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正式从师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
按:据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中的《木心小传》:“八岁习画。”
我家坐落于幽僻的水乡古镇,难得随长辈到都市来游览。自幼只可能在纸上用水墨写写梅兰竹菊,若要以五色油彩借麻布表现湖光山色,这辈子,太渺茫了……
童年的我之所以羡慕画家,其心理起因,实在不是爱艺术而是一味虚荣,非名利上的虚荣,乃道具服装风度上的兴趣的虚荣,因此仍可还原为最低层次的爱美。(木心:《战后嘉年华》,《鱼丽之宴》,木心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9—110页)
◎春,茅盾将母亲从上海送回乌镇,并请泰兴昌纸店经理黄妙祥负责翻修老屋后院的三间平房,茅盾为此亲自画了一张新房草图供黄妙祥参考。
按:黄妙祥系绍兴移民,早在光绪末年,黄妙祥就操劳宁绍会馆的运营。宁绍会馆为宁绍帮的联络议事之所,也供客死他乡的宁绍同乡暂时停放灵柩,贫富相济、有难同当。黄妙祥和沈家特别是茅盾本人有着亲密的关系。茅盾的曾祖父沈焕还在汉口经商时,曾汇款回家让长子沈恩培(茅盾祖父)开了一家泰兴昌纸店。纸店坐落于乌镇镇中心的应家桥北堍下岸,两间店面面街临河,以经营纸张、摺簿、锡箔为主,同时内设刻字柜,由一位姓傅的师傅经营。开店伊始,纸店的经理是沈焕的一个侄子,沈培恩则负责监督业务。但两人均不善经营,待一八九七年底沈焕回乡安度晚年时,盘查店务后撤了两人的职,同时提拔了当时只是纸店刀手(切纸工)的黄妙祥为经理。沈焕于一九〇〇年秋逝世,三子分家后泰兴昌归沈恩培所有,但沈恩培无意经商,仍由勤勉的黄妙祥继续任经理。(参见邵传统、王松生、徐家堤《东栅孙家厅:绍帮移民孙秀林和其家人》及拙作《木心与茅盾》)
我在一九三三年夏回乡为祖母除灵时,发现乌镇的老屋现在清净了,只住着我母亲和四叔一家。老屋后面那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更见幽静。……但三间平房已坍塌,需要翻修。我同德沚商量,她也同意,并补充道:“房子修好了,妈妈可以搬进去住,你那一大堆洋装书,也可以搬一些到乌镇存起来,免得搬一次家受一次罪。”[茅盾:《一九三五年记事》,《我走过的道路》(中),茅盾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69页]
◎秋,乌镇茅盾旧居后院的三间平房在黄妙祥的操持下翻修一新,茅盾亲自回乌镇验收。本年冬至明年春,茅盾夫人孔德沚上海、乌镇之间来回跑了多趟,从上海运回一批家什和十几箱书。
一九三四年秋后,房子盖好了,我亲自去乌镇“验收”,也为了接母亲来上海过冬。黄妙祥陪我看了新房子,果然不错,尤其木工做得细致。室内光线充足,很合我的意。黄妙祥笑着说道:“镇上已经有不少人来参观过了,都说这是沈家大少爷亲自设计的洋房,要来开开眼界。”我也笑道:“这算是什么洋房呀,不过还实用罢了。”这时候室内还没有家具,我就把布置房间,美化环境的任务交给了德沚。后来,那年冬季和第二年春季,德沚在上海、乌镇之间来回跑了几趟,从上海运去了一套沙发,十几箱书(其中有一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茅盾:《一九三五年记事》,《我走过的道路》(中),茅盾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271—2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