在某些情况下的行为,而且能够清楚地描绘出她一生的经历所附带的人格特征。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基于人的自卑感而产生的。 所有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这不仅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还会激励他们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消除这种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自卑感及其心理补偿机制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们开启了人们犯错的无限可能。自卑感可能对促进客观上的个体完善有助益,但它也可能导致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鸿沟的简单的心理调适。如果自卑感过于严重,对个体来说,唯一能克服它的方式,就是发展出补偿性心理特征。这些特征对改变客观情况而言最终可能是毫无作用的,但它们的产生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却是必要而不可避免的。

在这里,我们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就体质较差或有生理缺陷的儿童,曾经受到严厉教育或没有父母疼爱的儿童,以及成长于溺爱环境中的儿童。

为了理解“较为正常”的儿童的心理历程,我们选取了这三种儿童面临的基本处境为代表。我们发现,尽管并非所有儿童都是生来就有残疾,但令人震惊的是,很多孩子都表现出由于某些身体缺陷而引发的心理特征,一种仅在极端身体缺陷儿童身上看到的心理原型,而后两类儿童在实际情况中,几乎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残障儿童特有的心理特征。这些被溺爱或被憎恨的孩子,事实上也可能属于类似具有身体障碍或生理缺陷儿童的心理原型,或者两者兼有。

这三种基本处境都会导致儿童产生匮乏感和自卑感,进而促使他们形成某种超越人类现实可能的野心。自卑感和对优越的追求是同一事实的两种状态,二者不可分割。在病理学上,我们很难说是过度的自卑感更有害,还是对优越的过度追求更有害。二者通常都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出现。过度的自卑感会激发儿童膨胀的欲望,而这种欲望有时又会毒害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永不知足。而且,受不合理的欲望影响,这种不满足感并不会导致有意义的行为。这种欲望还会融入儿童的性格和行为中,不断地刺激他们,让他们变得非常敏感、易怒,有时甚至会伤害他人。

这种儿童会成长为我们所谓“神经兮兮”或者古怪的人,尽管他们在生理上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的能力仍然处于休眠状态。在极端情况下,这种人会成为不负责任的人,甚至是罪犯,因为他们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无论是在道德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他们都是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中的某些人不顾现实,为自己构建出了一个全新的幻想世界。他们做着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仿佛那就是现实世界。他们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安宁,但实际上,他们只是通过幻想让心灵与现实达成妥协。 y9R4F6sEH1kBSsr9yoh8+IHZWI1TEoMzbzZLqrEv0QDFBDSy3x3V19ulD/7Nhxr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