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四

“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释】

夷:灭,无

希:少

搏:触摸

皦(jiao角):明亮

蝇蝇:无影无形

【译文】

看它看不见,叫无形;听它听不见,叫无声;摸它摸不着,叫无体。这三种状态都无法深究,因而把它们混而为一体。它的上面不亮,下面不暗,说不清它是什么,还是应归于什么都不是吧。由此可称它为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表象。它可称之为迷离恍惚,迎面而来不见其首脸,随它之后不见其尾背。用古时就有的“道”来统驭今天的事物,能感知自远古初始以来就有的力量。这即是“道”的纲纪。

【诌议】

有这样一个东西,你想看它,看不见;你去听它,稀薄的没有一点声音;你要触摸它,它又微渺的触不着,你的视觉、听觉、触觉无论如何都感觉不到它,对之任何的深究都是徒劳无益的。既然如此,那就把这看不见,听不到,又摸不着的东西权当作是一个存在的物吧。它的上面不亮,下面又不暗,无影无形,根本就是什么也没有。这就是所谓的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物的表像。它恍恍惚惚,模模糊糊,迎面相见,分辨不出五官,也看不见它的脸,看不见它的头;跟在它的后面,眼前一片迷蒙灰暗,看不见它的身背,也没有尾巴,这是什么?老子说,这就是“道”,一个混沌物,宇宙初始时的混沌状。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似乎又被拟人化了,拟人化是最容易被世人理解,也是最容易引人想象的,所以人世间的所有大神都是人形,老子似乎是在不自觉中也走到了这条路上。其实按照老子的思想,“道”是无所谓“首”,也无所谓“后”的,它根本就是无前无后,无左无右,无上无下,无里无外。它大到无极,小到无限,它超出了人类的想象能力,用人类的任何词汇都无法形容它、描绘它,它就是自然自在。如果我们能用自古就有的“道”来驾驭今天的事物,那就能感知古时初始阶段的力量,也就是创世的力量,这力量就是“道”的灵魂。

那么,如何才能感悟到“道”的力量?大概只有心悟这一途了。因为“道”是无声无味无体的,人的感官接触不到它,只有心灵才有可能感悟到它。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要静,要修炼,要避开尘世的纷扰,要躲进深山僻壤中去了。

自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界出现了一个奇妙的流派,完全颠覆了过往人们的思维定式。伦敦大学物理学家戴维。鲍姆提出:看似个体的原子、粒子实质上是更基本的相同来源的延伸,它们并不分离。我们之所以把它们看成是个体,是因为我们只看到了它的部分,所以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幻象;同时也意味着存在一个我们所不认识的、深不可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紧密相连的世界,所有看似不相关的事物都在因果关系中续存,就像佛经所说的:“万法因缘生。”“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时间、空间可以改变,过去、现在、未来共存,可以一并取出审视;宇宙中的一切都统于一个巨网。斯坦福大学的脑神经学家普利布拉姆通过对人脑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所谓客观存在,不过是全像摄影式的波动。所有的偶然和巧合都是必然;所有的幻觉和梦境都是真实;所有的存在和变动都是来自于人的意念。他与戴维。鲍姆理论的叠加,构筑了一个魔幻的世界。而在老子看来,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过是冥冥之中的一个“恍惚”,古往的道理就可以解释这一切。

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要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他大概是看了些佛经,不知有无看《老子》? sNkskmzs7pndYKgGkt6I3XWmyOHnPVigKmH6MHmA+UV/mW7zACmqTWfyWrsyL1i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