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年,父亲孙德润去世。
按:孙德润的去世时间,邵传统等人误作一九三一年。
我七岁丧父,只记得家里纷乱,和尚尼姑,一片嘈杂,但我没有悲哀。自己没有悲哀过的人,不会为别人悲哀,可见欣赏艺术必得有亲身的经历。(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94页)
◎是年,转入位于观后街的私立敦本初级小学就读。
按:乌镇私立敦本初级小学系乡绅徐棠(一八六六~一九四〇)于一九〇六年出资创办。木心就读时的校长是颇负名望的老学究徐期百,偏重古文教学。(参见2001年版《乌镇志》、2003年版《乌镇掌故》等)
◎七月下旬,茅盾携全家回乌镇参加祖母逝世一周年的除灵入葬仪式,前后一周时间。
按:茅盾(一八九六~一九八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五四”新文学运动先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木心于少年时就在乌镇见过茅盾,当时木心称他为“德鸿伯伯”,但这只是邻里之间的一种亲昵的称呼,并不能说他们之间就有亲戚关系。(参考拙作《木心与茅盾》,《木心逝世三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刘瑞琳主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由于木心当时年龄尚幼,交往和交流一定不会深入,彼时茅盾在木心心中更多的是邻里“口碑上”的印象:
当已经成名的茅盾坐了火轮船,卜卜然地回到故乡乌镇,从来惊不皱一池死水,大家连“茅盾即沈雁冰”的常识也没有,少数通文墨者也只道沈家里的德鸿是小说家,“小说家”,比不上一个前清的举人,而且认为沈雁冰张恨水顾明道是一路的,概括为“社会言情小说”,广泛得很。
茅盾回家,旨在省母,也采点《春蚕》《林家铺子》这类素材。他不必微服便可出巡,无奈拙于词令,和人兜搭不热络,偶上酒楼茶馆,旁听旁观而已,人又生得矮瘠,状貌像一小商人,小商人们却不认他为同伙。
在乌镇人的口碑上,沈雁冰大抵是个书呆子,不及另一个乌镇文人严独鹤,《申报》主笔,同乡引为光荣,因为《申报》是厉害的,好事上了报,坏事报上了,都是天下大事,而小说,地摊上多的是,风吹日晒,纸都黄焦焦,卖不掉。(木心:《塔下读书处》,《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