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

营:肉体

览:镜子

【译文】

以身心拥抱“道”,能做到不舍不离吗?修炼至柔之术,能达致婴儿状态吗?洗涤心灵,能净除尘垢吗?国事民情,能不闻不问吗?电闪雷鸣,能似雌鹿般安静蛰伏吗?知晓天下诸事,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吗?既生之,则养之;生之养之,但不占有;功业有成,却不自恃;身为长者,而不主宰。这才是最高的道德境界。

【诌议】

这一章讲的应是对道的修炼。“一”,即“道”。抱一,就是修道,修道必须是灵魂与形体的合一,心无旁骛;“柔”,是修炼的标的,修柔要达至婴儿般状态;洗心明镜,去除污垢,是修炼过程中做的事情,也即是去除私心杂念,静心修炼。后面三句讲的是要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不受外界的影响,潜心修道。“生之畜之”,是修成正果及其护养;往后几句,是讲修炼后的状态和评价:生了养了,却不占有,随他去;有为,而不自恃,把所有的一切都视为自然,淡若烟云;虽领众生,但不专制,始终保持着平和柔顺,心静如水。能做到这些,即是修炼成果了,也即是最高的德行。

“营魄抱一”,就是形体与灵魂的合一。修道讲究的是身心合一,形在修道,魂却跑了,那是修不成道的。如同和尚念经,嘴里念的是经文,心里却想着女人,那经是要念歪的。道家的功夫修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意、气、形的统一,是身心合一以致静。心神不宁是没法入静的,因此也就谈不上修炼了。禅宗的入定,瑜伽的修炼,也都有身心合一的要求。

“能婴儿乎”?老子把婴儿的状态视为修道所要达致的最高境界,婴儿是什么状态?一是柔弱,二是纯净,三是充满了生命力。柔弱者不坚硬,能最好的适应外部世界;纯净者不谋不争,不谋则心静,不争就可免除无妄之灾;充满生命力者,内里精气充盈,元气不泄,故能长久。

“涤除玄览”,这几乎就是佛学的语言了。千年后的禅宗领袖神秀和尚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简直就是“涤除玄览”的注解了。老子讲“涤除玄览”,佛学讲“明心见性”,都是要清除心中的尘埃,可见佛、道的相通。“文革”中要求干部群众“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大概也是在“涤除玄览”吧。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对国家的事情,对民众的事情,不要太积极了,太积极了,反而会坏事,“关心则乱”。国家治理,千头万绪;民众的事情,错综复杂。做为执政者,你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扛在自己的肩膀上。民众的诸多事情,民众自己会解决;国家的事情,会在情势的变化中逐步化解。美国咄咄逼人,不用紧张,自有麻烦降临到美国人的头上,让他自顾不暇;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不用着急,人民会自己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要相信会一天天好起来的;乘车拥挤抢位,不需国家立法,更不需要出动武警,现在看是个问题,将来一定不是问题。我们曾经的吃粮难,吃菜难,穿衣难,吃早点难,现在还难吗?曾经让每一个单位领导都头疼的职工住房分配问题,现在还存在吗?从前上大学如同考状元,今天上大学还是困难的事情吗?我们那时候的人曾经多么的忧虑:伟大领袖毛主席死了怎么办?现在看来,就是杞人忧天。人类社会的事情,如同大自然一样,它也有个自我修复的功能,无需人去越俎代庖,许多的事情交给时间去处理就好了,太过热心了,反而做不好。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电闪雷鸣,地动山摇,雌鹿蛰伏于地,静静的一动不动。当危险来临时,雌性通常都是这样的反应。临危不乱,这是一种定力,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涵养。军人需要这种定力,以战胜强敌;政治家需要这种能力,以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君子应该具备这样的涵养,以挺身于狂风暴雨之中;修道之人则把这当作是修道所要达致的一个目标,孜孜以求。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一个明白四达的人,能无所作为吗?很难。一个信息灵通、知识渊博、聪明机警、手中握有大权的君王,可以做到终日消闲,无所事事吗?坐拥雄兵百万、悍将三千,就放在那里养着不动?库房里金山银山,粮仓里陈谷逾年,就不想着拿出来做点什么?眼前摆放着精美的食物,身旁是美艳的女子,难道就只转眼珠不动手吗?这样的君王,好像没见到过。

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做,这应该是隐士之所为了。隐士可以在朝中,也可以在山野,可无论是在朝中,还是在山野,隐士的日子都难逍遥,因为他过的是逆心的日子,他要对抗来自内心的冲动,消弭时时涌出的激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是悠然,其实并不悠然。“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才是陶渊明的真情。

在生活中,常常是因为知道的太多,反而什么都不做了,因为做了也白做,做了还招祸,全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于是不做,俗话:看透了。这是主动的退避,是违心的行为,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正如郑板桥所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做,这又是一种智慧,是明了大势之人之所为:势既如此,何必为之?顺其自然、静观其变就是了。清末的袁世凯,斗不过满朝的昏聩,自叹无力挽天,回老家钓鱼去了。待他再出山的时候,清王朝也就要灭亡了,且最后就亡在了他的手里。这是无为中的有为,是被动中的主动,是静中之动,以退为进。若是再彻底一些,就是你根本就什么也做不了,干脆不做,也不念着东山再起,就是要明哲保身,就是要告老还乡,解甲归田,颐养天年。这也算是一种知己知彼吧。

何谓“生之畜之”?既生之,则养之;生而不养,不负责任,不如不生。孩子生下来了,要给他吃,给他穿,给他安宁的成长环境,还要给他好的教育,这是做父母的应尽责任。尽不到为父为母的责任,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与其这样,还不如不生孩子。做父母的能尽心尽力地抚养和教育孩子,这也是一种美德。人一生并不需要有什么大的作为,把孩子抚养成人,使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这就是贡献,就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何谓“生而不有”?麋鹿生下小鹿,小鹿长大了,就离开母亲,自谋生路,这是很自然的。人却不一样,特别是中国人,总希望孩子一直在自己的身边,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五世同堂……,以致形成一个大家族,说这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其实未必真能如愿。古往今来,把自己所生养的后代视为己有者,不知引出了多少的人伦悲剧,造成了多少个难以挣脱的困局。家族内部生事不断,烦恼怨恨,恶语相向,亲人为仇,常常就在这一念之间。能打破这个困局,做到“生而不有”,对儿孙放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何谓“为而不恃”?“为而不恃”就是看淡一切,包括自己的功绩,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凭借,全都视若浮云,不吹,不傲,不争,如同清水一样淡泊,只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齐白石是现代大画家,现今的画家若有他的成就,还不知张狂成什么样子。可齐白石一直就是依一介布衣、一个平民的身份生活,一生俭朴、平实,完全没有现在的那些所谓的大腕人物那么的能闹腾。在他 93 岁,也正是他举世闻名,众人仰望的时候,他写下了这样一幅对联:“多事有荣辱;忍气养安闲。”不多事,要忍气,谁能想到这竟是出自一个大师之口?对联不长,短短的十个字,却是齐白石的处世哲学,也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意境。

“为而不恃”又是针对强者而言,要求强者平等地对待弱者,把自己摆在弱者的地位,摆在失败者的地位,而不是相反。强者自觉地把自己摆在弱者的地位,可以免灾避祸;总是强势,迟早会撑不住的。当父母的对孩子恶声恶气,到老了,你还能这样吗?大孩子喜欢欺负小孩子,因为他不知道小孩子也会长大;强壮者容易欺负瘦弱者,因为他不知道瘦弱者也会拼命的。公园里,一个小伙子抢劫一老人,结果反被老人一顿痛揍,打得蹲在地上哭。小伙子就没想到,那老人是习武之人。恃强凌弱者常常会自取其辱,平等待人者则会有好报。

何谓“长而不宰”?宰就是主宰,就是首长,就是主人,就是可以决定他人命运的王。一个长者,一个强者,一个卓越超群之人,若能自觉地把自己摆在百姓的位置,不当首长,不做主人,不为主宰,老子认为,这就是“玄德”,即东方的至高之德。在西方似乎不是这样,基督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圣经》说:基督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毫不谦让。在西方世界看来,一个人若是有了“万能”的量,那就该称王;一个国家若是强大了,那就该称霸。当中国人说,我们强大了也不称霸时,西方人是绝对不会相信的,所以说了也白说,鸡同鸭讲。 +S+ih/6FgnjnLNh5Gp+Tcmibes4Qj338RmvMEmtKCTgcHZMN2lWMQLeQ4lFIwU8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