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日本乡村景观概念的发展及其内涵:以“里山”为例

以“里山”为代表的乡村景观概念在当代日本的流行和普及是由多方面力量推动的,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见表1-1)。

表1-1 “里山”概念的演变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第一阶段是“里山”的再发现,以四手井纲英(1911—2009年)为代表的森林生态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用“里山”来指代与村落相接、位于丘陵地带的农用林或杂木林,并将其延伸至自然保护领域。四手井曾在农林省山林局(现林野厅)担任技术官员,1954年起担任京都大学教授,成为日本森林生态学的先驱。他对战后“扩大造林规划”中常用的皆伐造林和林地施肥等技术持批判态度,认为其破坏了里山的树种多样性,造成土壤生态环境恶化。 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一系列公害事件之后,日本社会的环保意识有所觉醒,森林在国土保全、水源涵养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977年制订的第三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就如何发挥森林的公益机能做出了具体部署。 但在当时,日本自然保护界的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原生自然”比农用林等“次生自然”更具有保护价值。 四手井通过科普杂志向公众介绍“里山”概念,试图唤起人们对于保护次生自然重要性的认识。 此外,四手井还积极参与民间自然保护团体的活动,如担任关西自然保护机构的理事长,参加大阪自然环境保护协会组织的研讨会等,使“里山”概念更加贴近市民生活。

第二阶段是在民间环保运动的推动下,“里山”被赋予了更多社会文化含义,成为日本乡村景观的代名词。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逐渐由低速增长转向以金融地产为主导的泡沫化发展阶段。一方面,物质上的丰富使人们开始更多关注精神上的需求,亲近自然、回归田园生活成为许多都市人的向往。 另一方面,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和扩大内需,日本政府于1987年出台了《综合保养地域整备法》,鼓励各地大规模开发疗养和娱乐休闲设施,其中高尔夫球场的大肆兴建致使都市近郊的里山不断遭到蚕食。为了守护自然家园,由市民自发组织的“里山”保护运动在日本各地悄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一个集环境教育、知识生产和舆论引导于一体的合作网络,其中较具影响力的包括“保护日本的森林与自然全国集会”(1988年)和里山研究会(1992年)等。前者是由保护原生林运动发展而来的年度集会,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市民组织代表和研究者等。1992年召开的第五届“保护日本的森林与自然全国集会”选择以“保护原生林、里山和水田”为主题,意在强调这三者之间存在内在有机联系,需将物种保护和乡村振兴等目标有效结合起来。 后者是由生态学者发起成立,旨在通过开展调查研究,让更多市民了解里山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及其在维持发挥农林业公益功能(如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该研究会的发起者之一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的田端英雄教授认为,里山不仅包括薪炭林,还包括与之相接的水田、旱地、田畦、蓄水池和水渠等,是由多种元素构成的人文景观,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公益机能。他强调里山保护不仅需要改变现有的农林业生产方式,还需要所有者以外的广大市民共同参与里山保护及其文化传承,“因为保护里山就是保护日本的自然”。

第三阶段是以政府为主导力量,“里山”及其衍生词“里地”作为次生自然和共生理念的载体,成为日本国土规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山”一词正式进入国家政策领域是在1987年,该年出台的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将日本的森林分为四种类型:深山天然林、人工林、里山林、以及都市近郊林,其中里山林是指位于农山渔村集落周边、由多样树种构成的次生林。 这一概念在1994年制订的《环境基本计划》中得到了扩展,该计划将国土空间分为山地、里地、平地以及沿岸海域,其中里地是指在农林水产业等活动下形成的自然区域,大量野生生物在此栖息繁衍,与人类共生共存,是“故乡风景的原型”所在。《环境基本计划》强调既要保护优美独特的景观,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也有必要加强过疏化、老龄化地区森林和农地的环境保全能力,对杂木林等次生自然进行适当管理。

为了突出次生自然的保护价值,环境省开始启用“里地里山”来指代位于都市和原生自然之间,由村落、农田及周围的次生林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构成的农业生产景观,并于1999—2001年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调查。该调查显示,以次生林和农地为主的里地里山景观约占日本国土面积的40%,为包括濒危物种在内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以及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等多重功能。 有鉴于此,2002年制定的第2版日本《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将里地里山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列为基本方针之一,并指出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产生有三大要因:一是由于人类活动以及开发直接造成的物种减少、灭绝,或者通过破坏、分断生态系统而造成的生境缩小、消失;二是伴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人口减少等社会经济变化,人为影响消退而导致里地里山等环境质量变化、物种减少以及生息状况的变化;三是近年来日渐显著的、由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扰乱。 前两种社会经济要因可以分别概括为“过度利用”(overuse)和“低度利用”(underuse),它们对里地里山的功能与风貌影响较为显著,下面将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2fPAgZHxjPs1Cx0/B2z4NQ66xQCnXw81k2mUIz3ZXDey7cKj9WRvCUGLh/Bwbre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