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自制年表二显示本年在嘉兴。应是避居嘉兴,住在表哥邵传统家。
按:邵传统(一九一八~二〇〇六),浙江桐乡乌镇人,一九四二年参加工作,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历任嘉兴建西联合诊所主任,嘉兴联合医疗机构管委会主任,嘉兴市中医院眼科主任、副院长、顾问,嘉兴市一届、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嘉兴市委员会一届、二届主任委员。
乌镇沦陷后,抗日志士和一些散兵游勇纷纷组织游击队抗日。一时间泥沙俱下,良莠不齐,几乎个个声称“筹措军饷抗日”,而向中产以上人家敲诈勒索。孙家也收到几次“恐吓信”,被敲诈了不少钱财。木心和他母亲沈珍眼看在乌镇待不下去了,就外出“避难”,乌镇家业由管家郑阿海(海伯伯)留下看守。母亲带着木心先去嘉兴投亲“避难”。当时,木心的表哥邵传统在嘉兴开设禾光眼科医院,已小有名气。患难见真情。邵传统对他们母子悉心照拂,代为租屋安顿。(高玉林:《木心的家世和早年生活》,《木心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刘瑞琳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4页)
对于嘉兴,木心有深刻的记忆,据他自述是在嘉兴时开始创作俳句,还曾在此求学:
嘉兴,我是熟悉的,曾住在天后宫弄,燕诒堂,求学于“模范小学”。北大街,张家弄,寄园,南湖,都在我的忆念中。说来你们不信,那时我已经开始写“俳句”了。换句话说,我的俳句的诞生地是嘉兴。(沈秀红、孙飞翔:《木心先生六日在乌镇度中秋》中所引木心的话,《嘉兴日报》,2006年10月7日)
◎写作初露锋芒,并有少量作品开始发表。
我最早投稿,十四岁。在湖州、嘉兴、上海。退稿倒没有,但少量发表。后来几十年没有投稿,出国后,又开始投稿。(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5页)
小学时代,我的作文还真不错,我说:“姐姐,帮我开个头!”姐姐便执笔破了题,我说:“你这样写,叫我怎样接得下去呢?”姐姐嗔道:“真笨……”她承之转之,全文已得四分之三。我说:“唉,最后的感想最难了!”“有什么难。”她又捉笔瑟瑟草就扔给我,我赶快称赞:“姐姐真聪明!”看到她的笑容,便知下次求她再写是不成问题的。
可是抗日战争爆发了,不上学。家庭教师,当堂交卷,苦苦混到十四岁,明里五绝七律四六骈俪,暗底写起白话新体诗来,第一首是这样:
时间是铅笔,
在我心版上写许多字。
时间是橡皮,
把字揩去了。
那拿铅笔又拿橡皮的手
是谁的手?
谁的手。
从此天天写,枕边放着铅笔,睡也快睡着了,句子一闪一闪,黑暗中摸着笔,在墙上画,早晨一醒便搜看,歪歪斜斜,总算没逃掉,例如:
天空有一堆
无人游戏的玩具,
于是只好
自己游戏着
在游戏着,
在被游戏着。
又如:
画一座琪花瑶草的无人岛,
画许多白帆向它飘
这也是膏笔的圆谎么
渐渐积多了,在嘉兴、湖州、杭州、上海的报刊上发表。记得有次寄出稿件后,卜了一签——“小鸟欲高飞,虽飞亦不远,非关气力微,毛羽未丰满。”好厉害!上帝挖苦我,我不再写诗而专心画图了。(木心:《海峡传声:答台湾〈联合文学〉编者问》,《鱼丽之宴》,木心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5—17页)
按:以上引文中的三首诗是目前可知的木心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
◎与湖州一女孩每周通一信,交流读《圣经》心得。
我少年时有个文字交的朋友,通了五年信,没见面。她是湖州人,全家信基督。她的中学、大学,都是教会学校,每周通一信,谈《圣经》,她字迹秀雅,文句优美。她坚持以上的论点,我则力主《新约》的文学性、思想性胜过《旧约》。……后来我们在苏州东吴大学会面,幻想破灭。再后来她转入南京神学院,信也不通了。《旧约》没有能使她爱我,《新约》没有能使我爱她。……当时我十四岁,她十五岁。(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