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研究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趋紧、农村环境污染和村落“空心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补齐“三农”这块短板、切实提高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包括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以及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等。由于我国正处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起步阶段,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实践探索尚未成熟,因而有必要对此展开专门研究,包括系统分析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在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文化背景等方面与我国较为相似,在应对农村资源、环境、人口减少和老龄化等问题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最早实现“赶超型现代化”的东亚国家,日本在战后曾经历过“重工轻农、重城轻乡、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阶段,其乡村振兴的初期目标是要缩小工农城乡差距、促进国土均衡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结构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在此过程中,农业生产方式、土地利用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乡村景观及其社会文化特质,进而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供给、农村活力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国土规划、环境保护和农业农村发展等领域的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确立了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多功能性理念的指导地位,突出了乡村景观保护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日本乡村振兴逐渐从以经济优先、地区同质化为导向的外生式发展,向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重视地方个性的内源式发展转变。

日本在乡村振兴转型过程中积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其对冷战后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改革尤为关注。这是因为日本与大多数欧盟国家一样,人多地少,农业经营规模较小,政府对农业的保护程度较高。而以美国和凯恩斯集团 为代表的大农业国家出口竞争力较强,是农业贸易自由化的主要推手。为了给本国农业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日本参照欧盟农业改革经验,引进了农业多功能性理念,将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和农村发展等目标相结合,对条件不利地区实行直接补贴制度。与此同时,日本也积极向国际社会输出本国理念,在2010年主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期间提出了“里山倡议”。在日语中,“里山”泛指由村舍、农田、次生林、草地、池塘和水渠等社会、经济、自然要素复合镶嵌而成的乡村景观。其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不仅成为日本环境外交的新名片,也为后工业化时代的日本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此可见,日本乡村振兴的发展演变需要从国内与国际两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而“景观”位于两者交叉点上,为我们观察和理解日本乡村振兴转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书将聚焦日本乡村振兴转型的政策与实践,以景观为视角分析这一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乡村景观是在人类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保护区等孤立的“场地”保护方式不同,乡村景观保护更加注重协调人地关系,融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重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整体、综合的政策工具与管理方法。 其核心要义在于建立一种新型乡村发展范式,通过对地域资源进行整合增值,力求将经济重新嵌入当地社会与生态系统,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人才、资金和技术等要素从城市向农村回流。因此,乡村景观保护不只停留在保护自然田园风光层面,而是深入到支撑景观的社会经济发展层面,成为日本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9uDTBWZ7BdaJ6SckNezJM5VNbgf+VEh+gMf10z4aGnM+1Rtm8TcE2iK42o2cfL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