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老子》,又名《道德经》,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李耳所作。李耳曽任周王朝的史官,因不满时政,辞官出函谷关西去,不知所终。《老子》是李耳留下的唯一著作,全书 5000 余字,八十一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老子》一书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德国哲学家尼采称《老子》“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20 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承认自己“最直接地从《德道经》中获取了思想资源”。《老子》是除《圣经》外在世界上被翻译发行最多的名著。

中国文化的成形主要有三个支柱,一是儒家,一是道家,一是佛家。它们塑造和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成就了中国 2000 多年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人文历史。儒、道、佛,一个治世,一个治身,一个治心;一个是拿得起,一个是想得开,一个是放得下,因时因地因事因人,各有各的妙处,各有各的功用。国家危难时,要的是儒家思想的“精忠报国”,拼一腔热血,“留取丹心照汗青”;在对待个人进退取舍的时候,讲的是道家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慎终如始”,“功成身退”;在人生遇到重大挫折时,佛的教导是放得下、悟得透,要“看空”。在人格人品上,儒家更多的是赞美“耿直忠信”,“宁折不弯”;道家则讲究“阴柔”,“勇于不敢”;佛是戒律自持,是“积德行善”,“度己度人”。儒家为人处事是正大光明、坦坦荡荡,崇尚高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家则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以贱为本,以下为基”。“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柔弱处上”。道家理论由之常被误读为阴诡权术;佛家是心如明镜,不染一尘,“四大皆空”,根本就与红尘无涉,最为彻底。儒家激励人上进,道、佛两家则更多的是在平抑人精神上的焦虑,解除人对人生的困惑。儒、道、佛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各有其理,却又互相渗透,交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连一些术语也是三家通用,如:“道”、“中”、“玄”、“清净”等。正是儒、道、佛,构筑了中华文化的基石,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三家之中汲取营养,千百年延绵不绝。

李耳既是学者,又曾是周王室的官吏,他的思想论见,承袭着远古的哲理思想,其中有着对宇宙、自然和人的认识,但更多的是政论,是针对时政时弊而发,与天下、庙堂、百姓相关,可以看为是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总结,如“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争”、“不尚贤”、“不以智治国”、“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兵强则灭”、“小国寡民”等,即是政治哲学,又是处世哲学;既有自然观、宇宙观,又有人生观;既有为官之道,为君之道,又有为人之道。读《老子》时,要考虑它的思想源流,更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否则是会误读他的文字的。

读《老子》似要有一定的阅历基础,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生际遇,在读《老子》的时候会有不同的体会,故《老子》是可伴一生的读物。《老子》一书用韵文写就,也称为哲理诗,如同古诗词一样,是不好硬译的,很多东西只能意会,直译反而没了味道,甚至走了样。没有人会把诗词翻译的比原作更有味道。故在本书“今文《老子》”部分中,在很多地方保留了原文,也使用了一些中国人的传统概念,还希读者悉心体察。

本人大学时读的是历史科,毕业后一直从事对外经贸工作,退休后重读《老子》,又是一番感悟,故以记述。囿于学识偏狭,钻研不深,历练不够,谬误在所难免,还请读者不吝斧正。

马宁生 uOfAMSZRJ+xwJuHFecf0I8nQuBbMw5FMw5rFBoc7bD/Rkrr+1RvxGsiPvO9zcG4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