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是一部武功的退化史,也是一部武人的缩阳史。这话何意呢?就是随着历史一代代演进,江湖高手们不但武功越来越差,阳刚之气也逐渐褪去,变得越来越内缩和萎靡。
如果不算短篇《越女剑》的话,金庸小说的历史背景大概横跨了七百来年,从《天龙八部》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间一直写到了《飞狐外传》的清朝乾隆年间。这七百年里,高手们的武功一代不如一代。早年间的侠客神乎其技,甚至可以凭武功返老还童。可到了后来,神功消失殆尽,连点穴、“铁板桥”都成了不俗的武功了。
不妨从时间最早的《天龙八部》的北宋说起,看看这段七百年的退化和缩阳史是如何发生的。
且说《天龙八部》的时代,是一个武学繁荣、百花齐放的时代。当时最伟大的武功大多被收藏在三个顶尖的图书馆里。第一个叫琅嬛玉洞,是逍遥派开设的;第二个叫还施水阁,是慕容家开设的;第三个叫藏经阁,是少林派开设的。全江湖的高手们都挖空心思,想到这三个最顶级的图书馆里去看书。
开办和经营这三个图书馆的,恰好一个是儒家——慕容氏,一个是道家——逍遥派,一个是佛家——少林派。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座武学圣殿交相辉映,鼎立武林。
声明一下,本书里所谈论的“佛家”“道家”等仅仅是个称谓而已,只限于小说里虚构的武术门派,和现实的佛教、道教完全无涉。
先说开办了“还施水阁”的姑苏慕容家。他们的末代领袖慕容博以鲜明的儒生形象纵横江湖——
那男子约莫四十岁上下,相貌俊雅,穿着书生衣巾。
慕容博此人不但外表是个书生,在内心理念上也是个儒家积极用世理念的践行者,志在修齐治平。他家世代梦想兴复早已灭亡的故燕国,哪怕复国的成功率几乎是零,也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当时的江湖,作为儒生的他武学思想也最为桀骜,提倡夫子所谓的“以直报怨”,其核心武学精神是一句话——“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即“用你的办法来弄死你”。这可以说是当时江湖里最阳刚,甚至是最极端和偏激的武学思想。
可在江湖上,这个慕容家也是衰败最快的。他们轰轰烈烈地存在了一些年,充当了几回武林的风暴眼,然后就无可挽回地没落了。
整个江湖都嫌弃他们。不管是宋、辽还是西夏、大理,乃至武林中一切的势力和存在,都嫌他们太闹腾、太偏激了。他们是众矢之的,是威胁、是麻烦、是刺头,人人似乎都在找姑苏慕容的不痛快。他们的族长慕容博无奈遁入空门,唯一的继承人慕容复发了疯,整个家族迅速地式微。金庸的武学史长河中,儒家武士的一角塌陷,正是从慕容氏的衰败开始的。
这种衰败势难挽回。到了南宋,生于公元1170年前后的黄药师成为了金庸江湖里最后一个武功达到绝顶境界的书生。
让我们记住黄药师的形象——“穿一件青色直裰,头戴方巾,是个文士模样”。这是武侠史上最后一个伟大的文士形象,是传统文士在江湖最高殿堂上的绝唱。自黄药师之后的那些文士高手,无论杨逍、张翠山、陈家洛还是余鱼同,不管他们再如何风流机巧,终究都不是最顶尖的人物了。
在儒家武士的一角塌陷沉沦的同时,大约公元1160年,随着一个叫黄裳的人以《万寿道藏》为基础,撰出了一本叫《九阴真经》的巨著,道家的武士迎来了辉煌的时代。
江湖格局为之一变,进入了道家统治的一个世纪。《九阴真经》逐渐被抬到一个极其崇高的地位,甚至被称为“天下武学之总纲”。黄裳的继承者王重阳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辉煌,他的武功被时人称为“玄门正宗”,他创立的全真教成为武林第一门派,他本人也成为无可置疑的天下第一高手,于华山论剑时独魁群雄,在“射雕三部曲”中留下一个高不可攀的背影。
哪怕是一贯骄傲、眼高于顶的儒士黄药师,也不得不用诗歌表达对道士王重阳的仰慕和服膺:
重阳起全真,高视仍阔步。
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
於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
或许是吸取了儒家武士衰败的教训,道家的《九阴真经》温和了太多。它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充分地认可天道的“不足”,反复强调自身的“知足”与“无求”,表示自己绝不多吃多占,没有野心,不会像慕容家的武术一样动不动就以直报怨,胡乱雄起。
在这种温吞水般的武学思想指导下,道家的武人们特别讲求柔顺,提倡以柔克刚。他们诚惶诚恐地打磨着武功中的棱角,在“知足”和“无求”中小心翼翼地寻找着伟大的可能。
例如王重阳之后的道家武学宗主周伯通。他创造的武学叫作“空明拳”,号称“天下至柔”,已经够萎靡的了。但这还远非极端,再下一任的道家领袖乃是张三丰,发明了比“空明拳”还要更痿的“太极拳”,把画圈圈、搅浑水、和稀泥的功夫推向另一高峰。
选一段金庸小说,你可以看看“太极”武功是怎样地画圈圈、搅浑水、和稀泥:
张无忌……双手成圆形击出……随即左圈右圈,一个圆圈跟着一个圆圈,大圈、小圈、平圈、立圈、正圈、斜圈,一个个太极圆圈发出,登时便套得阿三跌跌撞撞……犹如中酒昏迷。
——《倚天屠龙记》
用无穷无尽的圈圈来套你、搅你、缠你,直到把你弄得晕头转向,如“中酒昏迷”。
“柔”“顺”“痿”的作风在这一派的高手身上处处可以体现。有一次,张三丰的徒弟俞莲舟偶然创出了一门峻烈的武功,叫作“虎爪绝户手”,专门抓人的腰部。张三丰知晓后大惊失色,叮嘱徒弟:这门武功太过偏激,千万不要公之于世。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当年同为道家的黄裳还曾研发过专插人头盖的“九阴白骨爪”。而百十年过去,如今连远为温柔的插人腰眼的“虎爪绝户手”都觉得太刺激了。
不过,太极固然是极“柔”、极“痿”,却还远远不是武人阳刚之气退化的终点。新一轮的退化很快来了。随着江湖变迁,道家的《九阴真经》逐渐散佚,下一个称雄江湖的是佛家的《九阳真经》,引领一时风骚。
在“痿”的道路上,金庸的佛家武士比道家走得更远——你道家不是还遮遮掩掩地说什么“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吗?我佛家武学干脆连遮羞布也不要了,干脆挨打不还手、唾面任风干,看你能痿过我?于是便有了《九阳真经》里著名的口诀: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
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这几句话因为太有名,甚至频频被人误栽在了历史名人的头上,拿来炖心灵鸡汤,却不知这其实是金庸小说里的武术口诀,就是要人内心平静地接受一切恶意,任由别人捶打。这几句话其实还不算是《九阳真经》里最萎靡的,更萎靡的是后面一句“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别人打我一拳,我只原地做深呼吸。
每读到这句话,总想起在这之前百年的宋代,中原人民曾经自嘲:“金兵有狼牙棒,咱们有天灵盖。”这曾是一句无比辛酸的笑话,正所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听之让人泪下。没想到过了百十年,经过一番包装,一句辛酸的笑话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正统的武学思想。
或许你觉得《九阳真经》的“挨打不还手、只做深呼吸”已经是武人退化的极致,已退无可退了。实则不然。即使武学已痿到如此地步,武人们的萎靡之路还没有走完。冥冥之中仍有一种力量,觉得武人们的阳气还是重了一些,还应再往后退。
于是,在武学进化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经过伟大的自然选择,一种更神奇的武人终于出现了。他们踏过了狂躁的儒家武士、谦退的道家武士、自虐的佛家武士,登上了武学江湖的王座,他们的名字叫作阉人。金庸武侠史上从此出现了儒、释、道三教之外的第四个教派——阉教。一件本人的生殖工具,是加入这个教的投名状。
翻开腥臊味扑鼻的《笑傲江湖》,我们惊讶地看到,在《天龙八部》江湖的数百年后,一群没有男性特征的人成了武学的最高统治者。
这种事情从无先例。回首过去历史上的那些武圣,从扫地僧到独孤求败,从黄裳到张三丰,不论他们如何修持禁欲,至少身体都是完整的。他们也是有爱欲的,王重阳可以和林朝英“二仙此相遇”,张三丰也可以惦记着明慧潇洒的郭襄,怀揣一份美好向往。
可在明代的《笑傲江湖》里,阉人完全呈压倒性优势,健全人十分无力。你看那个江湖上儒家武士最高成就的代表岳不群,战斗力也就是七十分出头,备受欺辱和压制。为了攀登武学新高峰,岳老师一咬牙,背着老婆交了投名状,变身为超级赛亚阉人,顿时打遍五岳剑派无敌手。
岳老师最大的敌人名叫左冷禅,金庸说他“名字中虽有一个‘禅’字,却非佛门弟子,其武功近于道家”。可不论左老师是佛是道,都是过时的明日黄花,一遇到加盟了阉教的岳不群,立刻被戳瞎了狗眼——此处用语绝非夸张,在小说中他是真的被戳瞎了眼。
至于释、道两家的代表人物方证和尚和冲虚道士,只能龟缩于少室山和武当山,避免遭遇阉教的东方教主,以免毁了一世英名。假如真要遇上东方教主,估计这一僧一道也是被爆十条街的下场。还有也算正宗道家高手的余沧海,碰上阉教新秀林平之,居然毫无反击之力,被打得菊花残满地伤,笑容都泛黄。
回望千年,真真恍然一梦。当年的阳刚和雄猛已经随风散去,那个江湖上已经没有了伟大的武功,只剩下一些伟大的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