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三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若可:才可

【译文】

受宠若惊,受辱也惊,把祸患视同身体一般重要。什么是宠辱若惊?受宠了是好事,受辱了自然糟;无论宠与辱,得也惊,失也惊,叫宠辱若惊。什么是把祸患视同身体一般重要?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是因为有我自己;如果没有我自己,我何患之有?所以,能把自己最珍贵的身体贡献给天下的人,是可以把天下交给他的;能把自己最珍爱的身体奉献给天下的人,是可以将天下托付与他的。

【诌议】

何谓“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受宠受辱都受惊,把灾祸视同于自己的生命。受宠了,本是好事,惊什么呀?因为日思夜盼的好事终于降临了,惊喜交加,所以惊;受辱了,是坏事,骤然临之,当然要被惊吓。纪检人员突然出现在办公室,能不受惊吓吗?对骤然而来的宠辱,瞬间的吃惊是自然的,若是因此而受到惊吓,就有探究了。之所以会被惊吓,说到底,无非是因为担心灾祸的来临。灾祸来临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就没有了。当骤然获宠时,高兴之余,也会去想,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会不会其中埋伏着什么灾祸?思来想去,忐忑不安。徐才厚奉调进京,明明是升官,他却说是“走上了不归路”,一路的心惊肉跳,最终还是成了“大老虎”;当骤然受辱时,更可能被吓着,因为不知为什么会受辱?担心更大灾祸的到来,焦虑,害怕,茶不思,夜不寝,如惊弓之鸟,想那令计划,当他走出中央办公厅的大门时,大概就是这种情景。

之所以宠辱若惊,归根到底是把自身的利益看的太重要了,唯恐自己的利益受损失。如果看轻个人利益的得失,把自己置之度外,甚至牺牲生命也无所顾惜,那在宠辱降临的时候,还会被惊吓吗?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大爱,将自己利益置之度外的人,自然宠辱不惊,即便遇到灾难也能想办法去战胜。这样的人是可以委以重任的。患得患失、把自身利益看得像命一样重要的人,必然会宠辱若惊,举措失当,他的麻烦事也会接踵而至,日日处于灾难的恐惧之中,这种人是不能委以重任的。

把自己的生命与灾祸相连与把自己的生命与天下相连,这是两种不同的人,所以他们对于宠辱的态度也就会不一样。

对待宠、辱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淡泊名利的人会宠辱不惊,追逐名利者宠辱若惊;君子宠辱不惊,小人宠辱若惊。陈寅恪,近现代学术大师,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曾留学日、德、美,后任教于清华大学,系清华四大哲人之一,“国宝”级人物。抗战期间,他避难到香港,日军占领香港后,当地物质极度匮乏,日本军部下令照顾陈家,日军驻香港司令给陈家送去面粉,日兵往屋里搬,陈寅恪夫妇就往屋外拖,无论如何不要。1948年 12 月,蒋介石用飞机将他从北平接到南京,并亲自登门劝他去台湾,被他拒绝。解放后,毛泽东、周恩来对他倍加关照,请他到北京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古史研究所所长,他提出两个条件:一、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搞政治学习;二、请毛泽东或刘少奇就此写出证明。他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的看法,应从我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究。”陈寅恪因此没有到北京,留在了广州,独自进行学术研究。“文革”中,造反派查封了他的书稿手稿,抄走了他的文物字画,将他赶出旧居,逼他交代“错误”。他坚不认错,直至不能讲话,被折磨死。他应该算是宠辱不惊之人。

同治皇帝驾崩,慈禧太后让 4 岁的外甥载湉(光绪)继承帝位,小皇帝的父亲醇亲王在朝堂上听到这个懿旨后,惊得捣蒜般地磕头,且大哭不止,瘫倒在地,扶都扶不起。不久又辞去官职,小心地躲进深宅,可还是莫名其妙的死了。有时候,看似福,其实是祸,祸及性命,想不惊也难。

大禹说:“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不过如此,惊什么?! ISP/sbrFbBx5vM2s/ubCeSHVlXLPVRL8+ox4ihjCEFWaAnSNhj2PwhZdw3kbWm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